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中國有哪些天坑嗎?這裡拉幾個出來介紹。
1. 小寨天坑:位于重慶市奉節縣境内的荊竹鄉小寨村。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漏鬥”,坑口地面标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容積約為1.2億立方米。小寨天坑是構成地球第四紀演化史的重要例證,被譽為“天下第一坑”,也是長江三峽成因的“活化石”。天坑口四面絕壁,如斧劈刀削,宏偉壯觀;絕壁上的岩紋顔色奇特,還有幾個懸泉飛瀉坑底。坑中有無數幽深莫測的洞穴和一條洶湧澎湃的暗河,被評價為“世界上第一流的魔幻式洞穴群”。
2. 大石圍天坑: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同樂鎮刷把村的北邊,屬于大石圍天坑群。大石圍天坑垂直深度613米,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20米,容積約0.8億立方米。其坑底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積9.6萬平方米,面積位居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積位居世界第三,有“天然絕壁地宮”之美稱,被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評為“天坑博物館”、“世界岩溶勝地”。
3. 武隆後坪天坑群:位于重慶武隆後坪境内,總面積15萬平方米,共分布着5個天坑,口徑和深度均在300米左右,皆藏于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其形成時間大約在200萬年至230萬年以内,是世界唯一的地表水沖蝕形成的天坑群。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可通過3000米長的二王洞直達天坑底部,屬世界罕見。
4. 甯強禅家岩天坑群:在陝西省漢中市甯強縣禅家岩鎮,面積約120平方千米,是一個世界級天坑群。這裡集天坑、地河、洞穴、峽谷等于一體,其中發現有天坑4處,大型天坑1處。該天坑群保持了完好的自然狀态,原始森林茂密,瀑布流水純淨,洞穴裡有地下河,石筍、石田和石珍珠散落在地下河旁。
5. 興文天坑:位于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長650米、寬490米,直徑550米,高208米,呈橢圓形,其勢如刀劈斧砍,四面絕壁,底部為塌陷松散堆積地貌,整體猶如一個漏鬥狀,規模位居世界岩溶漏鬥前列,被譽為“天下第一大漏鬥”。
6. 龍缸天坑:地處重慶市雲陽縣龍缸風景區内,是一個長軸350米、短軸170米、深550米的橢圓形天坑,這一深度位居中國第三位,世界第五位。
7. 樂業黃猄洞天坑:是大石圍天坑群的一部分,距樂業縣城30公裡,集天坑、溶洞、高山、森林、瀑布于一體,具有“奇、秀、幽、野”等景觀特色。
這些天坑各具特色,不僅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價值,也為地質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地考察場所。此外,中國還有其他一些天坑,本文并沒有列舉出來,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樣的天坑地貌景觀。
對于天坑的形成,科學家認為由水不斷侵蝕固體基岩,使地表發生塌陷形成的。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時具備六個條件:
1. 石灰岩層要厚:足夠厚的岩層才能為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夠的空間;
2. 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3. 包氣帶(指的是暗流河和岩石之間的縫隙)的厚度要大;
4. 降雨量要大:使地下河的流量和動力足夠大,足以将塌落下來的石頭沖走;
5. 岩層要平:岩層與地面平行,這樣的岩層才容易垮塌;
6. 地殼要突起:地殼的運動能為岩層的垮塌提供動力。
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雲岩等碳酸鹽類岩石容易發生岩溶現象,構成這類岩石成分的碳酸鈣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會溶解為鈣離子和重碳酸根離子而被水帶走。在岩溶作用強烈的地方,長年累月的發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頂部岩層坍塌,便會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狀,若規模和形狀達到一定程度,就可稱為“天坑”。
此外,天坑的形成還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人類活動(如過度抽取地下水、開采礦産等)、火山活動、隕石撞擊等也可能導緻地面塌陷形成天坑。
但是,地球上的天坑很多,大多數天坑并沒有發現地下河,或者曾經有過地下河的痕迹。反倒是喀斯特地形有一些特定的礦産,尤其是鈣。是以自然談讓人想到,天坑形成的真正原因,是否和遠古采礦有關呢?
對于遠古采礦,蘇美爾泥闆文書記載非常多,而且具體、直接。蘇美爾文明是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古老文明,在相關的記載中提到了阿努納奇。阿努納奇來自一顆名為尼比魯的星球,他們的星球遇到了一些問題,如過度開發導緻引力不足以吸住大氣層等,急需從其他星球開采金屬來解決。而地球表面有大量的金屬礦,尤其是黃金。
據說黃金這種金屬具有淨化性能,甚至可以抵禦宇宙輻射。經過漫長的搜尋,阿努納奇在44.5萬年前找到了地球,并派遣了一支探險隊來進行金屬的采集。
他們最初可能親自進行采礦工作,但發現這項工作非常辛苦且對身體有害。于是,他們利用自身的基因技術,将自己的基因與地球上的物種基因相結合,創造出了人類,讓人類來幫助他們完成采礦工作。
在山海經裡,同樣提到了衆多的金屬。比如書中多處提到有山“多金”,如《南次一經·(昔隹)山》《南次二經·堯光之山》《南次二經·瞿父之山》《南次二經·仆勾之山》《南次二經·洵山》《南次二經·鹿吾之山》等篇章。例如“虎尾之山,其陰多鐵”(位于今澤州縣的大陽鎮),說明在春秋時期,晉城地區就有鐵礦開采的曆史記載。《北次三經·陽山》提到“其下多金、銅”。等等等等。
而那時候人類根本不可能提煉和利用這些金屬。山海經是神傳。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這些金屬資訊是給神——也就是伏羲女娲——留下的。因為伏羲女娲所在的星球每隔幾千年就會經過地球附近,那時候他們就可以來地球采集這些金屬了。
山海經沒有直接提到鈣,但提到了金屬之外的其他礦産,如博石、磬石、礜、石涅等。今天都不知道這些石頭到底是什麼,也許其中就包括了碳酸鈣呢。
除了對金屬的重視之外,華夏文明和蘇美爾文明還有共同點。在蘇美爾神話中,恩基被認為是天神阿努的長子,也被描繪為“靈巧的創造者”。他與妹妹甯瑪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而伏羲女娲也是人首蛇身,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都明白這并非巧合,也不是什麼冥冥之中的安排,他們就是同源的。來自同一個地方,屬于同一個時代,到地球的任務也是相同的。
是以伏羲女娲來地球的目的就是采集金屬。最早的人類就是伏羲女娲為了獲得勞力,而對當時的部分動物群進行基因促進誕生的。在山海經裡就有這方面的資訊。山海經裡的另外一個資訊是,伏羲女娲制造了大量的神,用來管理數量更多得多的人類。是以在距今1萬多年前,在地球上有過大規模的采集金屬的事件。當然也包括中華大地。而采集金屬就涉及到要挖掘地球。是以這些天坑,會不會是當年采集金屬留下的礦石坑呢?
最後還要聲明,本文純粹是猜測,要說證據是半個都沒有的。地質學界對于天坑的形成的解釋是有許多漏洞的,本文屬于閉門造車,提出另外一種思路。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