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宮女脖子上為何挂上一條白絹?不是為了保暖,是為了友善皇帝

通過細細觀察晚清時期的老照片,我們會發現當時的宮女和嫔妃個個脖子上都系着一條白絹,雖然白絹的質地、長短和裝飾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地佩戴着這條謎一般的物件。它到底是什麼?為何如此普遍?恐怕很多人對此都有着濃厚的好奇心。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撥開迷霧,解開這個曆史之謎吧?

一.白絹的起源和名稱

要追溯這條白絹的根源,我們得從清朝宮廷生活說起。在古代,宮中女眷無論是嫔妃還是宮女,個個都是自小就進入紫禁城,接受嚴格的教育和規訓。她們的一言一行,甚至儀表舉止都必須符合宮規。比如在裝束打扮上,就有諸多講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條系在脖子上的白色條帶了。根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載,這條白色條帶被正式命名為"龍華"。名字的由來也很有趣,它最早是隻在臨盆時由産婦系在額間,以淨身護佑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宮中規矩,不分貴賤,所有宮女都必須佩戴。而"龍"和"華"兩字意味着龍的吉祥和華麗的裝飾,是希望新生兒能像龍一樣昌盛吉祥,将來光華燦爛。

最初的龍華制作相當簡單,不過是一根白布條纏繞而成。到了雍正年間,龍華的材質和制作都有了新的規範。最平凡的是單用白棉布制成,質次一些的嫔妃和宮女也不過如此。而至于妃嫔們的龍華,則要用白绫或綢緞織就,長約1尺2寸,寬約半寸左右。此外還要根據身份不同,在龍華上繡上不同的圖案花紋,以示分别。

可見雖說是一根不起眼的白布條,實則龍華背後蘊含着極高的宮中禮制内涵。從它的誕生源頭,就見證了皇家旨意的寓意。而後經過雍正朝的規範,龍華更加制度化,整個過程亦可窺見清朝宮廷那分毫不讓的等級森嚴。

二. 龍華的身份象征

清朝宮女脖子上為何挂上一條白絹?不是為了保暖,是為了友善皇帝

在清朝這個等級森嚴的時代,即便是一條簡單的白絹,也被賦予了極為豐富的意義。龍華不僅代表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更象征了宮中的等級制度。

首先,最低等的龍華自然屬于那些出身卑微的常娥宮女了。她們的龍華往往由最普通的白棉布織就,除了包裹着一根竹竿外,再無任何裝飾。有時甚至連最基本的織工都是粗糙的,可見其地位之低微。

相較之下,那些出身不錯或已被封妃的宮女,就能佩戴質地更好、工藝更精湛的龍華了。她們的龍華多用绫或綢緞制成,長寬尺寸也有一定規範。更難能可貴的是,龍華上還能繡上一些簡單的圖案,比如雲紋、菊花等等。

而對于漢白玉級别的令嫔、郡主們來說,她們的龍華無疑是最為精美的。不僅使用上好的綢緞,龍華上更繡滿了錾琳璃彩、珠翠之類的珍貴裝飾,可謂是高級中的高級。除此之外,她們龍華上的圖案花紋也更為豐富多彩,從花鳥到走獸,無所不包。

就連同為妃嫔,龍華的裝飾也因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別。據說當年雍正的兩位令妃,龍華上分别繡了石榴和牡丹,用以區分身份。可見無論地位有多高,龍華這一點小小的細節,便能展現出主子對等級的執着。

當然,如果說誰的龍華最為奢華隆重,那自然非慈禧太後莫屬了。作為清朝後期權力最大的女主人,慈太後的龍華無疑是頂級享用。她的龍華不僅采用最好的刺繡手工,還嵌鑲了大量的珍珠寶石,可謂是價值連城。從細節上亦能看出,慈太後如何希望通過龍華的絢爛妝點,來彰顯自己在紫禁城中的至高無上地位。

總的來說,龍華作為清朝宮廷中一個微小的裝飾物,卻恰恰反映出當時等級制度的森嚴。從最低賤的常娥,到惟妃獨尊的皇太後,龍華無不成為了她們身份的縮影。為了區分高低貴賤,後宮妃嫔們在龍華的長短寬窄、材質圖案上絞盡了心機,可見古人對于"分主次"的執著程度。

三. 皇帝最心愛的三位妃子

雖然龍華是用來區分身份地位的,但對于皇帝來說,它更像是一個辨識妃嫔的重要線索。畢竟後宮嫔妃衆多,皇帝很難一一記住她們的名字和長相。是以,上智的皇帝往往會運用龍華這一特殊之物,借以識别自己最喜歡的幾位妃嫔。

清朝宮女脖子上為何挂上一條白絹?不是為了保暖,是為了友善皇帝

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康熙帝對于自己最寵愛的三位怡嫔了。這三位娘娘分别是孫氏、李氏和董氏,都是康熙十分疼愛的妃子。為了避免混淆,康熙帝便下令,讓宮中的老師傅為她們三人精心繡制了不同的龍華。

孫氏是康熙最先納入後宮的一位。她的龍華采用了粉色的緞子制成,上面繡着一隻張牙舞爪的彩鳳。這隻鳳凰栩栩如生,神态威武,正象征着孫氏先入後宮、資格老成的地位。

與之相比,李氏的龍華則更加嬌媚溫婉。它是用嫩綠色的絲绫縫制,龍華正面繡了幾隻仙鶴在芙蓉花叢中嬉戲,周圍還點綴着彩蝶翩翩。整體設計别具一格,正如李氏的溫柔賢惠一般。

至于康熙對董氏的喜愛,從她的龍華上就可見一斑。董氏的龍華是純金色的,正面繡了一隻雄獅騌身而立,身後還跟着幾隻幼獅。獅王的形象威武不凡,寓意着康熙對董氏無與倫比的寵愛。

有趣的是,雖然康熙是一代睿智英明的君主,但說到這三位怡嫔,他卻也難免會時常混淆。是以每當召見她們時,康熙都會先仔細端詳一番她們的龍華,然後才能順利認出誰是誰。

可見在康熙的心中,龍華已不僅僅是區分身份地位的标志物,更是他識别心愛妃嫔的重要工具。三位娘娘雖同為怡嫔,卻因龍華的不同圖案而各具特色,正好迎合了康熙的口味。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才讓龍華的工藝制作在康熙年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吧。

四. 龍華流傳至民間的習俗

龍華雖起源于皇家後宮,但随着時間推移,它也逐漸流傳到了民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風俗習慣。尤其是在一些封建意識根深蒂固的地方,龍華甚至被視為婦女身份地位的象征。

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後期,當時已有一些富貴人家開始效仿皇家妃嫔的做法,讓自家妻妾佩戴龍華。起初這或許隻是一種裝點門面、炫耀闊綽的做法,卻很快就演變成了一股流行風尚。

清朝宮女脖子上為何挂上一條白絹?不是為了保暖,是為了友善皇帝

據當時一些文人的筆記所載,到了民國年間,北方諸多封建大家族中已然盛行龍華的習俗。每逢重大節日或是迎親的時候,新娘必定要佩戴上她的龍華方可入門。龍華的質地和裝飾自然也分門别類,正房嫡妻的最為華麗,旁支妾室的就略顯簡陋。

此時龍華的佩戴早已不再有絲毫宗教色彩,而是徹底淪為身份的象征。在這些大家族中,隻有正經"太太"才能佩戴上龍華,其他下等妾室是無權佩帶的。即便是下人丫環,也絕不敢僭越佩戴龍華,否則就是大不敬的罪過。

有趣的是,當時還流傳着一些關于龍華的民間習俗和禁忌。比如說有些地區認為,龍華必須由未出閣的姑娘親手繡制,否則就會衰草危矣。也有人說,龍華上決不能繡上燕子的圖案,那會令家中無子嗣。可見龍華在當時已經遠遠超越了裝飾品的範疇,更像是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物件。

然而這種龍華習俗并未流傳太久。自20世紀初開始,随着社會的進步開放,舊式大家族日漸式微,龍華佩戴的風俗也在悄然消失。不過即便到了今天,在一些保守農村,依舊能看到新娘子佩戴龍華的場景。隻不過如今的龍華早已去除了等級含義,更多隻是一種美好的祝福象征而已。

五. 龍華的最後歸宿

從皇家後宮中流傳至民間,龍華這一古老的習俗就像一支火把,不斷傳遞着華夏文明的綿延脈絡。直到上世紀初,龍華仍在一些地方留存下它最後的身影。

在北京城裡,清朝覆滅後,大量的宮廷遺物被拍賣甚至就地喂飽了戰火。然而龍華作為侍妾身份的象征物,卻幸免于難。部分較為名貴的龍華被收藏到了博物館,而普通的則被一些權貴人家的太太們收購了下來。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當年北京一位官員的遺孀王太太了。王太太一直對龍華情有獨鐘,甚至豪擲重金從各地收羅各種龍華,組成了一個小型的龍華"博物館"。到她去世時,龍華的收藏品已經達到了上千件之多。

每一件龍華的來曆都說明了它的身世淵源。有的來自于皇家宮廷,是慈禧太後的貼身宮女所用。有的則是當年大戶人家太太們的物件,上面繡着精美的吉祥圖案。更有一些也許曾出現在平民婆家的大喜日子,屬于有識之士的私藏品。

清朝宮女脖子上為何挂上一條白絹?不是為了保暖,是為了友善皇帝

這些龍華雖然來源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都曾在世間輝煌一時。它們是皇家舊制、封建遺風的縮影,同時也見證了中國百姓追求美好、祈福子嗣的虔誠心願。

很快王太太就年老去世,而這批珍貴的龍華收藏品也分散四處,有的被買家帶至國外,有的則被博物館收藏了下來。就這樣,曾經華美輝煌的龍華終于壽終正寝,徹底離開了它的出生地。

不過有一說法是,王太太的長孫最終還是将少部分遺留的龍華帶回了家鄉。在那個偏遠的小縣城裡,有一座小小的私人博物館正在陳列、儲存着這批龍華。或許這就是龍華最後的歸宿,就讓我們在這個博物館裡永遠見證并銘記着它神奇的前世今生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