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作者:草竹道人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摘要:

本文探讨了海德格爾的源初共同體思想,及其在藝術領域的展現與意義,着重分析了藝術如何作為通向本真了解的橋梁,促進人對自身及世界的深入認知。文章首先回顧了海德格爾對“社會”與“共同體”的區分,強調後者基于共同存在的本質;接着,探讨了真理與存在的關聯,以及藝術如何在源初共同體中作為真理發生的場所。文中進一步分析了時間性與曆史性的考量對源初共同體了解的影響,并論述了藝術在個體與群體間建立深層次互相了解的橋梁作用。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一、 引言

在20世紀西方哲學的廣闊天地裡,馬丁·海德格爾的思想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對後世哲學、文化理論、藝術實踐産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海德格爾對“存在”(Sein)的追問,不僅颠覆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基礎,也為人類的存在狀态提供了全新的了解架構。

其中,他對“共同體”與“社會”的深刻區分,尤為關鍵。在海德格爾看來,社會是功能主義的、工具理性的集合體,而共同體則是基于共享的存在本質,是個體能夠實作本真存在的土壤。這一區分對于當代文化理論與藝術實踐而言,具有非凡的意義。

在全球化加速、文化多元并存的當下,海德格爾的理論促使我們反思:如何在快速流動的社會結構中尋找或建構那些能夠促進人與人深層連接配接、實作精神共鳴的“源初共同體”?這對于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共生、深化跨文化了解、激發藝術的創新潛能等方面,提供了深邃的理論資源與靈感。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二、 海德格爾的共同體與社會之辨

A. 社會與共同體的定義與差別

海德格爾在其哲學體系中,對“社會”與“共同體”進行了深刻的區分。在他看來,“社會”往往被了解為一個基于外部規則、利益交換和功能配置設定的聚合體,它強調的是個體之間的外在聯系和實用性的互相作用。社會關系以效率、控制和秩序為核心,個體在此更多地被視為社會機器中的功能部件,而非擁有獨立存在價值的生命實體。

相反,“共同體”則是一個更加本原和深刻的概念。海德格爾認為,真正的共同體是建立在共享的存在本質之上,它不是簡單的功能聯合,而是源自于人們對存在(Sein)的共同了解和體驗。

在這個意義上,共同體超越了純粹的社會結構,指向了一種更深層的、精神上的歸屬感和互相關聯性。在共同體中,個體不是孤立的存在者(Dasein),而是通過共同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彼此關聯,這種關聯基于對世界和自我最本真的認識和體驗。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B. 真理與存在的關聯

海德格爾的真理觀,即“揭示”(Aletheia),是他哲學體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于傳統将真理視為命題與事實相符的觀念,海德格爾認為真理是一種動态的過程,是存在被揭示的狀态。在源初共同體中,真理的揭示尤其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正确性,更是存在本身如何在人類生活中得到顯現。

共同體作為一個共享存在本質的場域,為真理的揭示提供了适宜的環境。在這裡,藝術、詩歌等文化活動成為了揭示真理的重要途徑,它們通過非直接的語言和象征,揭示出日常生活背後的深層意義結構,使存在者的存在狀态得以敞亮,進而促進了對存在的本真了解。

存在(Sein)與存在者(Dasein)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存在者在共同體中通過與其他存在者的共在,不斷追問和了解存在,實作了自我與世界的深度整合。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C. 生存論基礎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Existenzialanalytik)為了解共同體作為本真生存可能性的場域提供了基礎架構。生存論關注的是存在者(Dasein)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強調存在不是靜态的事實,而是一個動态的、充滿可能性的過程。

在這一架構下,共同體不是外在于個體的附加物,而是個體實作其本真存在的必要條件。個體的生存并非孤立,而是嵌入在與他人、世界及曆史的複雜關系網中。共同體提供了一個情境,在此之中,個體可以自由地展開其存在的各種可能性,面對死亡、承擔責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是實作本真生存的關鍵要素。

通過在共同體中的互相了解和互動,個體能夠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同時也發現與他人共享的無限性,進而達到對存在更深刻的了解和體驗。是以,共同體不僅是生活的一個實體空間,更是存在者實作其生存論潛力,走向本真自我的精神家園。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三、 源初共同體思想的核心内容

A. 本真性的追求

在海德格爾的哲學體系中,源初共同體是追求個體與集體本真性(Eigentlichkeit)的核心土壤。本真性不僅僅指個人的真實自我表達或道德上的真誠,而是指存在者(Dasein)在其存在方式中,能夠自覺地、負責任地面對存在的基本問題,包括但不限于死亡、自由、選擇與責任。

海德格爾認為,源初共同體提供了一個環境,在這裡,個體不是被外在規範所限定,而是能夠通過與其他存在者的共在,深入地反思和體驗存在的多重次元。這種共在不僅僅是實體空間的共享,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互相了解和共鳴,它使得個體在互相“存在”中發現和确認自我,實作對存在本質的本真了解。集體本真性則展現在整個共同體對存在真理的共同追求和維護上,這需要成員間持續的溝通、了解和共同努力,形成一種超越個體界限的共同存在方式。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B. 語言與藝術的作用

在建構和表達源初共同體的過程中,詩歌、藝術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海德格爾特别強調語言的本源性,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更是存在之家,是存在得以揭示的場所。詩歌和藝術通過非日常語言的形式,創造性地揭示了存在的隐蔽次元,讓不可見的真理得以顯現。

藝術作品作為真理發生的事件,能夠打破日常生活的遮蔽,引領觀者或讀者進入一個更本真的存在了解領域。詩歌以其獨特的語言構造,能夠觸及存在本質,激發深層的情感與思考,而藝術作品則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體驗,開啟新的感覺方式,引導人們重新審視和體驗世界。在源初共同體中,藝術不僅是美的享受,更是引導個體和集體回歸存在之源,共同追求本真性的精神實踐。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C. 時間性與曆史性的考量

海德格爾的時間性(Horizont)概念指出,存在總是處于時間的流變之中,個體的存在了解不可避免地帶有時間性的特征。在源初共同體的形成與了解過程中,時間性意味着成員們共享着對過去記憶的承繼、當下的體驗以及對未來的預期,這些共同構成了共同體的時間次元,影響着共同體的認同感和價值取向。

曆史性(Geschichtlichkeit)則強調了存在者在曆史程序中的定位和參與,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方式”。源初共同體的建構,不能脫離其曆史語境,它必須面對并回應曆史給予的挑戰和機遇。藝術和詩歌作為曆史的見證和反思,幫助共同體成員了解自己在曆史長河中的位置,同時激發對未來的創造性想象。時間性與曆史性的考量,讓源初共同體的追求超越了即時的、表面的共同性,而是在深刻的曆史意識和時間連續性中尋求一種更加根基深厚、面向未來的本真共在。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四、 藝術作為通向本真了解的橋梁

A. 藝術的揭示功能

海德格爾視藝術為一種特殊的存在方式,它不僅反映現實,更是揭示存在(Sein)的手段。藝術作品通過其獨創的形式和内容,突破了日常生活的表象,直達存在本質。藝術的揭示功能展現在它能打開感覺的新次元,讓我們“看”到平時未見之物,聽到未聞之聲。

這種揭示不局限于理性認知,而是觸及情感、直覺乃至無意識層面,促使觀衆或聽衆在藝術的引導下,超越正常的認知模式,進入對自我與世界本真性的直覺把握。藝術作品是以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存在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讓個體在審美體驗中實作對自身存在狀态的深刻反思和領悟。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B. 美學價值的重建

在源初共同體的語境下,藝術的美學價值不再僅僅停留于形式美或技術精湛,而是一種深層的價值重構,強調藝術作為存在真理的顯現。海德格爾認為,真正的藝術品能夠揭示世界的“真理發生”,即存在的敞開狀态。這種美學價值的重建,要求我們回歸藝術的本源,即藝術創作與存在本質的緊密關聯,強調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真理内容而非單純的形式追求。

在源初共同體中,藝術的這種價值重構鼓勵人們超越傳統美學标準,探索和體驗藝術作品背後更深層的、關于人類存在狀态的真谛,進而在共同體中建立起一種基于存在真理的美學共識,促進了美學經驗的共享和深化。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C. 個體與群體的内在聯系

藝術在個體體驗與群體共享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成為促進深層次互相了解的媒介。一方面,藝術作品作為個體創作的産物,凝結了藝術家對存在本質的獨特洞察和個人體驗,為觀衆提供了進入藝術家内心世界的通道,促進了個體内在情感與思想的共鳴。另一方面,藝術展覽、演出等活動,作為公共事件,将個體的作品置于群體面前,引發廣泛的讨論與反思,藝術是以成為公共話語的一部分,強化了群體内部的溝通與了解。

在源初共同體中,藝術不僅是個體自我表達和探索的工具,也是群體共同體驗、共享存在真理的平台,它加深了成員間的内在聯系,增強了共同體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通過藝術,個體的本真了解得以在群體中傳播和共鳴,形成一種超越個體界限的集體智慧和情感共鳴,推動了源初共同體向着更高層次的精神團結與存在了解發展。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五、 從民族次元到人類次元的轉向

A. 民族共同體的局限與超越

海德格爾早期思想中對民族共同體的關注,反映了他身處特定曆史時期的德國文化語境,那時民族身份與文化複興的議題尤為突出。然而,随着其哲學探索的深入,海德格爾逐漸意識到民族共同體的局限性。他開始批判那種過分強調血統、地域和曆史傳承的狹隘民族主義觀念,認為這種視角限制了人類對更普遍存在的了解與追求。

海德格爾主張超越民族界限,尋求一種更普遍的、植根于存在本質的共同體意識。他認為,真正的共同體不應是基于外在因素如地理、曆史或文化的簡單聚合,而應是基于對存在的共同了解與體驗。這一超越,标志着海德格爾哲學從民族主義向更加普遍人性關懷的轉向。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B. 人類共同體的構想

在海德格爾後期的思想中,藝術被賦予了建構全人類共通了解管道的使命。他不再局限于民族文化的架構内探讨藝術的功能,而是将其視為一種能夠跨越文化和國界,觸及人類存在根本的普遍語言。海德格爾認為,藝術作品作為真理的發生,能夠揭示出超越特定時空的、人類共有的存在經驗,這種經驗是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人都能感受到的。

藝術是以成為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促進了對人類共同存在境遇的深刻了解。在這一構想中,藝術作品不僅僅是美的展示,更是對人類存在境況的深刻反思,它激發了全人類共同的情感共鳴與智識對話,推動建構一個基于存在真理的全球性人類共同體。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C. 全球化語境下的新解讀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海德格爾的源初共同體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去思考跨文化交流與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差異與沖突成為常态,而海德格爾關于超越民族界限、追求普遍存在的共同體構想,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哲學啟示。

首先,他的思想鼓勵我們在全球文化交融中尋找超越文化特殊性的共同人性基礎,即對存在的普遍關切。其次,海德格爾的藝術觀提示我們,藝術作為一種普遍語言,能夠跨越文化的障礙,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在深層次上互相了解。在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與異質性并存的複雜局面中,海德格爾的源初共同體思想強調了在差異中尋求共通性的必要性,為促進全球文化多樣性和跨文化對話提供了深刻的哲學支撐。

通過藝術等文化表現形式,人們可以超越表面的差異,觸及人類共有的存在本質,共同探索人類未來的可能性,建構一個更加包容、了解與和諧的世界共同體。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六、 結語

海德格爾的源初共同體思想,核心在于超越功能主義社會結構,追求一種基于存在本質的、促進個體與集體本真了解的共在方式。藝術在此扮演了關鍵角色,作為真理發生的場所,藝術不僅揭示存在,還重構美學價值,強調回歸本源與真實性,同時在個體體驗與群體共享之間搭建橋梁,促進深層次的互相了解。海德格爾認為,真正的藝術作品能夠穿透日常生活的表層,觸及存在之深淵,成為人類共同了解存在真理的管道,進而建構起一個超乎民族界限、基于普遍人性關懷的人類共同體。

海德格爾:源初共同體思想與藝術的本真了解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Heidegger, M.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lated by A. Hofstadte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