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作者:草竹道人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摘要:

本文探讨了馬丁·海德格爾對伊曼努爾·康德哲學中關于先驗想象力與時間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文章首先概述了康德的圖型法學說及其在解決範疇應用于現象之上的難題中的作用,指出想象力在康德體系中的模糊地位及其與時間的複雜關系。随後,轉向海德格爾對超越難題的克服,通過将時間性确立為存在了解的核心,海德格爾重新界定了想象力,使之與源始時間等同,并在生存論結構中賦予了新的意義。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I. 引言

在哲學史上,伊曼努爾·康德對認識論的貢獻不可小觑,特别是其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十二範疇系統,試圖建構起知識與經驗世界的橋梁,解決了理性如何有效應用于現象界的根本問題。然而,範疇如何能夠普遍且必然地适用于雜多的經驗對象,即範疇的應用難題,成為康德哲學亟待解答的關鍵問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康德引入了“圖型法學說”,這是一種理論構想,旨在通過“圖型”作為中介,連接配接抽象的先驗概念與直覺材料,進而確定範疇的有效運用。圖型作為時間性的先驗規定,不僅揭示了範疇适用的條件,也展現了想象力在認識過程中的核心作用。

然而,康德對于想象力的論述卻顯得模棱兩可,尤其是在将想象力視為純粹時間規定的産物時,引發了諸多理論上的不一緻。想象力一方面被視為聯結知性和感性的橋梁,另一方面又在康德的體系中缺乏清晰界定,其在認識過程中的确切角色及與時間的關系成為康德哲學中的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們對康德理論的全面了解,也阻礙了對其認識論的深度挖掘。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II. 康德的圖型法學說及其困境

A. 圖型法的基本概念

康德的圖型法學說,旨在解決純粹理性的範疇如何能普遍且必然地适用于直覺材料這一根本問題。圖型在這裡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連接配接知性範疇與感官直覺的橋梁。

圖型作為直覺與概念的橋梁:康德認為,範疇作為純理性的規則,本身無法直接與感覺直覺相聯系,因為它們的運作原理截然不同。範疇屬于思維的規則,而直覺則屬于感覺的内容。圖型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構造,既非純粹概念也非直覺,它具有雙重性質,能夠使範疇與直覺之間建立起一種必要的對應,進而使範疇得以應用于經驗之中。例如,範疇“實體”通過“持存性”的圖型與直覺中的持續對象相聯系。

時間作為先驗圖型的規定性:康德進一步指出,時間是圖型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所有直覺的先天形式,也是使圖型可能的先驗條件。時間作為直覺的内在形式,為範疇提供了統一的架構,使得範疇能夠在時間序列中得到應用。時間的這種先驗規定性確定了圖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得範疇能夠跨越特定的直覺内容,達到普遍适用。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B. 想象力的角色與限制

在圖型法學說中,想象力被賦予了特殊的地位。

想象力作為純直覺的綜合能力:康德區分了兩種想象力,即再生想象力與生産想象力。在圖型法中,生産想象力尤其關鍵,它負責創造或綜合那些既非純粹概念也非直接來自感官的圖像,即圖型。這種綜合活動使得抽象的範疇能夠與直覺材料發生聯系,想象力是以成為了概念與直覺之間的中介。

想象力的“退縮”與康德的未竟之問:盡管想象力在康德的體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但其論述卻顯得不夠充分和系統。康德有時将想象力描述為被動地接受時間規定的純直覺,有時又強調其主動的創造性。這種沖突導緻了想象力在理論體系中的模糊性。此外,康德未能完全闡明想象力如何确切地執行其在圖型法中的功能,特别是它如何具體地創造出既非概念也非直覺的圖型,這一點成為康德哲學中的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C. 超越難題的初步顯現與時間問題的提出

康德對想象力的處理不徹底,實際上觸及了更深層次的哲學難題,即超越難題。

超越難題的初步顯現:超越難題涉及理性如何超越經驗界限去思考諸如自由、靈魂、上帝等超驗對象。在想象力問題上,康德未能充分說明想象力如何能超越個體直覺經驗,創造性地生成普遍有效的圖型,這正是超越難題的一種展現。

時間問題的提出:時間作為圖型的先驗規定,其自身性質與功能也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時間既是直覺的先天形式,又是想象力活動的基礎,那麼如何了解時間的起源與本質,以及它如何能夠作為範疇應用的普遍架構,就成為了必須面對的問題。康德雖然指出了時間的重要性,但對于時間本身的哲學探讨并未完全展開,這為後續的哲學發展,尤其是海德格爾的工作,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III. 海德格爾對超越難題的克服

A. 超越難題的本質與重要性

海德格爾在批判繼承康德的基礎上,對超越難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重新定位。

超越性的概念界定:在海德格爾看來,超越性不僅僅是指理性的超驗思考能力,更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本身,即存在者總是超出自身,朝向其可能性開放。這種超越性是存在(Sein)的根本特征,它不是外在于存在者的某種屬性,而是内在于存在者的存在結構中。超越難題的本質在于如何了解存在者的這種朝向未來的、自我超越的存在模式。

克服超越難題的意義:海德格爾克服超越難題的努力,旨在重建哲學的基礎,使其不再局限于傳統認識論的架構内,而是轉向對存在本身的追問。這不僅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超越,也是對現代人存在狀态的深刻反思,具有開啟新的思想路徑和了解人類存在方式的深遠意義。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B. 時間性與存在的關聯

在海德格爾的哲學中,時間性成為了解構超越難題的關鍵。

時間性作為存在問題的核心:海德格爾認為,傳統哲學忽視了時間的本源性,将其視為實體世界或意識流動的背景。相反,他主張時間性是存在的基本結構,是了解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前提。存在總是處于時間之中,時間性構成了存在的綻出過程,即存在者的存在是時間性的展開。

海德格爾對時間的新了解:不同于康德将時間視為直覺的先天形式,海德格爾提出“源始時間”概念,它不是一個客觀流逝的次元,而是構成存在者存在可能性的動态場域。源始時間由将來、曾在和目前三個互相交織的次元構成,這三個次元共同揭示了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即始終處于可能性的投向未來、被過去塑造的當下和不斷變化的現在。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C. 超越難題與想象力的再解讀

海德格爾對想象力的讨論,是在其存在論架構下展開的,這為超越難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從存在問題視角看想象力的本體論地位:在海德格爾那裡,想象力不再是簡單的心理機能或是直覺與概念間的橋梁,而是存在了解的核心能力。它使存在者能夠超越當下直接給予的現實,投向可能性,參與到存在的揭示中。是以,想象力在本體論上獲得了新的地位,它是存在了解的原動力。

想象力的源始性與超越性:海德格爾強調想象力的源始性,意味着它是存在者存在方式的一部分,而非外加的能力。想象力的這種源始性直接關聯于源始時間,它使存在者能夠以超越的方式與時間相遇,即通過投向未來、保留過去和在目前中揭示存在。是以,想象力的超越性展現在它使我們能夠超越當下的局限,進入存在的更廣闊視野,進而在存在論上實作對超越難題的克服。海德格爾的這些見解,不僅深化了對想象力的了解,也為哲學探索開辟了新的方向,指向了存在本身更為本源的領域。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IV. 先驗想象力的海德格爾式重構

A. 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等同

海德格爾通過重新定義想象力與時間的關系,實作了對想象力的深刻重構。

源始時間的定義與特征:源始時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實體時間,而是一種揭示存在可能性的動态結構,它包含未來(将來)、曾在(過去)和目前三個互相滲透的次元。源始時間不是外在于主體的流逝,而是主體存在方式的内在構成部分,它使存在者的存在成為時間性的存在。

想象力作為時間性的展現:在海德格爾看來,想象力不再僅僅是一種聯結直覺與概念的工具,而是時間性本身的一種展現。想象力使此在能夠超越即時的直覺限制,投向未來可能性,保留過去的經驗,并在目前中揭示存在。是以,想象力是源始時間性的直接展現,它使存在者能夠參與到時間的流變之中,體驗和了解存在的多元面向。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B. 時間性與此在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爾通過時間性來分析此在的存在結構,深化了對存在了解的探讨。

此在的生存論結構分析:此在(Dasein)特指人類存在,它的本質在于其存在方式,即向着可能性的展開。海德格爾通過生存論分析,揭示了此在的結構,包括日常狀态的沉淪、面向死亡的本真存在、了解和解釋世界的能力等。這些結構共同構成了此在時間性的基礎。

時間性在存在了解中的作用:時間性不僅是此在存在的方式,也是了解存在本身的關鍵。它使得此在能夠超越目前的局限,向可能性開放,了解自己的曆史性和未來的終結(死亡),進而做出存在論上的決斷。時間性是此在存在了解的先決條件,它引導着此在如何在世界中存在并了解世界。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C. 重構後的想象力在認識論中的位置

海德格爾的重構不僅深化了對想象力的了解,也改變了認識論的圖景。

對康德認識論架構的補充與超越:海德格爾沒有簡單抛棄康德的圖型法學說,而是從存在論角度對其進行補充和超越。他将想象力與時間性等同,賦予了想象力在認識過程中更深層的本體論地位,超越了康德對想象力作為直覺與概念橋梁的單純認識論了解。

新的認識論圖景展望:在海德格爾的構想中,認識不再僅僅是理智對現象的靜态把握,而是一個動态的時間性過程,其中想象力作為時間性的展現,使我們能夠參與和揭示存在。這種認識論圖景強調了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及認識與存在本身的緊密關聯。通過重構想象力,海德格爾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更加豐富、動态且深入的認識論景象,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擷取,更重視存在意義的探索與了解。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V. 模态範疇的圖型與此在生存論結構

A. 康德的模态範疇回顧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模态範疇作為了解經驗世界的邏輯工具,這些範疇幫助我們組織和判斷經驗内容的性質。

實在性、可能性與必然性:實在性指的是事物實際存在的狀态,可能性涉及事物可能存在的狀态,而必然性則指事物不能不如此存在的屬性。這些模态範疇為我們的判斷提供了架構,區分了現實、可能與必然的界限。

圖型在範疇應用中的功能:圖型是康德為解決理念與直覺之間的鴻溝而提出的概念,它們作為直覺與概念之間的中介,使得範疇能夠應用于直覺,使知性原則與感性材料得以協調一緻。圖型是想象力活動的産物,通過它們,抽象的範疇得以具體化并應用于經驗對象。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B.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解釋

海德格爾将康德的模态範疇置于生存論的架構下,為其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模态範疇在生存論結構中的新诠釋:在海德格爾看來,模态範疇不再是抽象的邏輯工具,而是嵌入到此在(人的存在)的具體生存結構之中。實在性、可能性與必然性不再僅僅描述客觀對象的狀态,而是揭示了此在對自身存在可能性的了解和籌劃。例如,實在性指向此在對當下實存的确認,可能性則關涉到此在對未來的開放性和選擇。

時間性如何統攝模态了解:海德格爾認為,時間性是了解所有模态的基礎。在源始時間的動态結構中,過去(曾在)、現在和未來互相交織,為模态範疇提供了時間性的背景。實在性展現在過去的遺留和現在的确認中,可能性根植于未來向度的開放,而必然性則與時間性的整體性及其對個體存在方式的規定相關聯。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C. 生存論結構中的時間性與實踐理性

海德格爾進一步探讨了時間性與實踐理性的關系,揭示了行動背後的源始時間基礎。

時間性與決斷:決斷(Entschlossenheit)在此在的生存中占據核心地位,它是個體在面對存在可能性時作出的選擇。海德格爾指出,決斷是在時間性的架構内發生的,是對未來的籌劃,同時又受到過去的影響和目前處境的限制。時間性為決斷提供了動态的舞台,使個體能夠在源始時間的流變中定位自己,做出具有存在論意義的決定。

實踐理性的源始時間基礎:在海德格爾的視角下,實踐理性并非脫離時間的抽象規則體系,而是深深植根于此在的時間性之中。實踐理性行為的合理性不僅僅在于遵循既定規範,更在于個體能否在時間性的張力中,基于對自身存在可能性的深刻了解作出自由而負責任的選擇。是以,實踐理性從根本上依賴于對時間性的深切體驗和了解,隻有這樣,個體才能在生存的實踐中展現出真正的自由與理性。海德格爾通過這一分析,不僅深化了對實踐理性的了解,也為倫理學和行動理論提供了新的哲學基礎。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VI. 結語

海德格爾的工作對哲學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别是他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為哲學理論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對傳統認識論的深刻變革:海德格爾通過對康德的超越,将認識論問題置于存在論的架構下,強調了存在與了解的内在聯系。他不僅重新定義了想象力和時間,還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知識形成過程的了解,不再僅僅聚焦于主體與客體的靜态對立,而是關注主體在時間性中的動态存在方式。

存在論視角下的哲學新視野: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探索為哲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它強調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及其時間性是了解一切哲學問題的基礎。這種視角促使後來的哲學家重新考慮諸如真理、價值、倫理等基本概念,開啟了哲學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方法。

超越康德:海德格爾對先驗想象力與源始時間的重構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Kant, I.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P. Guyer and A.W. Wo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