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申慧青 王瑞蕾:論範祖禹《帝學》與宋代的皇帝教育

作者:古籍
申慧青 王瑞蕾:論範祖禹《帝學》與宋代的皇帝教育

宋代是中國古代君主集權主義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一方面看,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削弱兵權、制約相權、限制州郡官員,大大強化了皇帝的權力;從另一方面來說,宋代諸帝在限制武将權力,行使國家權力時,加強了與文臣士大夫的互動,《宋史·曹勳傳》載:“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太祖亦曾親口言道:“國家事皆由汝書生耳。”由此,宋代的士大夫普遍都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入世精神,“同治天下”成為士大夫們的一種普遍理想。正是因為宋代諸帝的“文治”特征,皇帝與士大夫的密切關系,使得宋代的皇帝教育也具備突出的特點,這一時期,是“經筵”制度走向定型的時期。“經筵”是古代皇帝為習讀經書而設定的禦前講席,據《後漢書·郅恽傳》所載,“後令恽授皇太子《韓詩》,侍講殿中”,可見,自漢代即有“侍講”官員出現,為皇帝講讀《詩》、《書》等儒家經典,但“經筵”一詞出現是北宋仁宗朝的事情了。擔任經筵侍講的士大夫們通過為皇帝講習儒經,闡發了他們對于皇帝的個人修養、政治韬略、治國方針等問題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皇帝的決策,成為連接配接皇帝與士大夫的重要紐帶。宋代史學家範祖禹自元豐八年(1086年)任宋哲宗侍講,至紹聖三年(1095年)遭貶,任經筵侍講官員幾近十年,他所著《帝學》,輯錄了中國古代帝王的學習經曆,尤其重視對宋代仁宗朝經筵制度的記錄,是研究宋代皇帝教育的重要範本。本文即通過對範祖禹《帝學》的研究,探索宋代皇帝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意義。文中不當之處,祈請各位學者予以指正。

申慧青 王瑞蕾:論範祖禹《帝學》與宋代的皇帝教育

範祖禹《帝學》一、範祖禹擔任侍講官員的經曆範祖禹(1041年—1098年)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其叔祖父為北宋名臣範鎮。嘉祐八年(1063年),随範鎮至京城汴梁,其後不久,範祖禹中進士甲科,時年23歲。宋神宗熙甯三年(1070年),司馬光組織修撰《資治通鑒》,範祖禹作為編修人員之一負責唐代部分的撰寫工作。元豐八年(1086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繼位,宣仁太後臨朝稱制,範祖禹将所著《唐鑒》呈進,為太後所賞識,擢任右正言。八月,遷任著作郎兼哲宗侍講,自此開始了他“帝王師”的生活。元祐三年(1088年),範祖禹上《勸學劄子》于哲宗,稱:“陛下今日之學與不學,系他日治亂。如好學,則天下君子欣慕,願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輔佐德業,而緻太平;不學,則小人皆動其心,務為邪谄,以竊富貴。”提醒皇帝“正君心”的必要性,建議哲宗恢複講讀,重開經筵。元祐四年(1089年)五月,呂公著去世,範祖禹官拜右谏議大夫,再次上疏太皇太後高氏,論皇帝正心修身的必要性,“乞太皇太後日以天下之勤勞、萬民之疾苦、群臣之邪正、政事之得失,開導上心,曉然存之于中,使異日衆說不能惑,小人不能進”。七月,宋哲宗任右谏議大臣範祖禹為中書舍人兼侍講。十二月,進《道德愛身疏》于哲宗,進《上太皇太後乞保護皇帝聖體疏》,谏議哲宗勤政務學,治心明德。元祐五年(1090年)正月,範祖禹又舉薦韓維、蘇頌、蘇轼入經筵講學。同年八月,範祖禹上《帝學》于哲宗,希望哲宗以前朝賢德之君為榜樣,潛心向學,治心明道,終成明君。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範祖禹繼續上言哲宗,提出“畏天”、“愛民”、“奉宗廟”、“好學”、“聽谏”五事,希望哲宗遵循。四月,舉薦王存端、蘇轼、趙彥若、鄭雍、孔武仲、呂希哲、呂大臨等人入經筵講學。十二月,他又上《仁皇訓典》六卷于哲宗,希望他能以宋仁宗為楷模,效法祖宗,勤勉修德。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三日,宣仁太後去世,宋哲宗親領國政,決意恢複新法,範祖禹雖上書力阻,然終未如願。随着北宋黨争的進一步激化,紹聖三年(1095年),範祖禹被貶武安軍節度副使,元符元年(1098年)秋十月,卒于化州(原名辨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化州市),客死異鄉。範祖禹任職經筵幾近十年,他的重要著作,無不與皇帝的為學之道、為政之要息息相關。他所著《帝學》一書,亦是研究宋代經筵教育的重要資料。二、《帝學》所見宋代經筵制度中國古代皇帝的學習模式,一是讀書,二是由下臣講讀經書,這後一種活動,稱為侍講。侍講古已有之,西漢陸賈為漢高祖說《詩》、《書》,唐初十八學士為唐太宗講經史,均屬此類活動。宋以前以大臣為侍講,為皇帝講解經義,但無經筵名。直至宋代,侍讀、侍講學士及侍讀、侍講、崇政殿說書統稱為經筵官,遂有經筵之稱。《帝學》具有着重要的史料價值,就在于它儲存了宋朝的一項重要制度—經筵侍講制度。舉行經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味道研經”,探究經書中的微言大義;一是“以古證今”,亦即以史為鑒,吸取封建統治經驗教訓。範祖禹自元祐元年(1086年)受司馬光舉薦為宋哲宗侍講,直至紹聖元年(1093年)受黨争之累外放,任經筵官幾近8年,對這項制度非常熟悉。《帝學》自第三卷至第八卷,叙述了北宋前六帝的經筵講讀過程,對講讀官員、内容都有詳細的記述,對今人研究宋代經筵講學制度,也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帝學》共八卷,所載帝王32位,其中宋代6位皇帝,卻占了六卷的分量,遠超前代諸帝。從《帝學》的記載可見,北宋立國初期,宋太祖、宋太宗直至宋真宗均有诏臣子講讀經書的活動,如《帝學》卷三載:趙孚、昭素為宋太祖講《周易》,呂文仲為宋太宗講讀經史,孫奭、李至為宋太宗講《尚書》,刑昺、孫奭為宋真宗講經義等。但所載條目較少,皇帝的學習活動依然以自己習讀經書為主,侍講未成定制,也未有“經筵”一說。宋仁宗開始,侍講活動明顯增多,《帝學》第四至六卷均為仁宗學習活動的記錄,為全書篇幅最重,其中關于侍講的記錄占絕大多數。正史中“經筵”一詞,正是在此時出現,《宋史》卷十二《仁宗本紀四》載:“(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八月丙午,以劉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命修起居注官侍經筵。”《續資治通鑒長編》中關于“經筵”的記錄也始于宋仁宗朝,仁宗天聖二年(1026年),三月丁酉,“皇太後谕宰臣曰:‘比擇儒臣侍上講讀,深有開益。’宰臣因言工部郎中馬宗元通經有行義,可使入奉經筵”。這一點,與《帝學》中的記載也是大緻吻合的。《帝學》卷四《仁宗皇帝上》記載了乾興元年(1022年)十二月甲辰,仁宗“召輔臣崇政殿西庑殿觀孫奭講《論語》,既而帝琴書唐人詩以分賜”一事,并于其後說明“自是,每召輔臣至經筵,多以禦書賜之”,可見,宋仁宗初年,經筵制度已經逐漸形成。此外,《帝學》還記錄了宋代經筵重要的講官—崇政殿說書一職的出現。這是宋代經筵的重要侍講官,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置,掌為皇帝講說書史,解釋經義,并備顧問。翰林學士之學術深厚者為侍講、侍讀,官階較低而資曆較淺者則為說書。宋以後廢。《帝學》卷四所載:“景佑元年正月丁亥,尚書都官員外郎賈昌朝、尚書屯田員外郎趙希言、太常博士崇文院檢讨王宗道、國子博士楊安國,并為崇政殿說書,日以二人入侍講說,崇政殿置說書自此始。”範祖禹就曾多次推薦官員至崇政殿說書一職。三、《帝學》以“治心”為核心的思想内容在封建專制條件之下,國家的穩定往往系于天子一人,他的決策有着“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範祖禹在他所著《唐鑒》中指出,皇帝“殺谏臣,惑女寵,極奢侈,求長生,悅禨祥”等錯誤的舉止最終導緻國家動亂,主要是由于“有所陷溺其心”,是以,“治心”對皇帝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君能正己以先,海内其有不率者乎?是以先王必正其心,修其身,而天下自治”。而《帝學》最核心的内容,正是希望皇帝通過學習儒家經典,達到“治心”的目的。範祖禹曾引《禮記·樂記》中的一段話上呈宋哲宗:禮樂不可斯須去身,緻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緻樂以治心者也。并于其後評論說:古之君子傳先王之法言,論禮樂之本而造于道德之精微,孔子之門人祖述而傳之,亦猶大學誠意正心齊家治國之說也。此學者所當盡心而人君所宜留意,臣是以敢獻之。由上文可見,範祖禹是将“治心”看作皇帝安邦立國的根本,他對道德心性的重視,遠在北宋諸臣之上。“治心”如此之重要,而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隻有通過後天的學習。範祖禹對“帝王之學”非常重視,元祐四年,範祖禹曾上《進德愛身書》,勸誡哲宗努力求學,修心明德,元祐七年二月,向哲宗進言,勸其畏天、愛民、奉宗廟、好學、聽谏,又進《仁皇政典》,勸誡哲宗效法仁宗,“緻誠好學”。不僅如此,他還在《帝學》一書中,反複強調這一道理。《帝學》所記載的自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直至宋朝前五帝的學習過程,亦是範祖禹關于皇帝修養心性的集中論述。《帝學》卷一,在記載舜為學的經曆之後,範祖禹将他對于帝王之學的觀點作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帝王之學,謂之大學。《禮記》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故學者是以“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明明德于天下”,堯舜之道是也。範祖禹引《禮記·大學》借以闡述皇帝為學之道,《大學》本為《禮記》中的一篇,自唐代韓愈、李翺等把《大學》、《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書”,逐漸被士人所重視。範祖禹看重《大學》,是看重它将“正心”與“治國平天下”内外貫通的道理。範祖禹還曾進“漢昭帝選賢良”這一故事于宋哲宗,并在其後闡述了古代帝王學習的目的與方法,尤其提出了“師”的重要性: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輔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及太子少長,則入于學,學禮……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是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是以明有孝也。行中鸾和,步中采齊,趨中肆夏,是以明有度也。其于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遠庖廚,是以長恩且明有仁也。明堂位曰笃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問則應,而不窮者謂之道。在随後的論述裡,範祖禹更加細緻入微地闡述了天子之師的不同權力和職責。國君提高個人修養,主要依靠于“端士”的言傳身教,“師”在皇帝求學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範祖禹在《帝學》中,曾詳述北宋時期的經筵侍講活動,對尊師重道的作風,予以了極高的贊賞。如第四卷“仁宗”部分,範祖禹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帝每為禦經筵,以象架庋書策外向,以使侍臣講讀。天聖末,孫奭年高視昏,或陰晦,則為徙禦座于閣外。奭每講論至前世亂君亡國,必反複規諷,帝意或不在書,奭則拱默以俟,帝為竦然改聽。當書無逸圖之上,帝施于講讀閣。孫奭擔任宋仁宗經筵侍講時已年将70,仁宗其時還是未滿10歲的孩子,孫奭講讀不敷衍不谄谀,而仁宗學習态度積極,對老師也尊重有加,這種師生間的和諧互動,深得範祖禹欣賞。《帝學》全書八卷,而仁宗一人的事迹就有三卷,這不僅是由于仁宗對帝師的敬重,更重要的是範祖禹對仁宗“終身以學”的态度十分賞識,這也是他做宋哲宗經筵侍講期間,對哲宗勸學的重要例證。《帝學》“仁宗下”的最末,他就曾對哲宗言道: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以堯舜為師法,待儒臣以賓友,迩英講學,遊心聖道,終身未嘗少倦。是以一言一動,仁及四海,如天運于上而萬物各遂其生于下,其本由于學故也……臣願陛下欲法堯舜惟法仁宗而已,法仁宗則可以至天德矣。元祐五年範祖禹任宋哲宗侍講時進《帝學》于哲宗,其時宋哲宗趙煦也不過才13歲,範祖禹将他對家國天下的期望,都寄托于這個少年皇帝之上,他一心勸學,也正是希望哲宗能“憲道于三皇,稽德于五帝,軌儀于三代,法象于祖宗,叢集聖之所行,體乾健之不息,則四海格于泰和,萬年其有永觀矣”。四、《帝學》的影響雖然《帝學》具有明顯的勸學目的,但作為範祖禹的學生,宋哲宗本人對此書并無特别重視。尤其是自元祐八年之後,宣仁太後去世,宋哲宗開始親政,範祖禹作為反變法派的重要成員,逐漸被排擠出了政權核心,他的著述與其政治思想一起被宋哲宗所摒棄。同時,相比于範祖禹的另一本史著《唐鑒》,《帝學》在北宋的影響要小得多,這可能與其未及刊印,流傳範圍較小有關,按《帝學》書前序所言,則《帝學》的首次刊刻當在南宋甯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比《唐鑒》晚了近130載,“䜥棄禦府有年”阻礙了它的流傳。然而,從長遠看,《帝學》的影響似較《唐鑒》為大。如上文所講,南宋之後的學者對《唐鑒》的關注,多集中于“中宗在房陵”之類記載,重視《唐鑒》所蘊含的褒貶之義超過了它的史學價值。《帝學》則不同,從讀書分類來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以及《四庫全書》中,都将其歸于“子部·儒家類”之下,但《帝學》在《宋史·藝文志》的“史部·史鈔類”亦可見,這也展現了《帝學》内容的複雜性:《帝學》所載上至伏羲、下迄宋神宗,但所記内容單一,均是關于帝王“求學”以“治心”的過程,并且多記宋朝仁、神兩帝的向學經曆,是以,不僅儒生學者對它頗為重視,居廟堂之高的天子也對它賞識有加,還出現了不少模拟它的著作。《帝學》因其直面皇帝“心性”的培養,成為後人所看重的皇帝“教科書”。較早對《帝學》提起重視的人應屬南宋人呂中,在其所著《宋大事記講義》中,呂中提出:“惟本朝以家學為家法,故子孫之守家法自家學始。此範祖禹《帝學》一書極言我朝承平百三十年,異于漢高祖,由祖宗無不好學也。”這條議論充滿了宋人的特色,并且把握住了《帝學》的思想核心。如第二章所述,範祖禹對“祖宗家法”極端重視,這不僅展現于《唐鑒》之中,《帝學》的若幹篇目也包含了這一内容。《帝學》列舉前代諸帝為學之故事,宋以前僅占三分之一,重心都在于“本朝家學”。呂中所生活的年代是南宋晚期的宋理宗朝,“君子、小人”之辯流行朝堂,皇帝的心性修養重新成為朝臣所關注的焦點,呂中于此時重提範祖禹《帝學》一書,正是借此勸谏皇帝,以“正心誠意”為本,行“君子”之道以治國。對其時已經處于滅亡前夜的南宋而言,呂中的這一論點似乎過于迂腐僵化,不合于時,但對追求“長治久安”的封建中國而言,《帝學》通過向人主“勸學”以“治心”,将家學、家法與國朝政事相聯系,進而達到“治道”的目的,無論是對臣僚還是天子,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是以,明清兩朝,對《帝學》的重視都有增無減。在現存明代官員羅倫于成化二年(1466年)的殿試對策中,羅倫在回答“帝王之國之綱”的策問時,就以《帝學》為例,“以為自古治日常少,亂日常多,推原其故,由人主不學也”,由此得出“居天下之大位,必緻天下之大治;緻天下之大治,必正天下之大學;正天下之大學,必務天下之大學”的道理。羅倫的這番議論,正是“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另一種說法,與範祖禹在《帝學》中所極力稱頌的“帝王之學”如出一轍。不僅臣子大力提倡《帝學》,後世皇帝們對其也很是重視。明代宗朱祁钰于景泰五年(1454年)頒《君鑒》五十卷于群臣,其中七卷專記明朝成化以前諸帝的言行,與《帝學》極為類似。其後,明朝重臣張居正等又編《帝鑒圖說》,“取唐太宗以古為鑒之語名之”,作為進呈萬曆皇帝的啟蒙之書。該書選取堯舜以來可資效法的良法、善政八十一事,以及可作鑒戒的劣政敗績三十六事圖繪解說,以供年幼的皇帝學習。這些著作,都可看作《帝學》影響的餘韻了。入清之後,清人大興漢化,推崇儒學,而作為正統儒家思想的皇帝教科書,《帝學》受到了更多的重視。清朝前期的兩部重要書目—《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它都贊譽頗高。《欽定天祿琳琅書目》稱它“自宓羲迄宋,凡帝王務學,求師之要燦然眉列,實為千秋金鑒”,《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對範祖禹稱贊有加:“言簡義明,敷陳剀切,實不愧史臣所言。雖哲宗惑于黨論,不能盡用祖禹之說,終緻更張初政,國是混淆。而祖禹忠愛之忱,惓惓以防微杜漸為念,觀于是書,千載猶将見之矣。”《帝學》因為它所蘊含的“修身明德”之理,也深為皇帝所重。乾隆本人對它就頗為喜愛,不僅在書前加蓋“稽古右文之章”和“乾隆宸翰”兩印,還親筆題寫禦詩,贊其“元祐成書心力殚,逮乎嘉定又重刋,欣茲祖禹芸編在,不異九齡金鑒看。務學求師着儀軌,修身莅政示倪端,知之行矣吾猶恧,绨幾甯惟玩古觀”。作者簡介:申慧青,曆史學博士,河北大學曆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學史;王瑞蕾,保定學院曆史系講師,曆史系博士。文//來自于《保定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