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辨別。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大陸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會還就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等,作出具體部署。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會精神,完善高水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高水準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辨別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辨別”。這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十八大以來大陸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總結,又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融入國際分工體系。通過進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充分利用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作了經濟快速增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高水準對外開放新征程。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新産品、新業态和新主體激發了大陸外貿的新動能。以“新三樣”為代表的新産品走向全球,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新業态異軍突起,以民營企業為代表的新主體蓬勃發展。貨物貿易質效穩步提升,服務貿易穩步發展,利用外資持續增長,對外直接投資迅速發展。中國已經實作了由融入經濟全球化到推動全球化乃至引領全球化的曆史性轉變。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黨的二十大以後,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與此同時,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擡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但是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正在經曆新變局,其主要特征是: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形成全球化發展新動能、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新變革、全球價值鍊分工發生新變化,經濟全球化發展範式出現了根本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發展,必須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什麼是世界發展大勢?就是人類社會求和平謀發展的大勢。什麼是世界發展潮流?就是世界各國合作共赢、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間正道。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中國建成高水準小康社會是在開放的條件下實作的,中國式現代化也隻能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吸取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又有鮮明的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特色,為其他國家特别是開發中國家貢獻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智慧;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開發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大陸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大陸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密切相連。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打開國門,首先遇到的就是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容”,計劃經濟管理辦法與國際規則“不對接”。我們在漸進式擴大開放中“邊幹邊學”,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結合中國實際,逐漸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适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不僅是新時代黨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之一,也是新征程上堅定不移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制勝之道。
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準開放,關鍵要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建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機結合起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此作出了系統部署。全會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全會要求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這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一些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機制運作的經驗與教訓,如“産業空心化”“過度金融化”“配置設定極度分化”等“市場失靈”,進而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内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西方幾百年來積累的反映社會化大生産和市場經濟一般運作規律的經驗教訓,對于我們建構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有借鑒意義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從來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國發展進步的他國國家治理經驗,而是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全會要求建構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這都與擴大對外開放的内在要求相吻合,不僅是打破行政分割、地方壁壘,更重要的是完善産權保護、資訊披露、市場準入、破産退出、信用監管等制度,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而這些制度放到任何一個發達市場經濟體國家都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全會提出的建構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的國際交流合作,也是擴大開放應有之義。
開放也是改革。全會部署的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本身就是全面深層次改革的内容。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按照建構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的要求,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标準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核心,是在繼續做好商品和要素流動性開放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内層面的國内制度創新,以及對外層面的對标高标準國際經貿規則。具體而言,制度型開放的做法主要包括對接國際高标準經貿規則、深化金融和電信服務開放、提升貨物貿易自由化和通關便利化、實施高标準數字貿易規則、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推進政府采購領域改革、推動“邊境後”管理制度改革,等等。總之,通過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加強與國際規則的對接,旨在形成更加開放、競争、有序的市場環境,在重塑自身開放發展優勢的同時,推動建構開放型世界經濟。可見,改革和開放是密不可分、互相促進的。要堅持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
全會部署的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等,既是改革的任務,也是擴大開放的舉措。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統籌推進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大機遇,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既惠及中國人民,又造福世界人民,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群衆》雜志2024年第14期
作者:張二震(作者系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