随着體育館、廣場、“口袋公園”、社群活動中心等場地設施進一步融入百姓生活,臨河區加速打造“15分鐘健身圈”,讓群衆“去哪兒健身”有了更多選擇,實作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相融合。
在臨河區勞工體育館,每天早晨于志先都會帶着老伴和兩個外孫一起去打羽毛球。“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多打羽毛球可以增加抵抗力,強健體魄,也能讓他們少沉迷于電子産品,保護孩子的視力。”于志先說。
“我今年五歲了,放了暑假以後,外公就帶我來體育館打羽毛球,我特别開心,和外公切磋打球技能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小小的張錦言隻比羽毛球拍高不了多少,隻見她用手緊緊抓住羽毛球拍,雙眼盯着飛來的羽毛球,身體往前一探,一隻腳離開地面,把球拍往上一挑,靈活的把羽毛球打了出去,臉上寫滿了成就感。
為了更好地滿足市民多樣化的運動健身需求,近年來,臨河區打造優教普惠圈,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場館設施,因地制宜開放了一批設施完善、特色鮮明的學校體育館,極大地增強了公共體育的吸引力,受到市民好評。目前,已有14所中國小校的室内體育館向社會開放,在“健身圈”裡,健康成為焦點,運動氛圍愈加濃厚,健身成了一種廣受歡迎的生活方式。
發球、接球、攔網、扣殺、吊球、撲救……一場激烈的排球比賽正在金川學校體育館内火熱進行。“我們都是來自巴彥淖爾市排球協會的成員,大家因為共同的興趣,經常聚在一起打球。”比賽間隙,協會負責人梁棟說,“打排球對場地要求比較高,學校沒有對外開放之前,我們可選擇的場地很少。現在開放以後,隻要有時間,我們都會約上打一場球,太友善了。”說起場館免費開放,梁棟非常滿意。
如今在臨河,全民健身蔚然成風。從運動軟體每日“打卡”到運動分享收獲“點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健身行列,讓一個個大大小小的“15分鐘健身圈”,不僅可以“圈”出居民生活的便利,更“圈”出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今年,小區旁邊安裝了健身器材,大夥兒在‘家門口’就能鍛煉身體,真的是友善了我們這些老年人,鍛煉完還有休息的地方,真是太滿意了!”家住太陽城小區的居民楊鳴說。楊鳴的健身幸福感得益于今年區文化旅遊體育局在北邊渠公園安裝的綜合配套健身路徑,這些路徑全部采用複合材料的立柱結構,科技智能的設計既美觀又節能環保,還配套了太陽能供電系統,充電後能滿足32—36小時内器材正常使用,市民掃碼即可播放音樂,并配有LED照明系統,晚間也可以健身。
無論是室内的體育館、室外的健身設施,還是便利的口袋公園,都成為了市民們燃燒卡路裡、釋放多巴胺的最強打卡地。區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喬曉慶表示:“我們通過建構覆寫全時段、全年齡段的多元化健身場地設施布局,緻力于打造一個全民參與的健身環境,讓每一位居民都能在‘15分鐘健身圈’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場所,極大地滿足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