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營觀察丨為兵服務的“線上”考卷

作者:學習軍團
軍營觀察丨為兵服務的“線上”考卷
軍營觀察丨為兵服務的“線上”考卷

“看病越來越友善啦!”這是東部戰區總醫院“網際網路醫院”上線後,一些基層官兵的感受。

某海防旅戰士小劉,指尖輕點手機螢幕,即使身處海防一線,也能線上向東部戰區總醫院的專家發起複診咨詢;東部戰區陸軍某部戰士小王,人在駐訓地,也能收到東部戰區總醫院線上開出的藥品……

“新技術為醫療服務提供了新的能力和方案,讓官兵身處練兵一線,也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東部戰區總醫院上司說,新技術的持續湧現、線上診療的蓬勃之勢、服務打赢的保障需求,給衛勤保障模式轉型提出新要求,如何進一步實作醫療資源服務效能的拓展和延伸,探索才剛剛開始。

更多内容,敬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軍營觀察”整版文章《為兵服務的“線上”考卷》——

軍營觀察丨為兵服務的“線上”考卷

▲刊于5月16日《解放軍報》“軍營觀察”版

新聞樣本

軍隊“網際網路醫院”走進基層

■王立群 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通訊員 楊子江

軍營觀察丨為兵服務的“線上”考卷

網際網路醫院線上運作。

打開東部戰區總醫院微信公衆号,輸入身份證号……東部戰區陸軍某旅戰士王蒙按照此前醫院專家開具的複診藥方,鍵入藥品名稱和收貨位址,等待醫生稽核,很快完成了線上開藥。

“複診開藥跑醫院”對在體系醫院就診的基層官兵來說,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王蒙所在部隊駐地偏遠,身患慢性病的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該醫院複查,每次僅單趟行程就要一整天。

網際網路問診,有效解決了就診難題。去年,聯勤保障部隊在東部戰區總醫院開展“網際網路醫院”試點,借鑒地方技術經驗,研發軍隊網際網路問診平台,設定線上問診醫生,讓官兵開藥“不跑路”,線上上開藥下單,所需藥品由地方物流直送營區。

讓官兵享受“一鍵式”開藥線上服務,是該醫院建設“網際網路醫院”的初衷。他們多次與軍地專家對接,為體系部隊官兵網上就診開設“白名單”,在確定資訊安全的基礎上,更新“網際網路醫院”資料庫,友善官兵線上問診。“一站式”配送,也是網際網路醫院的重要功能。為此,他們與地方物流公司簽訂協定,在遵守軍隊保密規定情況下,為官兵免費配送藥品。

該醫院還利用網際網路平台,整理複診官兵健康資料,建立訓練傷防治檔案和早期健康評估系統,精準保障官兵健康。

消化科主任汪芳裕的問診患者以複診患者居多,作為網際網路醫院特聘專家,他每周都會線上坐診,通過線上複診、圖文咨詢,如今他和基層患者溝通便捷多了。

在這家軍隊醫院,像汪芳裕這樣的“線上專家”還有不少,網際網路問診正在成為他們服務基層的新模式。一份份線上診斷書,一件件線下藥品快遞,“聯”的是醫患兩邊,“通”的是供需兩端,拉近的是心與心的距離。

“看病不跑路,就是實實在在的便捷。”截至目前,醫院針對體系部隊官兵提供13種自制制劑的線上購藥服務,接診患者5.6萬餘人次,日均配送藥品超200單。

該院上司介紹,下一步他們将借鑒試點經驗,依托視訊診療系統,更新“網際網路醫院”功能,實作網上診療、遠端問診;提高服務質效,通過資料統籌實作智慧醫療,精準掌握官兵健康資料,讓軍人足不出營就能享受優質醫療資源服務。

記者調查

為兵服務的“線上”考卷

■王立群 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康子湛 向黎鳴

軍營觀察丨為兵服務的“線上”考卷

醫療隊員在野戰醫院開展模拟手術訓練。汪衛東 攝

“看病越來越友善啦!”這是東部戰區總醫院“網際網路醫院”上線後,一些基層官兵的感受。

某海防旅戰士小劉,指尖輕點手機螢幕,即使身處海防一線,也能線上向東部戰區總醫院的專家發起複診咨詢;東部戰區陸軍某部戰士小王,人在駐訓地,也能收到東部戰區總醫院線上開出的藥品……

“新技術為醫療服務提供了新的能力和方案,讓官兵身處練兵一線,也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東部戰區總醫院上司說,新技術的持續湧現、線上診療的蓬勃之勢、服務打赢的保障需求,給衛勤保障模式轉型提出新要求,如何進一步實作醫療資源服務效能的拓展和延伸,探索才剛剛開始。

官兵看病就醫,還有哪些痛點待疏解?為戰服務保障,還有哪些堵點需要打通?這些問題,督促着他們以時刻“線上”的狀态,答好為兵服務這張考卷。

從線下到線上,意味着什麼

見到該院呼吸科主任呂镗烽時,他正通過手機對患者線上複診。

與呂镗烽溝通的戰士,前段時間因呼吸道疾病來院就診,最近用藥效果不理想,前後20多天,呂镗烽先後數次幫他調藥,跟蹤病情變化,目前病情已趨于穩定。

“官兵們的駐地往往比較偏遠,要是讓患者來回跑醫院,很不友善,也加重了基層的負擔。”呂镗烽說,為兵服務是一張“線上”考卷,時刻考驗着他們的“線上”狀态。

“線下有多少痛點,線上就有多少為兵服務的課題。”該院上司表示,比起一般地方患者,軍隊傷病員對于線上診療的需求更為迫切,他們不僅駐地偏遠看病就醫不便,還時常要擔負外出駐訓、演練等任務,有時看病就醫耽誤一刻,病情加重對于戰鬥力的影響就會更大。

“越偏遠越繁忙,越需要這張‘網’。”東部戰區空軍某部軍官小劉說,以前從駐地坐車去醫院,來回就得一整天。如今線上複診購藥簡單快捷,給他和戰友們省了不少事。

官兵少跑腿、看病更便捷,官兵們的就醫模式在更新,醫師們的工作模式也在悄然改變。

門診、手術間隙,出差路上、下班後,該院神經外科主任馬馳原已經習慣了越來越快的節奏。作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馬馳原常常要進行重大手術,短則數小時、長則十幾個小時,是以他很珍惜這種點滴交流的機會,“醫院門診有時段,軍醫為兵服務則要24小時‘線上’。這樣的碎片化看診模式,能夠讓我更好地利用時間,充分地為有需求的患者服務。”

點開一位醫生的首頁,“很快接診、回複通俗易懂”“醫生很耐心、非常感謝”等患者評價躍入眼簾。醫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回複病患,如今已成為東部戰區總醫院醫生們的工作日常狀态。

為了減少患者的等待時間,該院還開展了實時問診的試點工作,在排班中增添了“線上門診”。這一嘗試增加了醫療供給,讓更多需求急迫的官兵能夠得到及時回應。

“‘網際網路醫院’上線後,不僅為官兵提供了友善,也為我們醫院管理人員帶來了更多思考。”該院軍隊傷病員管理科主任孫琳說,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最終考驗的還是為兵服務的狀态和質效。

“線上”是一種狀态,也是一種理念

“無論線下還是線上,最重要的是把官兵放在心上,做到為兵服務時刻‘線上’。”這是東部戰區總醫院燒傷整形科護士戴卓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她看來,護士的工作平凡卻不簡單,堅守在為基層傷員服務的最前沿,也是優質服務的“生産者”。

“網絡拉近了醫務人員與患者實體上的距離,我們更要盡可能拉近彼此之間心與心的距離。”醫院上司認為,官兵的滿意度,就是一把量尺,一方面考量醫護人員的服務效能,另一方面也是拉近醫院與部隊、醫生與官兵距離的合力。

一年前,某部戰士小王在訓練時受傷,被緊急送往醫院時全身大面積燒傷,處于昏迷狀态。經過專家團隊搶救,小王被送入ICU病房。

燒傷護理與其他科室護理工作不同,需要24小時在位給患者清理創口、補充液體,患者進食飲水都有嚴格的護理規定。戴卓與科室護理團隊輪流守護小王7晝夜,直至其脫離生命危險。

經過長達半年的康複治療,小王順利出院。回到部隊,他多次給醫院寫來感謝信,為表達誠摯的感謝專門定制了兩面錦旗,給軍隊傷病員管理科和燒傷科醫務人員各送了一面。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東部戰區總醫院為兵服務滿意度持續上升。

該醫院上司表示,滿意度背後呈現的是醫務工作者為兵服務狀态的“線上”程度。醫院堅持用好績效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專門出台規定明确,在醫護人員績效考評中,将患者滿意度,尤其是官兵滿意度作為重要名額。

無論是開設網際網路醫療平台,還是出台績效評價體系,一以貫之的理念是,把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最後一公裡”。

聚焦“線上”服務,醫院聚力打造9個派駐門診部,将優質資源不斷向一線延伸。該院上司介紹,“派駐”不僅是将醫療器材、技術送到前端,還要把為兵服務的溫度送到官兵身邊。

第二派駐門診部位于東部戰區空軍某部營區。該部飛行員常年參加高空飛行訓練,高壓低溫環境造成咽部不适,金嗓子喉寶等藥品消耗量較大,醫院迅速調配醫藥資源為官兵提供相關藥品,最大限度滿足官兵需求。

“‘線上’是一種狀态,也是一種理念。”該院上司堅信,隻要做好為兵服務的每一件事,滿意度就會更加抵近官兵需求。

“線上”呼喚能力提升,也呼喚機制創新

每周五上午7點,該院重症醫學科會議室便座無虛席,醫護人員在這裡與軍地知名專家共同開展“線上研讨會”。

“隻有站在技術巅峰,才能搭建服務網格。”重症醫學科負責人介紹,這樣的線上研讨會,被醫院同仁稱為“專科聯盟”,目前他牽頭的重症醫學專科聯盟有百餘軍地醫院響應參與。

“通過線上手段與其他醫療資源有效對接,實作優勢互補、合作共赢。”如今,該院成立專科聯盟10多個,專家們積極與地方科研院所、高校開展課題研究,推進學科互動,提增學科技術能力,讓研究成果更多向部隊需求聚焦。

“時代在變化,行業在加速跑,我們也要加快能力更新的腳步。”這位負責人表示,對于軍隊醫務工作者來說,“線上”不僅僅是人員能夠随時出動,能力也要與戰鬥力服務保障的需求同頻共振。

對接官兵需求,更要服務戰鬥力。近年來,醫院不斷提升服務打赢貢獻率,瞄準打仗型醫院建設,加強傷病員救治相關科室建設,全面提升醫院備戰打仗保障能力。醫院科教科聚焦為戰科研,突出戰創傷救治關鍵技術和難點集智攻關,研制移動生命支援系統、野戰儲血方艙等新器材,不斷催生新質衛勤保障力。

采訪中,專家們告訴記者,近年來該醫院聚焦戰場、為戰而生的科研創新團隊有10個。與這個數字一同增長的,是醫務人員不斷提升的戰場意識和應急救治能力。

去年,該醫院正式投入使用戰創傷救治中心,是聯勤保障部隊首批獨立運作的戰創傷救治中心。“平時是急診外科團隊;戰時是戰創傷救治子產品。”戰創傷救治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醫院一系列向戰規定出台以來,醫護人員頭腦中,科研創新和練兵備戰的“指揮棒”已經立起來了。

“是醫生,也是戰士。”一年時間,戰創傷救治中心團隊先後完成6例危重傷員搶救、多次參加軍地聯演聯訓任務,“平戰子產品快速切換”能力得到淬火錘煉。

“線上”呼喚着能力的同頻,也呼喚着機制的創新。

一項項舉措,鋪就醫療資源“網格”;一批批醫護人員,用真心織密為軍服務“網格”。技術網格、人才網格、服務網格……該醫院通過“點對點”幫建、巡回診療、遠端授課等舉措,一次次打通機制樞紐,将優質服務延伸到基層角落。

“努力将學科優勢,轉變為保障打赢的硬實力。”4年前,醫院熱射病救治中心正式挂牌,如今他們聚焦基層衛生人員培養下力氣攻堅。去年,依托聯勤保障部隊“千項技術推廣活動”試點,他們為體系部隊開展基層衛生軍士教育訓練。截至目前已陸續教育訓練數百名衛生軍士,為基層衛勤能力提升輸送新鮮血液。

去年底,兩個救治中心還成立專家委員會,開辟重症患者救治“綠色通道”、組織多學科會診,確定軍人軍屬就診“優先級”。

“隻能讓床位等軍人,絕不能讓軍人等病床。”中國科學院院士、腎髒病科主任劉志紅告訴記者,為便捷軍隊重症患者救治,醫院重點學科腎髒病科開辟軍人透析區,為軍人預留透析床位,開設軍人病房;搭建熱射病 “四階段一體化”救治體系,從院前急救、院内治療到後期康複,完善服務部隊救治網。

“線上”是時間次元,也是空間次元

巡診路上,該院醫生楊志洲遇見了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在東部戰區海軍某部服役的戰士小張,曾通過“網際網路醫院”向楊志洲問診。盡管從未謀面,但通過前期的網上通聯,楊志洲對小張的病情了解不少。巡診現場,楊志洲進一步檢查了小張的身體,并提出了下一步康複治療意見。

“一個人畢竟分身乏術,巡診再多次也沒法跑遍每一支部隊。但網際網路拉近了我們與官兵的距離,借助網線能夠把優勢的醫療資源帶去最需要的地方。”結束巡診,楊志洲深有感觸。

“‘線上’是時間次元,也是空間次元,能夠最大限度地打破為兵服務的時空界限,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該院上司講述了這樣一段救治經曆。

某部戰士小潘腹部受傷,情況危急,經過專家會診,小潘必須在最短時間内轉運南京,由大陸知名專家指導實施手術。

從部隊駐地到南京,距離2000多公裡。一旦錯過最佳救治時間,傷者将無生還的希望。東部戰區總醫院立即搭建綠色救治通道,各部門各環節按分鐘倒推,確定以最快速度轉運傷員。肝膽外科、胃腸外科、麻醉科、輸血科、重症醫學科等,多個科室的醫生快速集結,随時準備打響這場“生命保衛戰”。

時間飛快流逝。小潘搭乘飛機、轉乘救護車,直奔東部戰區總醫院。手術室裡,曆經整整8小時的手術,終于迎來治療成功的拐點。

這段成功的救治經曆,留給該院上司更多的是一番思考:未來戰場上,急重症傷病員必将數倍增長,如何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抹平醫護人員與傷病員之間的時空距離?

在該院遠端會診中心,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套遠端會診系統——可以實作遠端會診、病例影像資料分享、錄播教育訓練等遠端會診應用,打通了服務基層患者、醫生的“最後一公裡”。

從“線上”走向“在場”,背後的理念一以貫之:“部隊需要什麼,官兵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該院上司表示,在官兵需要的時候,讓遠在天邊的一群人置身于同一空間溝通和協作,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真正實作優勢醫療資源的複制和延伸,這是未來醫院技術更新和演進的必然方向。

“解決需求就是方向,解決需求就是目标,更是抓手和方法。”該醫院上司說,隻有時時刻刻把心放在官兵身上,才能把官兵所需所盼與醫療服務相結合,才能答好這張為兵服務的“線上”考卷。

銳視點

全面提升衛勤保障質效

■吳寶傳

習主席在視察陸軍軍醫大學時強調,要加強衛勤保障各項建設,有力服務部隊戰鬥力,服務官兵身心健康。軍隊醫院作為重要衛勤保障力量,擔負着平時保障官兵健康,戰時保障打赢的重要使命,必須按照習主席訓示要求,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兵服務的思想,全面提升衛勤保障的品質和效益,為強軍打赢提供有力支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軍衛勤保障不斷推出新制度、新舉措,為兵為戰服務持續形成多元度全方位保障新格局。作為軍隊醫院,應該時刻想官兵之所想、急部隊之所急,不斷優化醫療救治方式方法;充分運用各種現代化保障平台,搭建快捷高效醫療保障網,建構區域一體化保障模式,讓資訊化智慧化診療加速跟上,確定官兵全時全域共享醫療資源,真正把各項醫療保障措施全天候落到實處。

瞄準未來戰争需要,高标準提升戰場救治力,是衛勤保障建設的硬任務、硬要求。軍隊醫院要主動對接任務部隊保障需求,将醫療救治力量全過程全要素嵌入聯戰聯訓之中。真正做到官兵需要什麼就保障什麼,戰場需要什麼就苦練什麼,合力推動現代戰争環境下救治理念、救治技術、救治裝置創新發展,不斷錘煉應急處突救治本領。

軍隊廣大醫務工作者要緊盯醫療科技前沿,勇攀軍事醫學高峰,刻苦磨砺适應未來戰争需求的真本領,練好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硬功夫;為備戰打仗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智慧,争當新時代的“衛勤尖兵”。

來源丨解放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