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第14個“世界肝炎日”
今年
大陸宣傳主題是:“消除肝炎,積極行動”
FM94.1大手牽小手欄目邀請到
昭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科馬黎
做客直播間
為聽衆進行“世界肝炎日”的主題介紹和相關科普
為什麼大學生和農民工是高風險人群呢?
第一:因為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歲—25歲之間,高校人群聚集、生活環境接觸面廣、各類社交活動多,一旦發生不安全性行為、紋身、修眉等,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風險就很大。
第二:農民工群體中的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年齡集中在30歲—60歲階段,這些人群文化程低,流動性大,自我保護意識差,感染肝炎病毒的機率,則相對增加。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接班人,而農民工是城市建設的主力軍,是家裡的頂梁柱,是弱勢群體。學校、就業機關、醫療機構應該積極引導他們去主動篩查病毒性肝炎。現在專家指出,在不涉及入學、入托、入職的情況下,“所有成年人一生中至少要進行一次B肝篩查”。現在正處于暑假休閑時間,大學生們更應該主動到醫療衛生機構篩查B肝等病毒性肝炎,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就是篩查的重要性與意義。
關于B肝傳染性強不強?關鍵看哪些檢查?
第一,B肝病毒DNA定量檢測。這是B肝診療裡非常常見的一項檢查,它客觀精準的展現了B肝病毒的活躍情況,載量越高,傳染性就越強,3次方以下為低載量,3-5次方為中等載量,5次方及以上為高載量。
第二,E抗原陽性。在沒有條件檢測B肝病毒量的情況下,通常,患者所查的B肝五項中有E抗原的結果,若是此項陽性,表示病毒複制活躍,且傳染性強;E抗原轉陰常常提示病毒複制減少。
家裡有人患B肝或C肝,需要分餐嗎?
從傳染機制上講,會傳播,從實際情況來看,傳播機率極小,這需要很多個巧合同時發生。
首先,B肝患者口腔有破口或牙龈出血了,唾液裡存在病毒。
其次,患者的唾液中的病毒恰好留在了食物或碗筷上。
第三,患者家屬的口腔也有破口,病毒從破口裡進入。必修滿足以上多個偶然才可能傳染B肝C肝。
是以,不需要分餐,但國家提倡的碗筷消毒,使用公筷公勺,是文明健康、簡單有效的衛生防病習慣,也是切斷傳播途徑的一個好方法。家長可以引導小孩,從小養成用餐好習慣。
溫馨提醒:
第一: 注意個人衛生,飲食均衡,少油少鹽少糖,避免勞累,熬夜,避免不良情緒,端正心态,戒煙限酒、鍛煉身體、避免肥胖,則增強體質。養成健康生活好習慣,遠離肝炎危害,不做帶炎人。
第二: 沒有做過病毒性肝炎篩查的人積極篩查,為了美好的明天。
第三: 已經患病毒性肝炎的人要積極就診和治療,阻斷肝癌三部曲魔咒。
第四:沒有保護性抗體的人要積極接種疫苗,最重要的是B肝疫苗。因為疫苗産生的抗體就是一個個特種兵,随時準備對B肝病毒發起攻擊。
接種疫苗,時不待我。疫苗是人類抵抗病毒性肝炎最有利的武器,足夠多的人接種疫苗,才能形成廣泛的、有力的防禦。
來源丨@昭通交通旅遊廣播
本期編輯丨李璇編審丨孔祥曙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