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家難回”“有門難出”……小區停車難何解?

作者:不斷記住黎明

晚上回家半小時找不到車位、早上出門挪車得好半天……在許多停車位緊張的小區,特别是老舊小區,“有家難回”“有門難出”是居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如何規劃好“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小區車位,考驗着基層管理者的治理水準。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烈士塔社群黨總支書記孫歡歡:

緩解停車難問題,社群首先要做好調研,摸清實際情況。比如,小區内有多少業主需要停車?小區晚間是否有外來臨停車輛占位不走的情況?哪些零星角落還可以施劃停車位?等等,這些情況搞清楚了,才好進行治理。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小區内及周邊閑置用地,拓展車位增量。鳳凰花園小區是烈士塔社群内的一處老小區,通過精确測量、重新調整,小區從邊邊角角中“摳”出24個停車位。待出讓用地、橋下空間、進行中的拆遷項目地,也是車位開發的潛在目标。我們社群曾經曆過一次拆遷,拆遷後的待出讓地塊尚未使用,我們本着“能用一天是一天”的原則,整理開發出300多個停車位的停車場,極大緩解周邊老小區、沿街商鋪停車難問題。

其次,要加強精細管理。有些老人購買車位,隻是為了兒女回來探親友善,平時很少使用。我們與其協商,安排作為共享車位,并給予一定補償,提升車位使用效率。同時建立黑名單制度,對于逾時停放、聯系後仍不開走的車輛,下次婉拒其進入小區,防止出現“停車老賴”。

我們還發現,不少小區周邊商業綜合體多,晚上車位往往空置,正好可以給小區業主行一些友善。通過争取外援,并簽訂停車管理協定,也可以幫助小區部分業主進入商業空間停車。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團山社群黨總支書記高順:

治理老舊小區停車難,一大關鍵在于提高現有停車資源利用效率。我們通過制定和完善小區停車規約、科學劃分停車位、加強早晚高峰停車引導等方法,緩解了長期困擾居民的停車難題。

以團山社群内的創維佳園小區為例。該小區共有機動車約 720 輛,但停車位隻有 340 個,近一半居民的停車需求得不到滿足,一度出現占用消防車道、堵塞小區道路等亂象。怎麼辦?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運用“吹哨報到”機制,整合區房産局、城管局、交警大隊等力量,并召集物業、居民代表、相關部門召開黨建聯席會議,制定了“内部提升+外部共享”的方案。

所謂“内部提升”,即重在小區空間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比如,對小區道路、綠化區域進行微調,優化小區行車線路;利用小微地塊、邊角地,增設臨時停車位;清理長期停放的僵屍車,解決私設地鎖、雜物侵占公共停車位等情況。所謂“外部共享”,即深挖小區外部道路、商鋪、企業的停車位資源,彌補小區内部停車位不足問題,實作“按需配置設定,有償共享”。

有家難回”“有門難出”……小區停車難何解?

車輛有序停靠在居民小區内 王全超 攝

重慶市北碚區朝陽街道新房子社群黨委書記江魚仙:

買車的居民越來越多,因停車難帶來的沖突也在增加,有時候居民半夜打電話來投訴抱怨。這是一個必須解決好的問題。我們成立了由居民代表組成的自治管理服務委員會,社群兩委聯合“自管會”委員,召開居民議事會,決定以“居民出資一部分、活動經費出資一部分”的方式整修停車設施。每戶僅收取10元。

社群居群眾多,總會有不同的聲音,做好解釋、化解心結最為重要。有的居民對停車位規劃不滿意,有的對收費标準有疑惑,還有的對“自管會”運作有意見。我們及時收集居民的意見建議,一邊調整優化規劃,一邊做好解釋溝通。

停車位建起來,更要管得好。為此,“自管會”成員主動融入社群網格治理體系,每天同專職網格員一起定點巡查,處理“僵屍車”長期占用車位、亂停亂放阻礙道路等問題。此外,“自管會”财務部每季度公示收取的費用,實作賬目透明。

重慶市忠縣忠州街道中博社群黨委書記孫衛瓊:

中博社群所轄6個居民小區投用已10來年。由于缺乏前瞻性,除了少數小區配套極少停車位外,多數小區未設停車位。有的小區隻配備不到20個車位,長期需要停放的汽車卻超百輛。特别是春節前返鄉車輛驟增,行人寸步難行。

因為停車問題,業主和物業公司屢生沖突,有小區先後更換了4家物業公司。社群幹部經常要現場調解因停車引發的争吵。因亂停車輛而碾壓綠地、損壞管道的情況時有發生,某年大年三十,我們還為此清掏外溢糞水。

針對這個問題,部分專職網格員向社群黨委建議,優化調整小區綠地,擴充停車位。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後,社群黨委多方籌措資金,網格員挨家挨戶做工作,發動居民捐資投勞。目前,6個小區共擴增停車位800多個,停車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因停車難産生的沖突糾紛大幅減少,居民與物業公司的關系也變和諧了。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同安路社群黨委書記王雪豔:

近年來,社群重點研究封閉小區的停車難問題。香山苑小區是封閉小區,有500多輛車,卻隻有120個車位,2018年以前,小區采取租用停車模式,遠遠達不到業主需求。“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怎麼讓車位循環利用起來?我們探索“共享車位”模式。社群統一配置全部120個車位,允許每戶備案兩輛或三輛車,但每戶每天隻能在小區内停一輛車,每小時收費4毛錢。當小區車位空出來時,外來車輛也可以進,但一個小時收費4元。現在該模式已步入正軌,有效緩解了停車難問題。

有家難回”“有門難出”……小區停車難何解?

一處社群停車場 陳澤國 攝

山東省青島市住建局市政公用中心公共設施建設科科長張進:

解決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主要從“内部挖潛”和“外部增建”兩個路徑來破題。内部挖潛,就是在老舊小區改造時,優化小區公共區域功能布局,改出新的停車位。去年,青島市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增加了7600餘個停車位。外部增建,主要是建設小區外部公共停車場,增加公共停車泊位。通過外部增建,近兩年我們在老城區、老小區等重點區域建設了65個公共停車場,新增泊位1.66萬個。

近年來,我們還結合停車專項規劃和城市體檢,分析老城區、老小區、學校、醫院、重點景區景點等區域的停車情況,找準真正停車難的區域。什麼叫“真正停車難”?有些老舊小區看似停車位少,但小區内老人多,停車需求并不大;有的小區位于學區,年輕人多,夜間停車需求尤其大。是以,我們優先針對這些區域,布局公共停車場建設項目,解決基本泊位缺口。

青島各區也積極探索車位建設新模式。比如,市北區創新“邊角地+”模式,将待開發的棚改騰空用地,臨時建設為平面或機械停車場,等該地塊開發時,再及時拆除,機械還能循環利用。我們還利用青島既有老城區人防設施改造停車場,實作平戰結合。

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易家街道黨建辦主任陳潔:

易家街道處于硚口區與其他區接壤部位,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的權屬不一緻,跨區協調管理不便。有的社群是城中村改造還建型社群,居民從全區各個街道還建而來,人員結構相對更複雜,且由于外來人流、車流量較大,進一步加劇了無序停車問題。其中不少社群還是近兩年才組建起來的,發動、凝聚群衆的力量不夠強,居民自治意識不夠高。這也增加了停車治理的難度。

以黨建引領小區自治,發揮居民自身治理力量,同時積極争取外部支援,是解決問題的一個突破口。在竹葉海社群,基層幹部重新整合停車區域,劃分為小區居民停車位和臨時停車位兩部分,實作需求側的停車區域分離,兼顧多種停車需求。同時發動物業安保力量、社群宣傳力量以及社群退役軍人,組成“藍精靈”志願者服務隊,巡查解決無序停車問題。

街道則與周邊商圈合作,實施“潮汐車位”項目,緩解居民下班後的停車難題;與市公交集團共建協商,将公交站點引入部分小區出入口,開通公交專線,滿足居民通勤需求,減少私家車出行。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