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援疆幹部的工作手記

常州援建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是祖國“最後一縷陽光落下的地方”,這裡身處祖國的最西陲,擁有壯麗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鑲嵌在帕米爾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2023年,我作為常州市第十一批對口支援新疆烏恰縣前方工作組組長來到這裡。當我飛越5060公裡,從東海之濱、長江之畔初次踏上這片土地,就被這裡的壯美景色所吸引。放眼望去,天山與昆侖山交彙于此,戈壁雪峰與燦爛晚霞交相輝映,獨特的丹霞地貌綿延千裡,讓我深深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了自然風光,烏恰縣各族人民赤忱的愛國情懷,柯爾克孜族獨特的文化和風俗、服飾和飲食文化等,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挖掘利用好這裡獨特的曆史文化資源,将文化潤疆融入對口援疆工作全過程,是我和全體援疆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

唱響英雄史詩《瑪納斯》

在我們的腳步走過“中國西極”——帕米爾高原後,在我們走訪白氈房、聆聽傳唱千年的宏偉史詩後,才深知烏恰的真正價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傳承。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便是最為閃耀的瑰寶。這部有着一千多年曆史的史詩,由于獨特的生态環境和曆史原因,依靠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至今,是中國三大少數民族史詩之一、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譽。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新疆期間,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觀看了《瑪納斯》說唱展示,并同《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親切交談,稱贊他們的表演非常有感染力。遺憾的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以《瑪納斯》為代表的文化遺産面臨着傳播範圍不廣、群衆知曉率不高、傳播方式不多等諸多問題,這不禁讓我思考,如何讓烏恰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見和知曉?如何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播,加強新疆與内地各族群衆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實作文化的共享與互鑒?

經過與組内同僚反複讨論、充分論證,我們把落實“文化潤疆”和推進新疆優秀文化“走出去”的着力點放在了推廣宣傳《瑪納斯》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烏恰縣歌舞團精心創作編排的民族歌舞劇《英雄瑪納斯的婚禮》于2023年9月從帕米爾高原走上常州的舞台,演員們身着華麗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将柯爾克孜族文化特色展現得淋漓盡緻。觀衆們的反響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現場座無虛席,線上直播浏覽量超4.17萬,深入拓寬了常烏兩地文旅事業交流。烏恰縣歌舞團演員努爾買買提·馬塔衣告訴我:作為南疆的娃娃、大山裡的巴郎(小夥子),這是他十多年來第一次走出烏恰縣。能夠為常州人民帶來柯爾克孜的民族文化,他感到非常自豪。帶隊到常州彙報演出的烏恰縣文旅局局長阿麗娅·艾尼瓦爾表示:“我希望能推動《瑪納斯》說唱保護傳承工作的開展,推動《瑪納斯》史詩文化跨越地域界限,走向更大的舞台、讓更多的人熱愛我的家鄉,熱愛美麗的新疆。”

2024年5月14日,新疆石河子大學舉辦了全國首個《瑪納斯》說唱傳承研修班,為學員們傳授豐富的知識和專業技巧。學員佧德阿力·阿迪巴依高興地說:“我現在能唱三章《瑪納斯》了。”此次研修班提升了說唱傳承人的技藝水準,也更加推動烏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結業典禮上,烏恰縣歌舞團在常州工作組的帶領下,将《英雄瑪納斯的婚禮》作為彙報演出。大學生們對文化産品素來挑剔,但一個小時的演出,掌聲此起彼伏、好評如潮。參演的同志更是激情澎湃、全情投入,場上場下齊互動、氣氛十分熱烈。

架起“文化援疆橋”

随着《瑪納斯》系列文化産品越走越遠、影響越來越大,烏恰縣在常州工作組的幫助下,既重視“詩”,也重視參與度更高、經濟帶動性更強的“遠方”,積極探索适合自身發展的各類文旅活動,滿足各族群衆的文化旅遊需求。随着克州首屆“西極霞光節”、克州第二屆“西極霞光節旅遊季”系列活動的舉辦,“西極”品牌不斷打響,我親眼見證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烏恰縣“打卡”西極坐标,體驗當地民俗文化。由常州市文旅局攜手常州援烏恰工作組精心打造的“秋白書苑”烏恰館坐落于烏恰縣文化藝術中心,館内各類書籍琳琅滿目,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需求。每當閑暇時光,我總愛走進這座充滿特色的圖書館,與當地幹部群衆一起沉浸在書海之中。這些活動豐富了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為兩地架起厚植情誼、增進交流的橋梁,讓常州與烏恰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為了更好地用文化浸潤人心,讓青少年的内心充分感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3年暑期,常州工作組舉辦的“紅石榴”夏令營以文化為脈,以紅色為魂,為常烏兩地的青少年搭建了一個開闊視野、豐富閱曆、收獲友誼的平台。營員們在參觀青果巷、南市河、大運河記憶館、瞿秋白紀念館等常州文化地标的過程中,不僅聆聽了江南名士的故事,更從青磚黛瓦和潺潺流水中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和千年風韻。在老師的引導下,營員們還體驗了傳統文化剪紙,感受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在這裡,各族青少年增長見識、增進友誼,同譜一段聯結江南水鄉與帕米爾高原的民族團結佳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兩地各族青少年心中更加牢固。

讓“詩與遠方”更貼民心

最近,央視播出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引發了極大的讨論,不少網友都對新疆心生向往,想來這裡“賽博吸氧”、放松身心。不過,在烏恰工作與生活的親身經曆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烏恰的“詩與遠方”不應該局限在文化交流和旅遊推廣上,更要貼民心、接地氣,通過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民生項目,切實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吸引更多人關注烏恰、走進烏恰,參與烏恰的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民族團結事業進步。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幹淨安全的自來水對烏恰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烏恰縣水廠建于2012年,因裝置老化導緻供水問題頻發,不僅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也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2024年,我們把總投資4200萬元的烏恰縣自來水改擴建工程項目納入援疆重點民生工程項目。4月8日,在我們的共同見證下,該項目正式開工,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建成後将大幅度改善城區供水系統現狀,進一步為烏恰縣城居民提供安全、穩定、可靠、便捷的飲用水源,也将全面夯實供水同網、同質、同服務的保障基礎。

黑孜葦鄉大巴紮(農牧産品交易市場)改造提升工程同樣是2024年援疆重點項目。在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生活和商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項目建立了公共廁所和給排水、供電、環衛等配套設施。對于這個關乎當地居民生活幸福指數的項目,常州工作組全體人員多次前往項目現場,挖掘每一個細節,仔細推敲設計方案,關注施工進展、資金保障等方面的情況,確定項目高質高效完成。改造後的大巴紮不僅将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商業中心,也是一個展示烏恰民族文化魅力的視窗,更是我們接續援疆、造福邊疆的标杆和亮點。

自2010年以來,常州對口援疆工作持續在多方面發力,使常烏兩地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堅定地相信,有一批批援疆幹部胸懷理想、拼搏奮進、實幹苦幹,西陲明珠一定會熠熠生輝,未來的烏恰一定會更美好!

來源:《群衆》雜志2024年第14期,原題為《帕米爾高原上的“詩和遠方”》

作者:路琦(作者系中共常州市新北區委常委、常州市對口支援新疆烏恰縣前方工作組組長、中共烏恰縣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張珊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