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騰、馬麗主演的《抓娃娃》,截至發稿上映七天票房達到16.5億,名副其實的暑期檔“救市之作”,平台預估總票房達到36.17億。
《抓娃娃》作為喜劇電影,制作成本不會太高,就算演員片酬很高,但滿打滿算不會超過3億,目前分賬已經達到5.83億,賺3億妥妥的。
縱觀近年的喜劇電影,賈玲的《你好,李煥英》和《熱辣滾燙》都到了喜劇領域難以企及的高度,當然,賈玲的風格和創作路線很難複制,兩部作品一個是講媽媽的故事,一個是減重100斤,都不是通用的電影創作手法。
除了賈玲,開心麻花以及近幾年崛起的西虹市影視是目前喜劇領域的頂級廠牌,但即便是開心麻花,打造的喜劇電影往往也有天花闆,比如《這個殺手不太冷靜》26億,《西虹市首富》25.47億,開心麻花之外,甯浩的《瘋狂的外星人》即便在春節檔上映,票房也不過22.13億,充分證明,喜劇片是有天花闆的。
下面可以開始說,為什麼《抓娃娃》的成功,誰也複制不了,因為這一次,天時地利人和。
先說天時地利。市場冷清是考驗也是機遇。《抓娃娃》前後和同檔期上映的電影,确實無論是題材還是演員陣容,都沒有能與之匹敵的。觀衆對這部電影期待甚高,業内也一樣,影院經理從一開始就會給電影很高的排片,這也是為什麼上映前三天的點映,第一天就給到了接近30%的排片。
起點就比别的電影高,想跑赢太容易了。與此同時,市場冷清意味着觀衆沒怎麼去看電影,并不是沒錢,而是因為沒有喜歡的電影,當《抓娃娃》一來,得到了惡補的機會,而且喜劇片自帶合家歡屬性,很自然就井噴了。
再說人和。《抓娃娃》導演闫非、彭大魔和主演沈騰、馬麗可謂是雙向奔赴。
馬麗在采訪中談到為什麼接這部電影,她說的是“不管他們(闫非、彭大魔)一聲召喚,演什麼都得來。”這折射出了她和兩位導演感情之深。
闫非、彭大魔在采訪中則透露,他們兩個和沈騰、馬麗都做了父母,他們會時常聚到一起讨論育兒話題,而且會經常碰面、吃飯。這也折射出他們之間感情之深。
這就是“人和”。試想一下,感情好、合作有默契,如果換其他導演,會有如今成片這樣的效果嗎?根本不可能。兩位導演和兩位主演之間的合作一定是非常愉快而且高效,他們在一起是很單純的創作,想要拍一部好作品出來,而不是冷冰冰的簽合同、限制雙方的付出和利益,嚴格按照合同要求,按部就班的把戲拍完。
這一點,從導演訪談中能清晰看到。
比如《抓娃娃》上映後,不少觀衆吐槽這是“育兒版的《楚門的世界》”,對此闫非、彭大魔沒有否認,他們的回答是“我們也發現了有點像《楚門的世界》,但這個東西避免不了。”其實觀衆都能想到這一點,沈騰和馬麗想不到嗎?如果同樣的劇本是其他導演交給他倆,沈騰和馬麗可能就拒絕了,但對闫非、彭大魔,他們肯定是有百分百的信任。
“人和”的另一層,是“沈馬組合”這個資源隻有他們能抓在手上、而且隻有他們能這麼用。
闫非、彭大魔背後是西虹市影視,沈騰和馬麗的電影約都在開心麻花,本來是兩個不同公司層面的合作,但别忘了,開心麻花也是《抓娃娃》出品方之一,這意味着導演簽兩位演員不會很難,而且會以非常高成本效益的價格簽下來,其他公司,可能想都不敢想。
此外,通過導演訪談,會發現他們簽的可能都是沒有固定拍攝周期,或者拍攝周期非常寬裕的合同。
兩位導演在采訪中透露,拍攝“不緊不慢,給演員非常寬松的環境、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一兩天隻拍一場戲也沒關系。”正因如此,沈騰看着像“來劇組度假的”。
要知道拍電影都是周期卡的很死,劇組統籌每天出通告,固定拍幾場戲,如果拍不完,一點一點往後拖,就會超期、超支,整個項目不可控,而且像沈騰和馬麗這樣咖位的演員,合同時間一到,就會進入下一個劇組,哪怕資方有錢也不一定接着陪你玩。
像闫非、彭大魔這麼随意淡定,一兩天隻拍一場戲都能接受,也隻有他倆,換另一個出品方、另一個導演根本就沒有可能。
此外,如果沒有這麼寬松的創作環境,也就碰撞不出那麼多火花、拍不出《抓娃娃》這樣的效果,别忘了,沈騰和馬麗可不是沒有爛片,《一念天堂》不就口碑、票房雙撲街嗎?
是以說,《抓娃娃》的成功,被複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就連闫非、彭大魔也很難超越,因為即便是沈馬組合再來一部,有人和,也很難有天時地利這樣的好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