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育馆、广场、“口袋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场地设施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临河区加速打造“15分钟健身圈”,让群众“去哪儿健身”有了更多选择,实现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相融合。
在临河区工人体育馆,每天早晨于志先都会带着老伴和两个外孙一起去打羽毛球。“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打羽毛球可以增加抵抗力,强健体魄,也能让他们少沉迷于电子产品,保护孩子的视力。”于志先说。
“我今年五岁了,放了暑假以后,姥爷就带我来体育馆打羽毛球,我特别开心,和姥爷切磋打球技能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小小的张锦言只比羽毛球拍高不了多少,只见她用手紧紧抓住羽毛球拍,双眼盯着飞来的羽毛球,身体往前一探,一只脚离开地面,把球拍往上一挑,灵活的把羽毛球打了出去,脸上写满了成就感。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多样化的运动健身需求,近年来,临河区打造优教普惠圈,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场馆设施,因地制宜开放了一批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学校体育馆,极大地增强了公共体育的吸引力,受到市民好评。目前,已有14所中小学校的室内体育馆向社会开放,在“健身圈”里,健康成为焦点,运动氛围愈加浓厚,健身成了一种广受欢迎的生活方式。
发球、接球、拦网、扣杀、吊球、扑救……一场激烈的排球比赛正在金川学校体育馆内火热进行。“我们都是来自巴彦淖尔市排球协会的成员,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经常聚在一起打球。”比赛间隙,协会负责人梁栋说,“打排球对场地要求比较高,学校没有对外开放之前,我们可选择的场地很少。现在开放以后,只要有时间,我们都会约上打一场球,太方便了。”说起场馆免费开放,梁栋非常满意。
如今在临河,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从运动软件每日“打卡”到运动分享收获“点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行列,让一个个大大小小的“15分钟健身圈”,不仅可以“圈”出居民生活的便利,更“圈”出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今年,小区旁边安装了健身器材,大伙儿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真的是方便了我们这些老年人,锻炼完还有休息的地方,真是太满意了!”家住太阳城小区的居民杨鸣说。杨鸣的健身幸福感得益于今年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在北边渠公园安装的综合配套健身路径,这些路径全部采用复合材料的立柱结构,科技智能的设计既美观又节能环保,还配套了太阳能供电系统,充电后能满足32—36小时内器材正常使用,市民扫码即可播放音乐,并配有LED照明系统,晚间也可以健身。
无论是室内的体育馆、室外的健身设施,还是便利的口袋公园,都成为了市民们燃烧卡路里、释放多巴胺的最强打卡地。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乔晓庆表示:“我们通过构建覆盖全时段、全年龄段的多元化健身场地设施布局,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民参与的健身环境,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15分钟健身圈’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场所,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