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作者:草竹道人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兩位20世紀哲學巨擘——馬丁·海德格爾與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現象學思想,尤其關注他們如何倡導哲學應回歸并深入了解“生活世界”。海德格爾通過其存在論建構,尤其是“此在”(Dasein)概念與時間性分析,強調存在與真理的直接經驗;而維特根斯坦則通過“語言遊戲”理論,揭示語言的社會性和實踐性,強調哲學問題的解決需在具體情境中進行。文章通過比較兩人對傳統理性主義的批判、生活世界中語言哲學的革新、美學與倫理的深度探索,揭示了他們對現代哲學與文化批判的深遠貢獻。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一、 引言

現象學,作為一種哲學方法和思想運動,起源于20世紀初,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所開創。其核心在于“回到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強調直接經驗和直覺了解,力求擺脫一切預設和偏見,直達事物的純粹本質。現象學并非單純的知識累積或理論建構,而是一種哲學态度和研究路徑,它要求我們懸置(epoché)所有關于外部世界的先驗知識,專注于現象的直接呈現,進而揭示其内在結構和意義。

這一方法對傳統哲學,尤其是理性主義哲學,構成了根本性的挑戰。理性主義傾向于通過抽象概念和邏輯推理來建構知識體系,而現象學則主張通過直接體驗和描述來了解世界,拒絕将現實簡化為可量化的對象或理論構造。它倡導一種原初的直覺,試圖恢複人與世界未被概念架構割裂前的本真關系,這一立場對後世哲學、人文科學乃至整個知識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二、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詩意生活的追尋

A. 存在與時間:基礎本體論的建構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建構了一種全新的基礎本體論,核心在于對Dasein(此在)的分析。Dasein并非簡單指人類存在,而是一種特定的存在模式,具有自我意識并能對其存在進行反思。海德格爾強調Dasein總是處于世界之中,它的存在方式是“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即Dasein與周圍世界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Dasein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關心”(Sorge),這是一種存在論上的關懷,涵蓋了對自我、他人、事物及未來的關注,展現了Dasein存在結構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時間性(Zeitlichkeit)是了解Dasein存在本質的關鍵。海德格爾突破了傳統将時間視為外在于主體的流動的觀念,提出時間是Dasein存在的一種内在結構性條件。時間性不僅僅是實體時間的流逝,更是Dasein了解自身存在、面向未來可能性籌劃(Entwurf)和回溯過去( Geworfenheit)的時間性結構。這種時間性使得Dasein能夠在“當下”(Jetztzeit)中綜合過去與未來,賦予其存在以意義和方向。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B. 古希臘思想的回響:詩性智慧的複興

海德格爾深受古希臘哲學的影響,尤其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的“萬物流變”(Panta Rhei)觀念促使海德格爾思考存在的動态變化與時間性;而巴門尼德關于存在(Being)的思考,特别是其“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的命題,激發了海德格爾對存在本身的研究。海德格爾從古希臘哲學中汲取靈感,重估詩性語言的重要性,認為它是揭示存在真理的獨特方式。

在海德格爾看來,“詩與思”是統一的,詩并非簡單的文學創作,而是對存在真理的揭示。藝術作品作為存在者的顯現,其真理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它開啟的世界和對存在之可能的揭示。是以,藝術不僅是美的表達,更是通往存在了解的重要路徑,展現了詩性智慧對哲學的補充和深化。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C. 生活世界的哲學化:日常中的非對象性

海德格爾強調生活世界的哲學化,即将哲學的關注點從抽象理論轉向具體的生活實踐。他批判了傳統哲學中将世界對象化的傾向,主張“世界性”(Weltlichkeit)是Dasein存在的一部分,而非外在于主體的客觀實體。世界性是指Dasein與周圍環境的互相作用和意義構成的整體性,它使日常經驗充滿了豐富的意義和可能性。

“非對象化的生存體驗”意味着超越将生活世界視為靜态對象的認知模式,轉而關注人在世界中的實際參與和體驗。海德格爾認為,真正的存在了解來自于直接的生活體驗,而非概念的分析。這種體驗是非對象化的,因為它不把世界分割為獨立的對象進行靜态分析,而是強調人在世界中的動态參與,了解世界與自我的内在關聯。是以,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不僅是理論的探讨,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引導我們以更加本真和直接的方式參與到生活世界中。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三、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與生活形式理論

A. 早期與晚期思想的轉變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經曆了從《邏輯哲學論》到《哲學研究》的重大轉變。在《邏輯哲學論》中,他主張世界的邏輯結構可以被語言的邏輯圖像完全對應,強調語言與實在之間的邏輯關系,認為哲學的任務是澄清思想,通過邏輯分析來界定意義的界限。然而,到了《哲學研究》,維特根斯坦放棄了這種邏輯原子主義的立場,轉而強調語言的多樣性和日常使用的複雜性,認為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而非獨立于使用之外的實體。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B. 語言遊戲理論:語言的社會性與實踐性

“語言遊戲”是維特根斯坦晚期哲學的核心概念,它用來描述語言在具體情境中的靈活多變的使用方式。語言遊戲強調語言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指出語言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具體的社會互動和生活實踐中不斷被塑造和了解的。這意味着,了解一個詞語的意義需要了解它在特定語言遊戲中的角色和功能,包括它與其他語言表達的關聯、它在特定情境中的運用方式等。

“生活形式”(Lebensform)概念進一步深化了這一觀點,指出語言遊戲植根于更廣泛的文化和社會實踐之中,即生活形式。生活形式包含了共享的習慣、信仰、實踐和語言遊戲,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社群的了解架構。是以,語言規則并不是脫離實際生活的抽象規定,而是深深嵌入于特定的生活形式之中,與人們的實踐活動緊密相連。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C. 哲學問題的消解與生活世界的回歸

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的一個重要目标是消除傳統哲學中的諸多困惑,他認為這些困惑往往源于對語言的誤解,特别是将語言的使用方式過分理論化和抽象化。他提出“看問題的方式”(the way we look at the problem)才是問題所在,主張通過改變問題的表述方式,即改變我們對語言和現實關系的了解,來解決哲學問題。

“日常語言分析”是維特根斯坦實踐這一思想的方法,它要求我們仔細考察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使用,去除哲學讨論中的不必要抽象和神秘化。通過對日常語言的詳細考察,維特根斯坦揭示了許多哲學難題實際上源于對語言的誤用或過度一般化,而一旦将這些問題放回其實際使用的語境中,許多看似深奧的問題便自行瓦解。

總之,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與生活形式理論,通過強調語言的社會性和實踐性,以及對哲學問題的重新審視,推動了哲學從理論迷霧中走出,回到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這不僅是一種哲學方法論的革新,也是對人類了解自身及世界方式的根本性重塑。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四、 語言哲學的比較:從表達到了解

A. 海德格爾的語言觀:言說與沉默

海德格爾的語言哲學深刻地探讨了言語的揭示功能,即語言不僅僅是溝通工具,更是揭示存在真理的重要方式。在他看來,真正的言說并非簡單地傳達資訊,而是讓存在之物在話語中顯現其本質,是一種讓存在言說自身的活動。海德格爾強調,言語的潛能在于其揭示性(Erschlossenheit),它能夠打開存在之域,使隐藏的意義得以澄明。此外,他還提出“沉默”(Schweigen)的概念,認為真正的言說蘊含着沉默的力量,沉默不是無言,而是讓存在充分展開的空間,是對言說的必要補充。

海德格爾關于真理的發生與語言本質的探讨,提出了“aletheia”(去蔽)的概念,意指真理并非靜态的知識占有,而是一個動态的過程,是存在不斷地從遮蔽狀态中被揭示的過程。語言在此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既是真理發生的形式,也是人類了解存在的媒介。是以,語言的本質在于其揭示存在、讓存在之光亮照耀的能力。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B.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形式與内容的統一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理論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語言的功能與本質,強調語言行為的多樣性和情境性。在他看來,語言遊戲是語言在具體情境中的運用,每個遊戲都有其特定的規則,這些規則與生活形式緊密相關,展現了語言使用的社會性和實踐性。語言不再被視為表達獨立于情境的固定含義的工具,而是被視為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與使用者的意圖、行動和環境相協調。

維特根斯坦還提出了表達、了解和實踐的循環觀念,認為語言的意義在使用中産生,通過反複的表達與了解實踐得以确立和維持。這種循環強調了語言學習和使用過程中的互動性,表明語言的掌握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積累,更是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和交往的結果。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C. 共同與差異:現象學視角下的語言分析

盡管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出發點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他們都對傳統語言哲學進行了深刻的超越。二者都不滿足于将語言視為簡單的符号系統,而是強調語言與存在、實踐和社會的内在關聯,這标志着他們對語言了解的深度和廣度遠超出了傳統的邏輯實證主義或語言分析哲學。

在對傳統語言哲學的超越中,兩者均展現了語言在生活世界中的核心作用。海德格爾側重于語言的揭示功能,認為語言是存在了解的鑰匙;維特根斯坦則通過語言遊戲理論展示了語言如何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建構意義。兩者的差異主要展現在對語言本質的解讀上:海德格爾更注重語言的形而上學次元,強調語言與存在的内在聯系;而維特根斯坦則聚焦于語言的社會實踐性,強調語言活動的具體情境性和規則性。

總體而言,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雖然路徑不同,但他們都引領了哲學從理論抽象走向生活實踐,展現了語言在生活世界中不可替代的角色,為現象學語言分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多元視角。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五、 美學與倫理思想的交彙:生活經驗的深度探索

A. 海德格爾的美學觀念:藝術作品的真理

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超越了傳統美學對美的形式與内容的分析,轉而關注藝術作品如何揭示存在本身的真理。他将藝術視為一種特殊的存在事件,認為藝術作品不僅僅是感官愉悅的對象,更是存在狀态的開啟者。藝術作品的真理不在于它表現了什麼具體的對象或情感,而在于它如何開啟了一個世界,讓我們直覺地感受到存在的多重次元。藝術作品是以成為存在之真理的“發生場”,邀請觀衆進入一個被揭示的世界,體驗到存在本身的敞開。

美學經驗在海德格爾那裡,是與存在相遭遇的直接體驗,是對世界的一種原初了解方式。藝術作品通過其獨特的方式使我們感覺到世界的整體性和豐富性,這種感覺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和分散,使我們直面存在的基本問題。是以,美學經驗成為了通向存在真理的途徑,是對存在之敞開狀态的直接參與和見證。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B. 維特根斯坦的倫理思考:不可言說的價值

維特根斯坦的倫理思想與他的語言哲學緊密相連,他認為倫理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屬于“不可言說”的領域。在《邏輯哲學論》中,他指出:“倫理學不能被教授”,因為倫理事實不是邏輯或事實陳述的對象,無法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來表達。倫理價值不是知識,而是顯示在我們的生活中,展現在我們的行動和生活方式之中。維特根斯坦強調,倫理的次元關乎生活本身的方式,是生活實踐的内在導向,而非外在的規範或原則。

維特根斯坦關注的是生活方式的倫理次元,即個人如何生活、選擇和行動,而非制定普遍适用的道德規則。他提倡通過對日常行為的反思,了解那些引導我們行動的深層價值和信念,這些價值雖然無法直接言說,卻通過我們的生活方式得到展現和傳遞。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C. 生活世界的審美與道德基礎

在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的視角下,審美經驗和道德行為在生活世界中有着内在的聯系。海德格爾的藝術作品的真理揭示與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言說的倫理價值都指向了一種超越正常了解的生活實踐深度,即通過直接的體驗和實踐來觸及存在的真實和價值的根源。

審美經驗與道德行為的内在聯系展現在,兩者都是對生活世界的一種深度參與,都要求個體以一種本真的态度面對生活。藝術作品的真理揭示鼓勵我們開放心靈,以一種更廣闊、更細膩的方式感覺世界,這種感覺能力同樣适用于道德判斷,使我們在面對倫理困境時能更加敏感地體察情境的細微差别和價值沖突。

生活實踐中的價值體驗與實作,無論是審美還是倫理,都要求我們超越純粹理論的思考,進入生活本身。海德格爾的藝術體驗讓我們意識到存在的深度,而維特根斯坦的倫理思考則促使我們關注行動的内在導向。兩者共同揭示了生活世界中價值的多元性和深度,強調了直接體驗和實踐在了解存在和倫理中的核心地位。這種交彙點不僅豐富了我們對美學和倫理的了解,也為個體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生活中尋找意義和價值指引提供了一條路徑。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六、 結語

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的現象學思想,盡管出發點各異,但共同指向了從傳統哲學的抽象對象化向生活實踐的深刻轉向。他們強調哲學應當關注個體的實際生活經驗,而非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建構與分析上。

海德格爾通過對存在與時間的探索,以及對藝術作品的深度解析,揭示了生活世界中存在與真理的直接關聯;而維特根斯坦通過語言遊戲理論和生活形式的概念,指出現實生活中語言和行動的實踐性質,強調了解必須基于具體情境。兩者的綜合啟示在于,哲學應當是一種生活實踐的反思,是對生活世界内在邏輯和價值的直接參與和體驗。

了解生活世界的新途徑,在于将現象學的直覺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的各個層面,如審美體驗、倫理決策、語言交流等,這不僅豐富了我們對生活世界的了解,也為我們提供了超越傳統哲學範疇的新視角,使我們能在日常經驗中發現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

回歸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現象學思想之比較研究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ed by G.E.M. Anscomb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