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遵照中央軍委 1970 年“5.9”指令,七團作為第一梯隊,編成 10 個列車,于1970 年 6 月 21 日從越南本施站登車啟程,曆時 16 天,行程 2995 公裡,于 7 月 6日齊裝滿員到達整訓地點——陝西省漢陰縣。到達整訓地點後,根據師訓示精神,結合部隊實際,紮實有效地開展了下列内容的整訓:

①戰備思想教育。針對部隊中少數同志存在的“到了大後方,進了保險箱”的麻痹思想和修路艱苦的畏難情緒,通過學習領會毛澤東同志加速三線建設的戰略方針,開展“兩憶”(憶舊社會和反動派帶給勞動人民之苦)“三查”(查思想、查工作、查鬥志)為内容的教育活動,反複教育部隊認清形勢,明确修建襄渝線的重大意義,消除和平麻痹思想和怕苦畏難情緒。

②戰備訓練。為了增強部隊戰備觀念,進一步提高戰鬥力,整訓中共組織部隊拉練 2 次,搶修演習 2 次,野炊訓練 2 次,緊急集合 2 次,防空演習 2 次,夜行軍 2 次。通過多種形式訓練部隊,使幹部掌握了組織乘車、裝卸、警戒和宿營勤務等一整套行軍拉煉的指揮能力,使戰士鍛煉了翻山越嶺走小路、橫穿平原渡江河的實際本領。

③舉辦訓練班。為适應形勢和任務需要,舉辦幹部學習班 3 期 113 人次,技術幹部訓練班 1 期 20 人次,班長訓練班 3 期 284 人次,衛生員訓練班 2 期 14 人次,電話員訓練班 2 期 29 人次,線路員訓練班 1 期 50 人次,統計員訓練班 1 期 19 人次,材料員訓練班 1 期 33 人次。

④工種訓練。結合擔負修建襄渝線的繁重任務,訓練木工 109 名,線路工 268名,開山工 169 名,砌石工 94 名,混凝土工 201 名,架子工 5 名,起重工 19名。

⑤特業訓練。為提高特業人員服務保障能力,訓練汽車司機 78 名,壓風機司機 48 名,發電機司機 33 名,抽水機司機 21 名,鋸木機司機 5 名,車工 2 名,機械修理工 67 名,機械司機 85 名,機車司機 2 名。

整訓結束後,1970 年 8 月又奉命進駐紫陽縣芭蕉口,擔負襄渝鐵路中段的施工任務,路線全長 16.77 公裡,管區東起向陽公社,西至權河公社。當時的紫陽縣,是全國極少數沒有公路、鐵路的内陸縣份之一,長江的支流任河魚貫而出。自然特征是:任河灘多水急,兩岸山高崖陡,地勢險峻;鐵路沿線溝多谷深,地形狹窄,極少平地;管内交通不便,物資供應困難,紫巴公路未修通前,運輸基本靠人背肩扛;當地生産、生活資源缺乏,除砂石料,少量木材毛竹外,其餘都需外地供應,遠至西安,近到恒口,汽車運距長達五百餘公裡。該段的工程特點;一是橋高隧長,工程艱巨、技術複雜。二是橋隧相連,施工幹擾大。三是重點集中,隧道工程占總工程量的 90%,其中芭蕉口隧道又占整個隧道工程的 45%。8 月 26 日,西安學生 6—9 連 680 人、民兵四團,先後進駐太月溝至權河口一帶,配屬七團施工,達到 11945 人。1970——1971 年冬春季節還有 4200 名季節民兵配屬施工。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芭蕉口隧道位于襄渝線中段,地處任河右岸,中心裡程 K389+481,全長 2985米,是鐵二師四大長隧道之一。七團隧道工程集中,占總工程量的 90%,其中芭蕉口隧道又占隧道工程的 45%,是襄渝線中段的控制工程之一。隧道與橋梁相連,施工幹擾大。

1970 年 9 月部隊開進工地,1970 年 12 月開工。二營負責東口施工,配屬學生、民兵 十個連隊。三營擔任西口掘進,配屬 學生、民兵八個連隊,施工高潮時期,四營十六連也配屬二營施工,計 5000 人左右。進出口各設電站 1 處,同時設高壓風站 2 處。在平導開挖中,由于地質條件複雜,出口平導還沒有進到山口,就出現洶湧的地下水,每晝夜流量 5000 多立方米,面對困難,幹部跟班作業,戰士幹勁不減,用 4 台風槍同時打眼,機械裝碴,電瓶車牽引出碴,實行每工班 28 人四倒班,使平導開挖不斷向前延伸。完成平導掘進之後,隧道正洞掘進于 1971年 2月正式開工。隧道進口三面環山,一面緊貼公路,洞門挂在懸崖峭壁之上。在洞門開挖中,二營先後戰勝大小塌方 68 次。進入隧道正洞施工後,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反複論證,采用上下導坑先拱後牆法,進口下導最高月進度 304 米,出口上導最高月進度 356 米。襯砌中,進出口各設 1 處混凝土拌合站,用電瓶車運送混凝土,使混凝土拱最高月産 269 米,出口混凝土邊牆最高月産 231 米。1971 年“八月大戰”。許維智團長帶領工作組蹲點三營,住進隧道出口工地芭蕉溝。馬樹魁政委、張同福參謀長、顧傳勃總工程師坐陣高壩指揮所,對進口實施現場指揮,團機關司政後每晚召開碰頭會。在緊張的施工大戰中,戰士們生龍活虎,民兵們踴躍争先,學生們不甘落後,汽車連的司機突破長途運輸千噸大關,從西安翻越秦嶺,将 1036 噸施工物資安全及時運到工地。8 月 6 日至 7 日,師政委于坦走遍工地,到各洞口、掌子面慰問,使參戰人員深受鼓舞。“八月大戰”,成洞 360.8 米,為計劃的 109.3%, 比 1971 年 1 月至 7 月開工以來 7 個月成洞總和還多 23.9 米,一舉扭轉了七團在襄渝線中段控制工程中的被動局面。

1971 年 11 月,七團響應師部月成洞 2000 米的大戰号召,芭蕉口隧道進出口分别首創單口成洞 200 米、180 米的好成績,受到二師通報表彰。自“八月大戰”之後,芭蕉口隧道施工進入穩産時期,西口的百米成績一直延續 9 個月,東口創造單口成洞 202.36 米的最高紀錄。施工高峰期,投入芭蕉口隧道施工的有 26 個連隊,鐵兵、學兵、民兵三班倒,有近三千人施工,日夜燈火通明,炮聲隆隆,《戰地快報》的訊息每月通報,廣播裡每天有好人好事,闆報展示着工程的進度,幹部戰士有87 人立功,30 人次受團通令嘉獎。1972 年 12 月 16 日,芭蕉口隧道竣工。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橫亘在中國西部的襄渝鐵路全長837公裡,是由鐵道兵部隊承擔修建任務。從1968年開始勘測設計,到1973年10月19日在陝西旬陽的棕溪車站完成了最後的鋪設接軌,全線通車。襄渝鐵路在鐵道兵第二師所承擔的陝西省紫陽縣境内,有41座橋梁與28座隧道相連。當我們今天回首在部隊的那段峥嵘歲月,讓我們曾經在紫陽芭蕉口隧道奮戰的戰友們,都會永遠記得那段揮汗如雨,浴血奮戰的曆史,同時曆史也永遠會記載着我們的豐功偉績。

(根據原鐵道兵西南指揮部《襄渝鐵路工程總結》選用整理。

鐵道兵第七團奮戰芭蕉口隧道的峥嵘歲月 美篇制作/李義所

編輯:樂在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