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作者:草竹道人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摘要:

本文探讨了马丁·海德格尔对伊曼努尔·康德哲学中关于先验想象力与时间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文章首先概述了康德的图型法学说及其在解决范畴应用于现象之上的难题中的作用,指出想象力在康德体系中的模糊地位及其与时间的复杂关系。随后,转向海德格尔对超越难题的克服,通过将时间性确立为存在理解的核心,海德格尔重新界定了想象力,使之与源始时间等同,并在生存论结构中赋予了新的意义。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I. 引言

在哲学史上,伊曼努尔·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不可小觑,特别是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十二范畴系统,试图构建起知识与经验世界的桥梁,解决了理性如何有效应用于现象界的根本问题。然而,范畴如何能够普遍且必然地适用于杂多的经验对象,即范畴的应用难题,成为康德哲学亟待解答的关键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康德引入了“图型法学说”,这是一种理论构想,旨在通过“图型”作为中介,连接抽象的先验概念与直观材料,从而确保范畴的有效运用。图型作为时间性的先验规定,不仅揭示了范畴适用的条件,也体现了想象力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然而,康德对于想象力的论述却显得模棱两可,尤其是在将想象力视为纯粹时间规定的产物时,引发了诸多理论上的不一致。想象力一方面被视为联结知性和感性的桥梁,另一方面又在康德的体系中缺乏清晰界定,其在认识过程中的确切角色及与时间的关系成为康德哲学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康德理论的全面理解,也阻碍了对其认识论的深度挖掘。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II. 康德的图型法学说及其困境

A. 图型法的基本概念

康德的图型法学说,旨在解决纯粹理性的范畴如何能普遍且必然地适用于直观材料这一根本问题。图型在这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知性范畴与感官直观的桥梁。

图型作为直观与概念的桥梁:康德认为,范畴作为纯理性的规则,本身无法直接与感觉直观相联系,因为它们的运作原理截然不同。范畴属于思维的规则,而直观则属于感知的内容。图型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构造,既非纯粹概念也非直观,它具有双重性质,能够使范畴与直观之间建立起一种必要的对应,从而使范畴得以应用于经验之中。例如,范畴“实体”通过“持存性”的图型与直观中的持续对象相联系。

时间作为先验图型的规定性:康德进一步指出,时间是图型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所有直观的先天形式,也是使图型可能的先验条件。时间作为直观的内在形式,为范畴提供了统一的框架,使得范畴能够在时间序列中得到应用。时间的这种先验规定性确保了图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得范畴能够跨越特定的直观内容,达到普遍适用。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B. 想象力的角色与限制

在图型法学说中,想象力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

想象力作为纯直观的综合能力:康德区分了两种想象力,即再生想象力与生产想象力。在图型法中,生产想象力尤其关键,它负责创造或综合那些既非纯粹概念也非直接来自感官的图像,即图型。这种综合活动使得抽象的范畴能够与直观材料发生联系,想象力因此成为了概念与直观之间的中介。

想象力的“退缩”与康德的未竟之问:尽管想象力在康德的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但其论述却显得不够充分和系统。康德有时将想象力描述为被动地接受时间规定的纯直观,有时又强调其主动的创造性。这种矛盾导致了想象力在理论体系中的模糊性。此外,康德未能完全阐明想象力如何确切地执行其在图型法中的功能,特别是它如何具体地创造出既非概念也非直观的图型,这一点成为康德哲学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C. 超越难题的初步显现与时间问题的提出

康德对想象力的处理不彻底,实际上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哲学难题,即超越难题。

超越难题的初步显现:超越难题涉及理性如何超越经验界限去思考诸如自由、灵魂、上帝等超验对象。在想象力问题上,康德未能充分说明想象力如何能超越个体直观经验,创造性地生成普遍有效的图型,这正是超越难题的一种体现。

时间问题的提出:时间作为图型的先验规定,其自身性质与功能也成了问题的关键。如果时间既是直观的先天形式,又是想象力活动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时间的起源与本质,以及它如何能够作为范畴应用的普遍框架,就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康德虽然指出了时间的重要性,但对于时间本身的哲学探讨并未完全展开,这为后续的哲学发展,尤其是海德格尔的工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III. 海德格尔对超越难题的克服

A. 超越难题的本质与重要性

海德格尔在批判继承康德的基础上,对超越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重新定位。

超越性的概念界定:在海德格尔看来,超越性不仅仅是指理性的超验思考能力,更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本身,即存在者总是超出自身,朝向其可能性开放。这种超越性是存在(Sein)的根本特征,它不是外在于存在者的某种属性,而是内在于存在者的存在结构中。超越难题的本质在于如何理解存在者的这种朝向未来的、自我超越的存在模式。

克服超越难题的意义:海德格尔克服超越难题的努力,旨在重建哲学的基础,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认识论的框架内,而是转向对存在本身的追问。这不仅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也是对现代人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具有开启新的思想路径和理解人类存在方式的深远意义。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B. 时间性与存在的关联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时间性成为了解构超越难题的关键。

时间性作为存在问题的核心: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忽视了时间的本源性,将其视为物理世界或意识流动的背景。相反,他主张时间性是存在的基本结构,是理解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前提。存在总是处于时间之中,时间性构成了存在的绽出过程,即存在者的存在是时间性的展开。

海德格尔对时间的新理解:不同于康德将时间视为直观的先天形式,海德格尔提出“源始时间”概念,它不是一个客观流逝的维度,而是构成存在者存在可能性的动态场域。源始时间由将来、曾在和当前三个相互交织的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共同揭示了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即始终处于可能性的投向未来、被过去塑造的当下和不断变化的现在。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C. 超越难题与想象力的再解读

海德格尔对想象力的讨论,是在其存在论框架下展开的,这为超越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存在问题视角看想象力的本体论地位:在海德格尔那里,想象力不再是简单的心理机能或是直观与概念间的桥梁,而是存在理解的核心能力。它使存在者能够超越当下直接给予的现实,投向可能性,参与到存在的揭示中。因此,想象力在本体论上获得了新的地位,它是存在理解的原动力。

想象力的源始性与超越性:海德格尔强调想象力的源始性,意味着它是存在者存在方式的一部分,而非外加的能力。想象力的这种源始性直接关联于源始时间,它使存在者能够以超越的方式与时间相遇,即通过投向未来、保留过去和在当前中揭示存在。因此,想象力的超越性体现在它使我们能够超越当下的局限,进入存在的更广阔视野,从而在存在论上实现对超越难题的克服。海德格尔的这些见解,不仅深化了对想象力的理解,也为哲学探索开辟了新的方向,指向了存在本身更为本源的领域。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IV. 先验想象力的海德格尔式重构

A. 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等同

海德格尔通过重新定义想象力与时间的关系,实现了对想象力的深刻重构。

源始时间的定义与特征:源始时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揭示存在可能性的动态结构,它包含未来(将来)、曾在(过去)和当前三个相互渗透的维度。源始时间不是外在于主体的流逝,而是主体存在方式的内在构成部分,它使存在者的存在成为时间性的存在。

想象力作为时间性的体现:在海德格尔看来,想象力不再仅仅是一种联结直观与概念的工具,而是时间性本身的一种展现。想象力使此在能够超越即时的直观限制,投向未来可能性,保留过去的经验,并在当前中揭示存在。因此,想象力是源始时间性的直接体现,它使存在者能够参与到时间的流变之中,体验和理解存在的多维面向。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B. 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分析此在的存在结构,深化了对存在理解的探讨。

此在的生存论结构分析:此在(Dasein)特指人类存在,它的本质在于其存在方式,即向着可能性的展开。海德格尔通过生存论分析,揭示了此在的结构,包括日常状态的沉沦、面向死亡的本真存在、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能力等。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此在时间性的基础。

时间性在存在理解中的作用:时间性不仅是此在存在的方式,也是理解存在本身的关键。它使得此在能够超越当前的局限,向可能性开放,理解自己的历史性和未来的终结(死亡),从而做出存在论上的决断。时间性是此在存在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引导着此在如何在世界中存在并理解世界。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C. 重构后的想象力在认识论中的位置

海德格尔的重构不仅深化了对想象力的理解,也改变了认识论的图景。

对康德认识论框架的补充与超越:海德格尔没有简单抛弃康德的图型法学说,而是从存在论角度对其进行补充和超越。他将想象力与时间性等同,赋予了想象力在认识过程中更深层的本体论地位,超越了康德对想象力作为直观与概念桥梁的单纯认识论理解。

新的认识论图景展望:在海德格尔的构想中,认识不再仅仅是理智对现象的静态把握,而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性过程,其中想象力作为时间性的体现,使我们能够参与和揭示存在。这种认识论图景强调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认识与存在本身的紧密关联。通过重构想象力,海德格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加丰富、动态且深入的认识论景象,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取,更重视存在意义的探索与理解。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V. 模态范畴的图型与此在生存论结构

A. 康德的模态范畴回顾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模态范畴作为理解经验世界的逻辑工具,这些范畴帮助我们组织和判断经验内容的性质。

实在性、可能性与必然性:实在性指的是事物实际存在的状态,可能性涉及事物可能存在的状态,而必然性则指事物不能不如此存在的属性。这些模态范畴为我们的判断提供了框架,区分了现实、可能与必然的界限。

图型在范畴应用中的功能:图型是康德为解决理念与直观之间的鸿沟而提出的概念,它们作为直观与概念之间的中介,使得范畴能够应用于直观,使知性原则与感性材料得以协调一致。图型是想象力活动的产物,通过它们,抽象的范畴得以具体化并应用于经验对象。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B.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解释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模态范畴置于生存论的框架下,为其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模态范畴在生存论结构中的新诠释:在海德格尔看来,模态范畴不再是抽象的逻辑工具,而是嵌入到此在(人的存在)的具体生存结构之中。实在性、可能性与必然性不再仅仅描述客观对象的状态,而是揭示了此在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理解和筹划。例如,实在性指向此在对当下实存的确认,可能性则关涉到此在对未来的开放性和选择。

时间性如何统摄模态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是理解所有模态的基础。在源始时间的动态结构中,过去(曾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交织,为模态范畴提供了时间性的背景。实在性体现在过去的遗留和现在的确认中,可能性根植于未来向度的开放,而必然性则与时间性的整体性及其对个体存在方式的规定相关联。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C. 生存论结构中的时间性与实践理性

海德格尔进一步探讨了时间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揭示了行动背后的源始时间基础。

时间性与决断:决断(Entschlossenheit)在此在的生存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个体在面对存在可能性时作出的选择。海德格尔指出,决断是在时间性的框架内发生的,是对未来的筹划,同时又受到过去的影响和当前处境的限制。时间性为决断提供了动态的舞台,使个体能够在源始时间的流变中定位自己,做出具有存在论意义的决定。

实践理性的源始时间基础:在海德格尔的视角下,实践理性并非脱离时间的抽象规则体系,而是深深植根于此在的时间性之中。实践理性行为的合理性不仅仅在于遵循既定规范,更在于个体能否在时间性的张力中,基于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深刻理解作出自由而负责任的选择。因此,实践理性从根本上依赖于对时间性的深切体验和理解,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在生存的实践中体现出真正的自由与理性。海德格尔通过这一分析,不仅深化了对实践理性的理解,也为伦理学和行动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VI. 结语

海德格尔的工作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为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对传统认识论的深刻变革:海德格尔通过对康德的超越,将认识论问题置于存在论的框架下,强调了存在与理解的内在联系。他不仅重新定义了想象力和时间,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再仅仅聚焦于主体与客体的静态对立,而是关注主体在时间性中的动态存在方式。

存在论视角下的哲学新视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探索为哲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强调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及其时间性是理解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这种视角促使后来的哲学家重新考虑诸如真理、价值、伦理等基本概念,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

超越康德:海德格尔对先验想象力与源始时间的重构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Kant, I.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P. Guyer and A.W. Wo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声明:本人账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图文、论文、音视频等)自发布之日72小时后可任意转载或引用,无需告知本人。如需约稿,可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