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的“在线”考卷

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的“在线”考卷
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的“在线”考卷

“看病越来越方便啦!”这是东部战区总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后,一些基层官兵的感受。

某海防旅战士小刘,指尖轻点手机屏幕,即使身处海防一线,也能在线向东部战区总医院的专家发起复诊咨询;东部战区陆军某部战士小王,人在驻训地,也能收到东部战区总医院线上开出的药品……

“新技术为医疗服务提供了新的能力和方案,让官兵身处练兵一线,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东部战区总医院领导说,新技术的持续涌现、线上诊疗的蓬勃之势、服务打赢的保障需求,给卫勤保障模式转型提出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服务效能的拓展和延伸,探索才刚刚开始。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整版文章《为兵服务的“在线”考卷》——

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的“在线”考卷

▲刊于5月16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

新闻样本

军队“互联网医院”走进基层

■王立群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通讯员 杨子江

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的“在线”考卷

互联网医院线上运行。

打开东部战区总医院微信公众号,输入身份证号……东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王蒙按照此前医院专家开具的复诊药方,键入药品名称和收货地址,等待医生审核,很快完成了在线开药。

“复诊开药跑医院”对在体系医院就诊的基层官兵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王蒙所在部队驻地偏远,身患慢性病的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该医院复查,每次仅单趟行程就要一整天。

互联网问诊,有效解决了就诊难题。去年,联勤保障部队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借鉴地方技术经验,研发军队互联网问诊平台,设置线上问诊医生,让官兵开药“不跑路”,在线上开药下单,所需药品由地方物流直送营区。

让官兵享受“一键式”开药线上服务,是该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的初衷。他们多次与军地专家对接,为体系部队官兵网上就诊开设“白名单”,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升级“互联网医院”数据库,方便官兵线上问诊。“一站式”配送,也是互联网医院的重要功能。为此,他们与地方物流公司签订协议,在遵守军队保密规定情况下,为官兵免费配送药品。

该医院还利用互联网平台,整理复诊官兵健康数据,建立训练伤防治档案和早期健康评估系统,精准保障官兵健康。

消化科主任汪芳裕的问诊患者以复诊患者居多,作为互联网医院特聘专家,他每周都会线上坐诊,通过线上复诊、图文咨询,如今他和基层患者沟通便捷多了。

在这家军队医院,像汪芳裕这样的“线上专家”还有不少,互联网问诊正在成为他们服务基层的新模式。一份份线上诊断书,一件件线下药品快递,“联”的是医患两边,“通”的是供需两端,拉近的是心与心的距离。

“看病不跑路,就是实实在在的便捷。”截至目前,医院针对体系部队官兵提供13种自制制剂的线上购药服务,接诊患者5.6万余人次,日均配送药品超200单。

该院领导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借鉴试点经验,依托视频诊疗系统,升级“互联网医院”功能,实现网上诊疗、远程问诊;提高服务质效,通过数据统筹实现智慧医疗,精准掌握官兵健康数据,让军人足不出营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

记者调查

为兵服务的“在线”考卷

■王立群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康子湛 向黎鸣

军营观察丨为兵服务的“在线”考卷

医疗队员在野战医院开展模拟手术训练。汪卫东 摄

“看病越来越方便啦!”这是东部战区总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后,一些基层官兵的感受。

某海防旅战士小刘,指尖轻点手机屏幕,即使身处海防一线,也能在线向东部战区总医院的专家发起复诊咨询;东部战区陆军某部战士小王,人在驻训地,也能收到东部战区总医院线上开出的药品……

“新技术为医疗服务提供了新的能力和方案,让官兵身处练兵一线,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东部战区总医院领导说,新技术的持续涌现、线上诊疗的蓬勃之势、服务打赢的保障需求,给卫勤保障模式转型提出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服务效能的拓展和延伸,探索才刚刚开始。

官兵看病就医,还有哪些痛点待疏解?为战服务保障,还有哪些堵点需要打通?这些问题,督促着他们以时刻“在线”的状态,答好为兵服务这张考卷。

从线下到线上,意味着什么

见到该院呼吸科主任吕镗烽时,他正通过手机对患者在线复诊。

与吕镗烽沟通的战士,前段时间因呼吸道疾病来院就诊,最近用药效果不理想,前后20多天,吕镗烽先后数次帮他调药,跟踪病情变化,目前病情已趋于稳定。

“官兵们的驻地往往比较偏远,要是让患者来回跑医院,很不方便,也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吕镗烽说,为兵服务是一张“在线”考卷,时刻考验着他们的“在线”状态。

“线下有多少痛点,线上就有多少为兵服务的课题。”该院领导表示,比起一般地方患者,军队伤病员对于线上诊疗的需求更为迫切,他们不仅驻地偏远看病就医不便,还时常要担负外出驻训、演练等任务,有时看病就医耽误一刻,病情加重对于战斗力的影响就会更大。

“越偏远越繁忙,越需要这张‘网’。”东部战区空军某部军官小刘说,以前从驻地坐车去医院,来回就得一整天。如今线上复诊购药简单快捷,给他和战友们省了不少事。

官兵少跑腿、看病更便捷,官兵们的就医模式在更新,医师们的工作模式也在悄然改变。

门诊、手术间隙,出差路上、下班后,该院神经外科主任马驰原已经习惯了越来越快的节奏。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马驰原常常要进行重大手术,短则数小时、长则十几个小时,因此他很珍惜这种点滴交流的机会,“医院门诊有时段,军医为兵服务则要24小时‘在线’。这样的碎片化看诊模式,能够让我更好地利用时间,充分地为有需求的患者服务。”

点开一位医生的主页,“很快接诊、回复通俗易懂”“医生很耐心、非常感谢”等患者评价跃入眼帘。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回复病患,如今已成为东部战区总医院医生们的工作日常状态。

为了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该院还开展了实时问诊的试点工作,在排班中增添了“线上门诊”。这一尝试增加了医疗供给,让更多需求急迫的官兵能够得到及时回应。

“‘互联网医院’上线后,不仅为官兵提供了方便,也为我们医院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多思考。”该院军队伤病员管理科主任孙琳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最终考验的还是为兵服务的状态和质效。

“在线”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理念

“无论线下还是线上,最重要的是把官兵放在心上,做到为兵服务时刻‘在线’。”这是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护士戴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护士的工作平凡却不简单,坚守在为基层伤员服务的最前沿,也是优质服务的“生产者”。

“网络拉近了医务人员与患者物理上的距离,我们更要尽可能拉近彼此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医院领导认为,官兵的满意度,就是一把量尺,一方面考量医护人员的服务效能,另一方面也是拉近医院与部队、医生与官兵距离的合力。

一年前,某部战士小王在训练时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时全身大面积烧伤,处于昏迷状态。经过专家团队抢救,小王被送入ICU病房。

烧伤护理与其他科室护理工作不同,需要24小时在位给患者清理创口、补充液体,患者进食饮水都有严格的护理规定。戴卓与科室护理团队轮流守护小王7昼夜,直至其脱离生命危险。

经过长达半年的康复治疗,小王顺利出院。回到部队,他多次给医院写来感谢信,为表达诚挚的感谢专门定制了两面锦旗,给军队伤病员管理科和烧伤科医务人员各送了一面。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东部战区总医院为兵服务满意度持续上升。

该医院领导表示,满意度背后呈现的是医务工作者为兵服务状态的“在线”程度。医院坚持用好绩效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专门出台规定明确,在医护人员绩效考评中,将患者满意度,尤其是官兵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

无论是开设互联网医疗平台,还是出台绩效评价体系,一以贯之的理念是,把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最后一公里”。

聚焦“在线”服务,医院聚力打造9个派驻门诊部,将优质资源不断向一线延伸。该院领导介绍,“派驻”不仅是将医疗器材、技术送到前端,还要把为兵服务的温度送到官兵身边。

第二派驻门诊部位于东部战区空军某部营区。该部飞行员常年参加高空飞行训练,高压低温环境造成咽部不适,金嗓子喉宝等药品消耗量较大,医院迅速调配医药资源为官兵提供相关药品,最大限度满足官兵需求。

“‘在线’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理念。”该院领导坚信,只要做好为兵服务的每一件事,满意度就会更加抵近官兵需求。

“在线”呼唤能力提升,也呼唤机制创新

每周五上午7点,该院重症医学科会议室便座无虚席,医护人员在这里与军地知名专家共同开展“线上研讨会”。

“只有站在技术巅峰,才能搭建服务网格。”重症医学科负责人介绍,这样的线上研讨会,被医院同仁称为“专科联盟”,目前他牵头的重症医学专科联盟有百余军地医院响应参与。

“通过线上手段与其他医疗资源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如今,该院成立专科联盟10多个,专家们积极与地方科研院所、高校开展课题研究,推进学科交互,提增学科技术能力,让研究成果更多向部队需求聚焦。

“时代在变化,行业在加速跑,我们也要加快能力升级的脚步。”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军队医务工作者来说,“在线”不仅仅是人员能够随时出动,能力也要与战斗力服务保障的需求同频共振。

对接官兵需求,更要服务战斗力。近年来,医院不断提升服务打赢贡献率,瞄准打仗型医院建设,加强伤病员救治相关科室建设,全面提升医院备战打仗保障能力。医院科教科聚焦为战科研,突出战创伤救治关键技术和难点集智攻关,研制移动生命支持系统、野战储血方舱等新器材,不断催生新质卫勤保障力。

采访中,专家们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医院聚焦战场、为战而生的科研创新团队有10个。与这个数字一同增长的,是医务人员不断提升的战场意识和应急救治能力。

去年,该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战创伤救治中心,是联勤保障部队首批独立运行的战创伤救治中心。“平时是急诊外科团队;战时是战创伤救治模块。”战创伤救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一系列向战规定出台以来,医护人员头脑中,科研创新和练兵备战的“指挥棒”已经立起来了。

“是医生,也是战士。”一年时间,战创伤救治中心团队先后完成6例危重伤员抢救、多次参加军地联演联训任务,“平战模块快速切换”能力得到淬火锤炼。

“在线”呼唤着能力的同频,也呼唤着机制的创新。

一项项举措,铺就医疗资源“网格”;一批批医护人员,用真心织密为军服务“网格”。技术网格、人才网格、服务网格……该医院通过“点对点”帮建、巡回诊疗、远程授课等举措,一次次打通机制枢纽,将优质服务延伸到基层角落。

“努力将学科优势,转变为保障打赢的硬实力。”4年前,医院热射病救治中心正式挂牌,如今他们聚焦基层卫生人员培养下力气攻坚。去年,依托联勤保障部队“千项技术推广活动”试点,他们为体系部队开展基层卫生军士培训。截至目前已陆续培训数百名卫生军士,为基层卫勤能力提升输送新鲜血液。

去年底,两个救治中心还成立专家委员会,开辟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组织多学科会诊,确保军人军属就诊“优先级”。

“只能让床位等军人,绝不能让军人等病床。”中国科学院院士、肾脏病科主任刘志红告诉记者,为便捷军队重症患者救治,医院重点学科肾脏病科开辟军人透析区,为军人预留透析床位,开设军人病房;搭建热射病 “四阶段一体化”救治体系,从院前急救、院内治疗到后期康复,完善服务部队救治网。

“在线”是时间维度,也是空间维度

巡诊路上,该院医生杨志洲遇见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在东部战区海军某部服役的战士小张,曾通过“互联网医院”向杨志洲问诊。尽管从未谋面,但通过前期的网上通联,杨志洲对小张的病情了解不少。巡诊现场,杨志洲进一步检查了小张的身体,并提出了下一步康复治疗意见。

“一个人毕竟分身乏术,巡诊再多次也没法跑遍每一支部队。但互联网拉近了我们与官兵的距离,借助网线能够把优势的医疗资源带去最需要的地方。”结束巡诊,杨志洲深有感触。

“‘在线’是时间维度,也是空间维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打破为兵服务的时空界限,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该院领导讲述了这样一段救治经历。

某部战士小潘腹部受伤,情况危急,经过专家会诊,小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转运南京,由大陆知名专家指导实施手术。

从部队驻地到南京,距离2000多公里。一旦错过最佳救治时间,伤者将无生还的希望。东部战区总医院立即搭建绿色救治通道,各部门各环节按分钟倒推,确保以最快速度转运伤员。肝胆外科、胃肠外科、麻醉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的医生快速集结,随时准备打响这场“生命保卫战”。

时间飞快流逝。小潘搭乘飞机、转乘救护车,直奔东部战区总医院。手术室里,历经整整8小时的手术,终于迎来治疗成功的拐点。

这段成功的救治经历,留给该院领导更多的是一番思考:未来战场上,急重症伤病员必将数倍增长,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抹平医护人员与伤病员之间的时空距离?

在该院远程会诊中心,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套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远程会诊、病例影像资料分享、录播培训等远程会诊应用,打通了服务基层患者、医生的“最后一公里”。

从“在线”走向“在场”,背后的理念一以贯之:“部队需要什么,官兵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该院领导表示,在官兵需要的时候,让远在天边的一群人置身于同一空间沟通和协作,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真正实现优势医疗资源的复制和延伸,这是未来医院技术升级和演进的必然方向。

“解决需求就是方向,解决需求就是目标,更是抓手和方法。”该医院领导说,只有时时刻刻把心放在官兵身上,才能把官兵所需所盼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才能答好这张为兵服务的“在线”考卷。

锐视点

全面提升卫勤保障质效

■吴宝传

习主席在视察陆军军医大学时强调,要加强卫勤保障各项建设,有力服务部队战斗力,服务官兵身心健康。军队医院作为重要卫勤保障力量,担负着平时保障官兵健康,战时保障打赢的重要使命,必须按照习主席指示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兵服务的思想,全面提升卫勤保障的质量和效益,为强军打赢提供有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卫勤保障不断推出新制度、新举措,为兵为战服务持续形成多维度全方位保障新格局。作为军队医院,应该时刻想官兵之所想、急部队之所急,不断优化医疗救治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保障平台,搭建快捷高效医疗保障网,构建区域一体化保障模式,让信息化智慧化诊疗加速跟上,确保官兵全时全域共享医疗资源,真正把各项医疗保障措施全天候落到实处。

瞄准未来战争需要,高标准提升战场救治力,是卫勤保障建设的硬任务、硬要求。军队医院要主动对接任务部队保障需求,将医疗救治力量全过程全要素嵌入联战联训之中。真正做到官兵需要什么就保障什么,战场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合力推动现代战争环境下救治理念、救治技术、救治设备创新发展,不断锤炼应急处突救治本领。

军队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紧盯医疗科技前沿,勇攀军事医学高峰,刻苦磨砺适应未来战争需求的真本领,练好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硬功夫;为备战打仗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智慧,争当新时代的“卫勤尖兵”。

来源丨解放军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