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曆史 接續奮鬥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
高 翔
2024年6月6日孫中山與黃埔軍校學術研讨會開幕會現場(圖源:“團結報團結網”微信公衆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孫中山先生從清末時期上司辛亥革命,推翻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到中華民國建立後,上司“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一生緻力于革命事業,緻力于救國救民,緻力于振興中華和民族複興。雖然曆經挫折,但孫中山先生始終沒有被失敗壓倒,始終奮力探求救國救民之道。在中國共産黨和共産國際幫助下,孫中山先生在晚年順應曆史潮流,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推動國共兩黨實作第一次合作。
黃埔軍校是在孫中山先生上司下,國共兩黨團結合作,1924年在廣州黃埔建立的一所中國新型的革命軍事學校。孫中山先生在開學典禮上指出,革命軍人首先需要确立革命的志氣,立一個革命的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财的心理,隻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正是依靠堅定的革命理念和愛國精神,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和之後的中國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軍事将領和革命幹部。
軍校創辦不久,在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平定劉楊軍閥叛亂、兩次東征等軍事鬥争中,黃埔軍校年輕學生們嶄露頭角,所向披靡,顯示了革命軍隊的巨大威力。在北伐戰争中,黃埔軍校廣大師生奮勇殺敵,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抗日戰争中,面對強敵入侵,黃埔軍人攜手并肩,以血肉之軀,共同抗敵,譜寫了不懼困難、不怕犧牲、拯救中華民族于危亡之際的壯麗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立下不朽功勳。黃埔師生還組建抗日遠征軍,走出國門,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共産黨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援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在黃埔軍校建立時期,中國共産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為黃埔軍校的招生、辦學和革命教育傾注了大量心血,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陳赓等一大批中國共産黨人為黃埔軍校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起到了關鍵作用。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中國共産黨人繼承先生遺志,為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反動統治,推動中國工農革命運動走向高潮而持續奮鬥。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鬥,不斷實作和發展了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抱負,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作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曆史新紀元。
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和革命精神,是孫中山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财富,這個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緻力于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國家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多年來,特别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砥砺奮進,不僅實作了孫中山先生和黃埔軍校當年描繪的藍圖,還創造了許多遠遠超出孫中山先生設想的成就,赢得國際社會廣泛尊重和普遍贊揚。曆史事實表明,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征程中,海峽兩岸中華兒女更加需要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艱苦的革命曆程,更加需要重溫黃埔軍校師生團結奮鬥的曆史,更加需要銘記兩岸共同走過的曆史歲月,更加需要同心共創、接續奮鬥,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共同追求兩岸統一美好未來,把中華民族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鑒古知今,學史明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視曆史、研究曆史、借鑒曆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孫中山先生建立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乃至世界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海峽兩岸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國際學界關注的曆史話題。在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之際召開本次學術研讨會,具有特殊意義。希望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圍繞孫中山與黃埔軍校這一主題,展開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學術探讨,在交流互動和互相切磋中增進友誼、凝聚共識、助力中國近代史研究不斷走深走實走細;希望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圍繞孫中山先生與黃埔軍校的愛國主義革命精神這一主線,以多學科融合為路徑,展開多角度多層面的綜合性研究,系統挖掘、科學闡釋其曆史淵源、思想根源、文化底蘊,講清楚孫中山先生與黃埔軍校愛國主義革命精神的内在機理,講透徹孫中山先生與黃埔軍校愛國主義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努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辨別;希望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繼承和弘揚中國學術的優良傳統,做有思想、有靈魂、有風骨的學問,基于對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的曆史回望,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責任扛在肩上、舉在頭頂,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實作國家統一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作者在2024年6月6日孫中山與黃埔軍校學術研讨會開幕會上的講話,略有删節,題目為編者拟)
來源:中國曆史研究院(原載《團結》2024年第3期)
作者:高 翔(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曆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配圖: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