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運動處方:醫院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考核名額

運動處方:醫院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考核名額

在當今醫療領域,運動處方已逐漸成為醫院高品質發展的一個重要考核名額,同時也是智慧醫院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随着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醫療理念的不斷更新,運動在疾病預防、治療和康複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那麼,運動處方究竟該如何開具呢?

《全國市民健康素養提升行動》着重強調了淨化健康科普網絡環境,這意味着我們不僅要傳播正确的健康知識,更要具備辨識真僞的能力。運動處方的制定絕非一概而論,而是需要充分考慮個人的年齡、性别、身體狀況、運動經驗以及疾病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對于不同的疾病或健康狀況,運動頻率、強度、時間、類型以及總量和進階等要素(即FITT-VP原則)都需要精心權衡。

以糖尿病患者為例,若其心肺功能較差,那麼選擇低強度的運動方式或許更為合适,如散步、瑜伽等;而對于身體狀況相對較弱的慢病患者,步行這種較為安全的運動方式則可能是首選。痛風患者并非不能運動,關鍵在于選擇恰當的運動形式和強度。這充分展現了運動處方個性化的重要性,因為适合他人的運動方式,未必适合自己。

在運動過程中,我們還應根據個人的感受和身體狀況及時對運動處方進行調整,以確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這需要患者與醫生或運動處方師保持密切的溝通和協作。

為了推動公立醫院的高品質發展,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和要求。其中,推進電子病曆、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和醫院資訊标準化建設成為重要任務。這不僅要符合網際網路診療、智慧醫聯體等新業态的發展趨勢,還需積極探索運用智能化等新技術手段來提升醫療品質和效率。

電子病曆分級評價标準的修訂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預計在新的建設标準中,将大幅增加智能化管理的内容。這或許遵循了類似于摩爾定律的發展規律,即技術的進步和應用呈指數級增長。值得注意的是,新标準将《“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的相關内容納入其中,進一步凸顯了國家對全民健康的高度重視。

在新增的評價内容中,“醫體融合”和“臨床營養”從 7 級開始,涵蓋了病房醫師和門診醫師的運動處方開立支援、處方共享、多方協同支援、運動處方庫,以及一般治療記錄的運動處方、幹預管理、可穿戴裝置接入、資料庫,還有藥事管理的食物過敏、知識庫、營養調劑等 10 項内容。這充分表明,運動治療與康複在醫療體系中的作用正不斷受到重視。

比如,對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醫生在開具運動處方時,會綜合考慮患者的心髒功能、血壓控制情況以及藥物使用等因素。可能會建議患者從低強度、短時間的有氧運動開始,如慢走,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同時監測心率和血壓的變化。通過運動處方的精準制定和适時調整,幫助患者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品質。

再如,對于肥胖患者,運動處方不僅要考慮減重目标,還要結合患者的關節承受能力、代謝水準等因素。可能會推薦遊泳、騎自行車等對關節壓力較小的運動,并結合飲食控制,實作有效的體重管理。

此外,我們還能看到一些高校在健康管理方面的積極探索。很久以前就聽聞北大開設了一門特别的課程——《體能提升:運動與膳食》,其入門标準是身體品質指數(BMI)超過 25。

如今,國家對大中國小生的體能要求日益提高,然而目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情況卻令人擔憂。據統計,約 70%至 80%體質測試不合格的同學存在超重或肥胖的問題。一旦體重超标,多項體質名額都會受到影響。

這門課程的主題明确,即運動與飲食的聯合幹預。課程将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理論講授涵蓋減肥原理、合理膳食與減脂飲食、科學健身與運動處方等内容;運動訓練則包括長跑、短跑、引體向上、仰卧起坐、跳遠、坐位體前屈等項目;實踐應用方面包括制定個性化減肥方案、運動與飲食打卡、減肥和體質監測與評估等。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生活觀念,掌握科學減肥方法,養成規律運動和合理膳食的習慣,改善超重或肥胖學生的身體成分,提升體能,提高體質測試成績。

實際上,不僅是高校,整個社會都應重視運動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對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髒病、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以及某些類型的癌症患者,運動已被證明是綜合管理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心髒病患者為例,适量的運動可以增強心肌功能,改善心血管循環,降低心髒病發作的風險。但在開始運動前,患者必須接受全面的心髒功能評估,醫生會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包括運動的類型(如散步、慢跑、遊泳等)、強度(如低強度、中等強度)、時間(每次 30 分鐘至 60 分鐘)和頻率(每周 3 至 5 次)。

糖尿病患者通過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準。運動處方會根據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并發症的存在與否以及身體的整體狀況來制定。例如,對于血糖控制良好且無明顯并發症的患者,可能推薦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結合适量的力量訓練;而對于血糖波動較大或存在視網膜病變等并發症的患者,運動類型和強度則需要更加謹慎選擇。

高血壓患者适當運動有助于降低血壓、改善血管彈性。醫生在開具運動處方時,會考慮患者的血壓水準、靶器官損害情況以及是否正在服用降壓藥物等因素。一般來說,輕度高血壓患者可以選擇慢跑、遊泳等運動,而中重度高血壓患者在血壓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可能需要從低強度的運動如散步開始。

對于肥胖症患者,運動是實作有效體重管理的關鍵。運動處方會綜合考慮患者的體重、關節狀況和心肺功能。遊泳、騎自行車等對關節負擔較小的運動通常是首選,同時結合飲食控制和行為幹預,以達到理想的減重效果。

在癌症治療與康複過程中,适當的運動也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患者提高身體機能、減輕治療副作用、改善心理狀态。但由于癌症患者的身體狀況較為特殊,運動處方需要根據癌症的類型、治療階段、患者的體力狀況等因素進行個體化制定,并在專業人員的監督下進行。

總之,運動處方在慢性疾病的管理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然而,為了確定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在開始運動前務必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與醫生共同探讨适合自己健康狀況的運動方案。醫生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幫助患者制定全面的管理計劃,以控制或緩解慢性疾病的症狀,提高生活品質,促進康複。

随着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相信運動處方在未來的醫療領域中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人們的健康帶來更多福祉。醫院也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升運動處方的開具和管理水準,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全面的醫療服務,推動醫院的高品質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