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作者:草竹道人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两位20世纪哲学巨擘——马丁·海德格尔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思想,尤其关注他们如何倡导哲学应回归并深入理解“生活世界”。海德格尔通过其存在论构建,尤其是“此在”(Dasein)概念与时间性分析,强调存在与真理的直接经验;而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游戏”理论,揭示语言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强调哲学问题的解决需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文章通过比较两人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生活世界中语言哲学的革新、美学与伦理的深度探索,揭示了他们对现代哲学与文化批判的深远贡献。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一、 引言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和思想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开创。其核心在于“回到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强调直接经验和直观理解,力求摆脱一切预设和偏见,直达事物的纯粹本质。现象学并非单纯的知识累积或理论构建,而是一种哲学态度和研究路径,它要求我们悬置(epoché)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先验知识,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呈现,从而揭示其内在结构和意义。

这一方法对传统哲学,尤其是理性主义哲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理性主义倾向于通过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来构建知识体系,而现象学则主张通过直接体验和描述来理解世界,拒绝将现实简化为可量化的对象或理论构造。它倡导一种原初的直观,试图恢复人与世界未被概念框架割裂前的本真关系,这一立场对后世哲学、人文科学乃至整个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二、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诗意生活的追寻

A. 存在与时间:基础本体论的构建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基础本体论,核心在于对Dasein(此在)的分析。Dasein并非简单指人类存在,而是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具有自我意识并能对其存在进行反思。海德格尔强调Dasein总是处于世界之中,它的存在方式是“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即Dasein与周围世界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Dasein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关心”(Sorge),这是一种存在论上的关怀,涵盖了对自我、他人、事物及未来的关注,体现了Dasein存在结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时间性(Zeitlichkeit)是理解Dasein存在本质的关键。海德格尔突破了传统将时间视为外在于主体的流动的观念,提出时间是Dasein存在的一种内在结构性条件。时间性不仅仅是物理时间的流逝,更是Dasein理解自身存在、面向未来可能性筹划(Entwurf)和回溯过去( Geworfenheit)的时间性结构。这种时间性使得Dasein能够在“当下”(Jetztzeit)中综合过去与未来,赋予其存在以意义和方向。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B. 古希腊思想的回响:诗性智慧的复兴

海德格尔深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尤其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Panta Rhei)观念促使海德格尔思考存在的动态变化与时间性;而巴门尼德关于存在(Being)的思考,特别是其“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的命题,激发了海德格尔对存在本身的研究。海德格尔从古希腊哲学中汲取灵感,重估诗性语言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揭示存在真理的独特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诗与思”是统一的,诗并非简单的文学创作,而是对存在真理的揭示。艺术作品作为存在者的显现,其真理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它开启的世界和对存在之可能的揭示。因此,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通往存在理解的重要路径,体现了诗性智慧对哲学的补充和深化。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C. 生活世界的哲学化:日常中的非对象性

海德格尔强调生活世界的哲学化,即将哲学的关注点从抽象理论转向具体的生活实践。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将世界对象化的倾向,主张“世界性”(Weltlichkeit)是Dasein存在的一部分,而非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实体。世界性是指Dasein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意义构成的整体性,它使日常经验充满了丰富的意义和可能性。

“非对象化的生存体验”意味着超越将生活世界视为静态对象的认知模式,转而关注人在世界中的实际参与和体验。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存在理解来自于直接的生活体验,而非概念的分析。这种体验是非对象化的,因为它不把世界分割为独立的对象进行静态分析,而是强调人在世界中的动态参与,理解世界与自我的内在关联。因此,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不仅是理论的探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引导我们以更加本真和直接的方式参与到生活世界中。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三、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理论

A. 早期与晚期思想的转变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的重大转变。在《逻辑哲学论》中,他主张世界的逻辑结构可以被语言的逻辑图像完全对应,强调语言与实在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澄清思想,通过逻辑分析来界定意义的界限。然而,到了《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放弃了这种逻辑原子主义的立场,转而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日常使用的复杂性,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而非独立于使用之外的实体。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B. 语言游戏理论:语言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晚期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用来描述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灵活多变的使用方式。语言游戏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指出语言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互动和生活实践中不断被塑造和理解的。这意味着,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需要了解它在特定语言游戏中的角色和功能,包括它与其他语言表达的关联、它在特定情境中的运用方式等。

“生活形式”(Lebensform)概念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指出语言游戏植根于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实践之中,即生活形式。生活形式包含了共享的习惯、信仰、实践和语言游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群的理解框架。因此,语言规则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规定,而是深深嵌入于特定的生活形式之中,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C. 哲学问题的消解与生活世界的回归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消除传统哲学中的诸多困惑,他认为这些困惑往往源于对语言的误解,特别是将语言的使用方式过分理论化和抽象化。他提出“看问题的方式”(the way we look at the problem)才是问题所在,主张通过改变问题的表述方式,即改变我们对语言和现实关系的理解,来解决哲学问题。

“日常语言分析”是维特根斯坦实践这一思想的方法,它要求我们仔细考察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去除哲学讨论中的不必要抽象和神秘化。通过对日常语言的详细考察,维特根斯坦揭示了许多哲学难题实际上源于对语言的误用或过度一般化,而一旦将这些问题放回其实际使用的语境中,许多看似深奥的问题便自行瓦解。

总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理论,通过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以及对哲学问题的重新审视,推动了哲学从理论迷雾中走出,回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这不仅是一种哲学方法论的革新,也是对人类理解自身及世界方式的根本性重塑。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四、 语言哲学的比较:从表达到理解

A.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言说与沉默

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深刻地探讨了言语的揭示功能,即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揭示存在真理的重要方式。在他看来,真正的言说并非简单地传达信息,而是让存在之物在话语中显现其本质,是一种让存在言说自身的活动。海德格尔强调,言语的潜能在于其揭示性(Erschlossenheit),它能够打开存在之域,使隐藏的意义得以澄明。此外,他还提出“沉默”(Schweigen)的概念,认为真正的言说蕴含着沉默的力量,沉默不是无言,而是让存在充分展开的空间,是对言说的必要补充。

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的发生与语言本质的探讨,提出了“aletheia”(去蔽)的概念,意指真理并非静态的知识占有,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存在不断地从遮蔽状态中被揭示的过程。语言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既是真理发生的形式,也是人类理解存在的媒介。因此,语言的本质在于其揭示存在、让存在之光亮照耀的能力。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B.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语言的功能与本质,强调语言行为的多样性和情境性。在他看来,语言游戏是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每个游戏都有其特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与生活形式紧密相关,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语言不再被视为表达独立于情境的固定含义的工具,而是被视为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与使用者的意图、行动和环境相协调。

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表达、理解和实践的循环观念,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使用中产生,通过反复的表达与理解实践得以确立和维持。这种循环强调了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的互动性,表明语言的掌握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和交往的结果。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C. 共同与差异:现象学视角下的语言分析

尽管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对传统语言哲学进行了深刻的超越。二者都不满足于将语言视为简单的符号系统,而是强调语言与存在、实践和社会的内在关联,这标志着他们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或语言分析哲学。

在对传统语言哲学的超越中,两者均展现了语言在生活世界中的核心作用。海德格尔侧重于语言的揭示功能,认为语言是存在理解的钥匙;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游戏理论展示了语言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构建意义。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本质的解读上:海德格尔更注重语言的形而上学维度,强调语言与存在的内在联系;而维特根斯坦则聚焦于语言的社会实践性,强调语言活动的具体情境性和规则性。

总体而言,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虽然路径不同,但他们都引领了哲学从理论抽象走向生活实践,展现了语言在生活世界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为现象学语言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多元视角。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五、 美学与伦理思想的交汇:生活经验的深度探索

A.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念:艺术作品的真理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超越了传统美学对美的形式与内容的分析,转而关注艺术作品如何揭示存在本身的真理。他将艺术视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事件,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感官愉悦的对象,更是存在状态的开启者。艺术作品的真理不在于它表现了什么具体的对象或情感,而在于它如何开启了一个世界,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存在的多重维度。艺术作品因此成为存在之真理的“发生场”,邀请观众进入一个被揭示的世界,体验到存在本身的敞开。

美学经验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与存在相遭遇的直接体验,是对世界的一种原初理解方式。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感知到世界的整体性和丰富性,这种感知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分散,使我们直面存在的基本问题。因此,美学经验成为了通向存在真理的途径,是对存在之敞开状态的直接参与和见证。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B. 维特根斯坦的伦理思考:不可言说的价值

维特根斯坦的伦理思想与他的语言哲学紧密相连,他认为伦理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属于“不可言说”的领域。在《逻辑哲学论》中,他指出:“伦理学不能被教授”,因为伦理事实不是逻辑或事实陈述的对象,无法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来表达。伦理价值不是知识,而是显示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行动和生活方式之中。维特根斯坦强调,伦理的维度关乎生活本身的方式,是生活实践的内在导向,而非外在的规范或原则。

维特根斯坦关注的是生活方式的伦理维度,即个人如何生活、选择和行动,而非制定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他提倡通过对日常行为的反思,理解那些引导我们行动的深层价值和信念,这些价值虽然无法直接言说,却通过我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体现和传递。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C. 生活世界的审美与道德基础

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视角下,审美经验和道德行为在生活世界中有着内在的联系。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真理揭示与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言说的伦理价值都指向了一种超越常规理解的生活实践深度,即通过直接的体验和实践来触及存在的真实和价值的根源。

审美经验与道德行为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两者都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深度参与,都要求个体以一种本真的态度面对生活。艺术作品的真理揭示鼓励我们开放心灵,以一种更广阔、更细腻的方式感知世界,这种感知能力同样适用于道德判断,使我们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能更加敏感地体察情境的细微差别和价值冲突。

生活实践中的价值体验与实现,无论是审美还是伦理,都要求我们超越纯粹理论的思考,进入生活本身。海德格尔的艺术体验让我们意识到存在的深度,而维特根斯坦的伦理思考则促使我们关注行动的内在导向。两者共同揭示了生活世界中价值的多元性和深度,强调了直接体验和实践在理解存在和伦理中的核心地位。这种交汇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美学和伦理的理解,也为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中寻找意义和价值指引提供了一条路径。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六、 结语

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思想,尽管出发点各异,但共同指向了从传统哲学的抽象对象化向生活实践的深刻转向。他们强调哲学应当关注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构建与分析上。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与时间的探索,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深度解析,揭示了生活世界中存在与真理的直接关联;而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理论和生活形式的概念,指出现实生活中语言和行动的实践性质,强调理解必须基于具体情境。两者的综合启示在于,哲学应当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反思,是对生活世界内在逻辑和价值的直接参与和体验。

理解生活世界的新途径,在于将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各个层面,如审美体验、伦理决策、语言交流等,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超越传统哲学范畴的新视角,使我们能在日常经验中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现象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 E.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 Row.

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ed by G.E.M. Anscomb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声明:本人账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图文、论文、音视频等)自发布之日72小时后可任意转载或引用,无需告知本人。如需约稿,可联系 [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