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申慧青 王瑞蕾:论范祖禹《帝学》与宋代的皇帝教育

作者:古籍
申慧青 王瑞蕾:论范祖禹《帝学》与宋代的皇帝教育

宋代是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主义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看,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削弱兵权、制约相权、限制州郡官员,大大强化了皇帝的权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宋代诸帝在限制武将权力,行使国家权力时,加强了与文臣士大夫的互动,《宋史·曹勋传》载:“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宋太祖亦曾亲口言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由此,宋代的士大夫普遍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入世精神,“同治天下”成为士大夫们的一种普遍理想。正是因为宋代诸帝的“文治”特征,皇帝与士大夫的密切关系,使得宋代的皇帝教育也具备突出的特点,这一时期,是“经筵”制度走向定型的时期。“经筵”是古代皇帝为习读经书而设置的御前讲席,据《后汉书·郅恽传》所载,“后令恽授皇太子《韩诗》,侍讲殿中”,可见,自汉代即有“侍讲”官员出现,为皇帝讲读《诗》、《书》等儒家经典,但“经筵”一词出现是北宋仁宗朝的事情了。担任经筵侍讲的士大夫们通过为皇帝讲习儒经,阐发了他们对于皇帝的个人修养、政治韬略、治国方针等问题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皇帝的决策,成为连接皇帝与士大夫的重要纽带。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自元丰八年(1086年)任宋哲宗侍讲,至绍圣三年(1095年)遭贬,任经筵侍讲官员几近十年,他所著《帝学》,辑录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学习经历,尤其重视对宋代仁宗朝经筵制度的记录,是研究宋代皇帝教育的重要范本。本文即通过对范祖禹《帝学》的研究,探索宋代皇帝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意义。文中不当之处,祈请各位学者予以指正。

申慧青 王瑞蕾:论范祖禹《帝学》与宋代的皇帝教育

范祖禹《帝学》一、范祖禹担任侍讲官员的经历范祖禹(1041年—1098年)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其叔祖父为北宋名臣范镇。嘉祐八年(1063年),随范镇至京城汴梁,其后不久,范祖禹中进士甲科,时年23岁。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组织修撰《资治通鉴》,范祖禹作为编修人员之一负责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元丰八年(1086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宣仁太后临朝称制,范祖禹将所著《唐鉴》呈进,为太后所赏识,擢任右正言。八月,迁任著作郎兼哲宗侍讲,自此开始了他“帝王师”的生活。元祐三年(1088年),范祖禹上《劝学札子》于哲宗,称:“陛下今日之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则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务为邪谄,以窃富贵。”提醒皇帝“正君心”的必要性,建议哲宗恢复讲读,重开经筵。元祐四年(1089年)五月,吕公著去世,范祖禹官拜右谏议大夫,再次上疏太皇太后高氏,论皇帝正心修身的必要性,“乞太皇太后日以天下之勤劳、万民之疾苦、群臣之邪正、政事之得失,开导上心,晓然存之于中,使异日众说不能惑,小人不能进”。七月,宋哲宗任右谏议大臣范祖禹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十二月,进《道德爱身疏》于哲宗,进《上太皇太后乞保护皇帝圣体疏》,谏议哲宗勤政务学,治心明德。元祐五年(1090年)正月,范祖禹又举荐韩维、苏颂、苏轼入经筵讲学。同年八月,范祖禹上《帝学》于哲宗,希望哲宗以前朝贤德之君为榜样,潜心向学,治心明道,终成明君。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范祖禹继续上言哲宗,提出“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五事,希望哲宗遵循。四月,举荐王存端、苏轼、赵彦若、郑雍、孔武仲、吕希哲、吕大临等人入经筵讲学。十二月,他又上《仁皇训典》六卷于哲宗,希望他能以宋仁宗为楷模,效法祖宗,勤勉修德。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三日,宣仁太后去世,宋哲宗亲领国政,决意恢复新法,范祖禹虽上书力阻,然终未如愿。随着北宋党争的进一步激化,绍圣三年(1095年),范祖禹被贬武安军节度副使,元符元年(1098年)秋十月,卒于化州(原名辨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州市),客死异乡。范祖禹任职经筵几近十年,他的重要著作,无不与皇帝的为学之道、为政之要息息相关。他所著《帝学》一书,亦是研究宋代经筵教育的重要资料。二、《帝学》所见宋代经筵制度中国古代皇帝的学习模式,一是读书,二是由下臣讲读经书,这后一种活动,称为侍讲。侍讲古已有之,西汉陆贾为汉高祖说《诗》、《书》,唐初十八学士为唐太宗讲经史,均属此类活动。宋以前以大臣为侍讲,为皇帝讲解经义,但无经筵名。直至宋代,侍读、侍讲学士及侍读、侍讲、崇政殿说书统称为经筵官,遂有经筵之称。《帝学》具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就在于它保存了宋朝的一项重要制度—经筵侍讲制度。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封建统治经验教训。范祖禹自元祐元年(1086年)受司马光举荐为宋哲宗侍讲,直至绍圣元年(1093年)受党争之累外放,任经筵官几近8年,对这项制度非常熟悉。《帝学》自第三卷至第八卷,叙述了北宋前六帝的经筵讲读过程,对讲读官员、内容都有详细的记述,对今人研究宋代经筵讲学制度,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帝学》共八卷,所载帝王32位,其中宋代6位皇帝,却占了六卷的分量,远超前代诸帝。从《帝学》的记载可见,北宋立国初期,宋太祖、宋太宗直至宋真宗均有诏臣子讲读经书的活动,如《帝学》卷三载:赵孚、昭素为宋太祖讲《周易》,吕文仲为宋太宗讲读经史,孙奭、李至为宋太宗讲《尚书》,刑昺、孙奭为宋真宗讲经义等。但所载条目较少,皇帝的学习活动依然以自己习读经书为主,侍讲未成定制,也未有“经筵”一说。宋仁宗开始,侍讲活动明显增多,《帝学》第四至六卷均为仁宗学习活动的记录,为全书篇幅最重,其中关于侍讲的记录占绝大多数。正史中“经筵”一词,正是在此时出现,《宋史》卷十二《仁宗本纪四》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八月丙午,以刘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命修起居注官侍经筵。”《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关于“经筵”的记录也始于宋仁宗朝,仁宗天圣二年(1026年),三月丁酉,“皇太后谕宰臣曰:‘比择儒臣侍上讲读,深有开益。’宰臣因言工部郎中马宗元通经有行义,可使入奉经筵”。这一点,与《帝学》中的记载也是大致吻合的。《帝学》卷四《仁宗皇帝上》记载了乾兴元年(1022年)十二月甲辰,仁宗“召辅臣崇政殿西庑殿观孙奭讲《论语》,既而帝琴书唐人诗以分赐”一事,并于其后说明“自是,每召辅臣至经筵,多以御书赐之”,可见,宋仁宗初年,经筵制度已经逐渐形成。此外,《帝学》还记录了宋代经筵重要的讲官—崇政殿说书一职的出现。这是宋代经筵的重要侍讲官,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置,掌为皇帝讲说书史,解释经义,并备顾问。翰林学士之学术深厚者为侍讲、侍读,官阶较低而资历较浅者则为说书。宋以后废。《帝学》卷四所载:“景佑元年正月丁亥,尚书都官员外郎贾昌朝、尚书屯田员外郎赵希言、太常博士崇文院检讨王宗道、国子博士杨安国,并为崇政殿说书,日以二人入侍讲说,崇政殿置说书自此始。”范祖禹就曾多次推荐官员至崇政殿说书一职。三、《帝学》以“治心”为核心的思想内容在封建专制条件之下,国家的稳定往往系于天子一人,他的决策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范祖禹在他所著《唐鉴》中指出,皇帝“杀谏臣,惑女宠,极奢侈,求长生,悦禨祥”等错误的举止最终导致国家动乱,主要是由于“有所陷溺其心”,因此,“治心”对皇帝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君能正己以先,海内其有不率者乎?是以先王必正其心,修其身,而天下自治”。而《帝学》最核心的内容,正是希望皇帝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达到“治心”的目的。范祖禹曾引《礼记·乐记》中的一段话上呈宋哲宗: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并于其后评论说:古之君子传先王之法言,论礼乐之本而造于道德之精微,孔子之门人祖述而传之,亦犹大学诚意正心齐家治国之说也。此学者所当尽心而人君所宜留意,臣是以敢献之。由上文可见,范祖禹是将“治心”看作皇帝安邦立国的根本,他对道德心性的重视,远在北宋诸臣之上。“治心”如此之重要,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范祖禹对“帝王之学”非常重视,元祐四年,范祖禹曾上《进德爱身书》,劝诫哲宗努力求学,修心明德,元祐七年二月,向哲宗进言,劝其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又进《仁皇政典》,劝诫哲宗效法仁宗,“致诚好学”。不仅如此,他还在《帝学》一书中,反复强调这一道理。《帝学》所记载的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直至宋朝前五帝的学习过程,亦是范祖禹关于皇帝修养心性的集中论述。《帝学》卷一,在记载舜为学的经历之后,范祖禹将他对于帝王之学的观点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帝王之学,谓之大学。《礼记》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学者所以“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尧舜之道是也。范祖禹引《礼记·大学》借以阐述皇帝为学之道,《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自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逐渐被士人所重视。范祖禹看重《大学》,是看重它将“正心”与“治国平天下”内外贯通的道理。范祖禹还曾进“汉昭帝选贤良”这一故事于宋哲宗,并在其后阐述了古代帝王学习的目的与方法,尤其提出了“师”的重要性: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太子少长,则入于学,学礼……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中鸾和,步中采齐,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明堂位曰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慎,天子疑则问,问则应,而不穷者谓之道。在随后的论述里,范祖禹更加细致入微地阐述了天子之师的不同权力和职责。国君提高个人修养,主要依靠于“端士”的言传身教,“师”在皇帝求学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范祖禹在《帝学》中,曾详述北宋时期的经筵侍讲活动,对尊师重道的作风,予以了极高的赞赏。如第四卷“仁宗”部分,范祖禹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帝每为御经筵,以象架庋书策外向,以使侍臣讲读。天圣末,孙奭年高视昏,或阴晦,则为徙御座于阁外。奭每讲论至前世乱君亡国,必反复规讽,帝意或不在书,奭则拱默以俟,帝为竦然改听。当书无逸图之上,帝施于讲读阁。孙奭担任宋仁宗经筵侍讲时已年将70,仁宗其时还是未满10岁的孩子,孙奭讲读不敷衍不谄谀,而仁宗学习态度积极,对老师也尊重有加,这种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深得范祖禹欣赏。《帝学》全书八卷,而仁宗一人的事迹就有三卷,这不仅是由于仁宗对帝师的敬重,更重要的是范祖禹对仁宗“终身以学”的态度十分赏识,这也是他做宋哲宗经筵侍讲期间,对哲宗劝学的重要例证。《帝学》“仁宗下”的最末,他就曾对哲宗言道: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以尧舜为师法,待儒臣以宾友,迩英讲学,游心圣道,终身未尝少倦。是以一言一动,仁及四海,如天运于上而万物各遂其生于下,其本由于学故也……臣愿陛下欲法尧舜惟法仁宗而已,法仁宗则可以至天德矣。元祐五年范祖禹任宋哲宗侍讲时进《帝学》于哲宗,其时宋哲宗赵煦也不过才13岁,范祖禹将他对家国天下的期望,都寄托于这个少年皇帝之上,他一心劝学,也正是希望哲宗能“宪道于三皇,稽德于五帝,轨仪于三代,法象于祖宗,集群圣之所行,体乾健之不息,则四海格于泰和,万年其有永观矣”。四、《帝学》的影响虽然《帝学》具有明显的劝学目的,但作为范祖禹的学生,宋哲宗本人对此书并无特别重视。尤其是自元祐八年之后,宣仁太后去世,宋哲宗开始亲政,范祖禹作为反变法派的重要成员,逐渐被排挤出了政权核心,他的著述与其政治思想一起被宋哲宗所摒弃。同时,相比于范祖禹的另一本史著《唐鉴》,《帝学》在北宋的影响要小得多,这可能与其未及刊印,流传范围较小有关,按《帝学》书前序所言,则《帝学》的首次刊刻当在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比《唐鉴》晚了近130载,“䜥弃御府有年”阻碍了它的流传。然而,从长远看,《帝学》的影响似较《唐鉴》为大。如上文所讲,南宋之后的学者对《唐鉴》的关注,多集中于“中宗在房陵”之类记载,重视《唐鉴》所蕴含的褒贬之义超过了它的史学价值。《帝学》则不同,从读书分类来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以及《四库全书》中,都将其归于“子部·儒家类”之下,但《帝学》在《宋史·艺文志》的“史部·史钞类”亦可见,这也体现了《帝学》内容的复杂性:《帝学》所载上至伏羲、下迄宋神宗,但所记内容单一,均是关于帝王“求学”以“治心”的过程,并且多记宋朝仁、神两帝的向学经历,因此,不仅儒生学者对它颇为重视,居庙堂之高的天子也对它赏识有加,还出现了不少模拟它的著作。《帝学》因其直面皇帝“心性”的培养,成为后人所看重的皇帝“教科书”。较早对《帝学》提起重视的人应属南宋人吕中,在其所著《宋大事记讲义》中,吕中提出:“惟本朝以家学为家法,故子孙之守家法自家学始。此范祖禹《帝学》一书极言我朝承平百三十年,异于汉高祖,由祖宗无不好学也。”这条议论充满了宋人的特色,并且把握住了《帝学》的思想核心。如第二章所述,范祖禹对“祖宗家法”极端重视,这不仅体现于《唐鉴》之中,《帝学》的若干篇目也包含了这一内容。《帝学》列举前代诸帝为学之故事,宋以前仅占三分之一,重心都在于“本朝家学”。吕中所生活的年代是南宋晚期的宋理宗朝,“君子、小人”之辩流行朝堂,皇帝的心性修养重新成为朝臣所关注的焦点,吕中于此时重提范祖禹《帝学》一书,正是借此劝谏皇帝,以“正心诚意”为本,行“君子”之道以治国。对其时已经处于灭亡前夜的南宋而言,吕中的这一论点似乎过于迂腐僵化,不合于时,但对追求“长治久安”的封建中国而言,《帝学》通过向人主“劝学”以“治心”,将家学、家法与国朝政事相联系,进而达到“治道”的目的,无论是对臣僚还是天子,都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明清两朝,对《帝学》的重视都有增无减。在现存明代官员罗伦于成化二年(1466年)的殿试对策中,罗伦在回答“帝王之国之纲”的策问时,就以《帝学》为例,“以为自古治日常少,乱日常多,推原其故,由人主不学也”,由此得出“居天下之大位,必致天下之大治;致天下之大治,必正天下之大本;正天下之大本,必务天下之大学”的道理。罗伦的这番议论,正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另一种说法,与范祖禹在《帝学》中所极力称颂的“帝王之学”如出一辙。不仅臣子大力提倡《帝学》,后世皇帝们对其也很是重视。明代宗朱祁钰于景泰五年(1454年)颁《君鉴》五十卷于群臣,其中七卷专记明朝成化以前诸帝的言行,与《帝学》极为类似。其后,明朝重臣张居正等又编《帝鉴图说》,“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语名之”,作为进呈万历皇帝的启蒙之书。该书选取尧舜以来可资效法的良法、善政八十一事,以及可作鉴戒的劣政败绩三十六事图绘解说,以供年幼的皇帝学习。这些著作,都可看作《帝学》影响的余韵了。入清之后,清人大兴汉化,推崇儒学,而作为正统儒家思想的皇帝教科书,《帝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清朝前期的两部重要书目—《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它都赞誉颇高。《钦定天禄琳琅书目》称它“自宓羲迄宋,凡帝王务学,求师之要灿然眉列,实为千秋金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对范祖禹称赞有加:“言简义明,敷陈剀切,实不愧史臣所言。虽哲宗惑于党论,不能尽用祖禹之说,终致更张初政,国是混淆。而祖禹忠爱之忱,惓惓以防微杜渐为念,观于是书,千载犹将见之矣。”《帝学》因为它所蕴含的“修身明德”之理,也深为皇帝所重。乾隆本人对它就颇为喜爱,不仅在书前加盖“稽古右文之章”和“乾隆宸翰”两印,还亲笔题写御诗,赞其“元祐成书心力殚,逮乎嘉定又重刋,欣兹祖禹芸编在,不异九龄金鉴看。务学求师着仪轨,修身莅政示倪端,知之行矣吾犹恧,绨几宁惟玩古观”。作者简介:申慧青,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王瑞蕾,保定学院历史系讲师,历史系博士。文//来自于《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