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星辰大海 雲廊過夏天”東海雲廊2024夜遊活動開幕,一場獨屬于雲廊的夏季狂歡開啟,為市民提供享受清涼的絕佳去處。
這背後是定海區發揚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綜合施治、化害為利,創新實施五山水利工程(東海雲廊生态帶)所取得的改革實踐成果。在實作定海中心城區全方位立體式排澇布局的同時,探索“水利+”新模式,将施工便道打造成生态廊道,走出了一條生态路、景觀路、健身路、文化路、旅遊路、共富路。
馭水有術
打造水利樣闆工程
今年6月初,一場針對五山水利工程各點位實戰化運作的五山水利工程防禦強降雨應急演練在定海舉行。演練模拟台風來襲給定海帶來強降雨,水庫、河道等水位迅速上升,紅衛和城北水庫高水位、擂鼓山段發現滑坡險情、部分市電無法正常供電等情況相繼發生,各點位有序進行監測預警、預調預排、運作排程等流程,通過運用五山水利工程降低自然災害影響程度。
五山水利工程防禦強降雨應急演練的舉行,也标志着五山水利工程所有工程正式投入使用。
定海屬于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每年5、6月梅雨集中,8—10月又常有台風來襲,讓定海城區防洪排澇能力備受考驗。
自2019年底起,定海制定出台《定海城區防洪排澇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五山水利工程,以東山、長崗山、擂鼓山、海山和竹山五座山體為架構,一體推進“上攔、西調、中提升、内循環”四大工程。
“上攔”有總長18.3公裡的截洪渠及大型箱涵;“西調”2.6公裡長的分洪隧洞讓紅衛、城北、虹橋三個水庫實作了庫庫連通;“中提升”配備了3.8千米的大口徑地下壓力涵管及3個強排泵站;在推進城區道路管網“内循環”改造中,建設地下箱涵、鋪設雨污水管,暢通城市排水“毛細血管”……山丘來水有效攔截可達70%,年可新增城區調蓄水量530萬立方米,定海主城區強排能力提升80%。
2022年9月14日,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舟山最強的台風“梅花”,對定海的風雨影響綜合評估達到了無以複加的最高等級“特重”級,最大3小時降雨量超9月常年降水量六成。彼時,剛建成的五山水利工程“上攔”“中提升”兩個項目同步發揮應急作用,定海城區的積水區域不僅積水面積、高度明顯較往年大大降低,本該一片汪洋的城區僅出現小面積積水點30處,且多數在1小時内排空,次日積水受淹點居民就恢複了正常的生活。
去年以來,依托五山水利工程建設的資訊化工程——“台風智防”系統實作“2.0版本”更新,不僅能實時監測從台風生成至台風離開全過程中的降水量、河網水位等實時狀況,還可根據水利模型,對易澇區域等受淹程度開展預測,預發預警資訊至相關責任人。系統中建構的定海中心城區數字孿生體,可以自動模拟台風影響下未來3天水庫水位上漲幅度、河道滿溢情況、沿海湧浪的高度及易澇點受淹範圍,為工程排程及指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開啟“數字治水”新模式。
今年6月25日6時至18時,定海普遍出現30—50毫米的降水,大量的雨水和山水通過“上攔”的截洪渠、箱涵或彙入附近水庫或直排入海,“中提升”“西調”各個點位時刻待命,安然度過。
五山水利工程,讓定海廣大幹部群衆面對極端天氣時多了一份從容和自信。
融景于城
地标旅遊區實至名歸
在今年5月1日舉行的2024定海狀元文化周活動中,衆多市民漫步東海雲廊擂鼓山段,沿途經過張信狀元像、文筆春秋、懷古園、魁星點鬥、及第廊等景觀節點,最終到達狀元閣,登閣俯瞰定海山海城景,了解定海狀元文化,體味定海崇文重教、禮敬先賢的濃厚氛圍。
如今,依托五山水利工程“上攔”施工便道建成的東海雲廊,在“水利+”的賦能下已成為定海地标性旅遊區,以及市民、來定遊客的網紅打卡點。
根據不同的山地空間景觀和特有的曆史文化風貌,在東海雲廊沿線植入了山海勝境、綠水青山、崇文重學、不忘初心、警鐘長鳴五大主題,串聯起了定海散布着的許多年代久遠的古迹,留下的曆朝才子名人的足迹,以及鴉片戰争、抗倭等一批曆史遺存。
在全長25公裡的東海雲廊上,建成有狀元閣、涵園等文脈地标43個,沿線布局文筆春秋、蟾宮折桂、狀元遊街等景觀獨幕喜劇,形成“雲上博物館”“曆史尋根路”。
今年初,東海雲廊旅遊區榮獲“中國天然氧吧”榮譽稱号,生态賦能帶來的成效呼之欲出。作為東海雲廊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海雲廊環繞定海中心城區的東山、長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占據70%的城區面積,森林覆寫率高達80.08%,植被類型繁多,野生動物種類衆多。
東海雲廊在建設中全程保留大型喬木,就地涵養彩樹、花海、竹林,打造原生物種多樣性栖息地,建成有27個多功能生态水池。在雲廊感受海島曆史文化,欣賞山海城美景的同時,更是能沉浸式體驗到綠色生态帶來的定海“好空氣”。
随着定海對五山水利風景區建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工作的推進,定海古城的厚重曆史文化、美麗河道風光等将進一步得到有機融合,水科普、水文化持續植入,融景于城,讓定海城中處處是風景。
“不用丹青狀風景,逢人且說小杭州”。在“水利+”融合發展下,融山海聯古城的定海文旅格局正不斷向世人敞開懷抱。
共建共享
群衆期待照進現實
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五山水利工程衍生出來的水利創新變革,逐漸讓群衆的“心懷期待”照進現實。
7月20日晚,東海雲廊2024夜遊活動拉開序幕,東海雲廊沿路景觀節點開啟景觀照明,電音派對、音樂噴泉、天幕電影、時光音樂會等分布于雲廊各點位,連同60餘個市集攤位,組團加入定海“城市新夜景”,豐富市民的夜生活。其中,以扶農助農為特色的11個村民共富集市為市民帶來新鮮果蔬農産品的同時,也讓農戶多了一個“吆喝”的平台。
共富集市現于東海雲廊絕非偶然。每逢周末、節假日及雲廊開展文旅體活動,都是共富集市最忙碌的時候。免費的攤位上,售賣的是農特産品、特色小吃、果汁咖啡、文創産品、手工制品等,聚攏了雲廊的人氣,也為市民、農戶增收提供了路徑。這一群衆參與共建營運、優化共享共富的城市服務經濟生态,是人與“廊”的雙向奔赴。
在顔值轉化為價值的路上,雲廊及周邊的業态日漸豐富。“七彩雲滑”“極速滑草”“叢林穿越探險”等遊樂項目豐富了市民的遊玩體驗,涵園、洞天藝術館等相繼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藝術服務;如你所院、雲廊裡·音樂餐吧、雲叁小屋等餐飲業态的相繼加入,雲廊香SHOW、舟山雲廊雷迪森維嘉酒店等品牌業态相繼入駐,更新了文旅業态。
圍繞東海雲廊主線,打造沉浸式體育旅遊新場景,2023世界定向排位賽、2024“神行定海山”全國徒步大會暨最美環浙步道挑戰賽等國内外重要賽事和大型體育賽事活動不斷落地定海,東海雲廊街舞邀請賽暨第四屆長三角街舞公開賽等賽事也将在定海舉行,衆多運動愛好者在享受雲廊運動的同時,感受定海的港城風貌和古城魅力,運動之旅、觀光之旅、歡樂之旅相融合的良好賽事旅遊氛圍不斷升騰。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體育賽事活動150場,吸引各地遊客選手300萬人次。
自東海雲廊開放以來,已累計吸引超600萬人次“沉浸式”遊覽體驗,實作營業收入近1000萬元。
(來源:定海區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