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脈的連綿起伏中,蘊藏着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美景與人文瑰寶。在這片壯麗的山脈之中,有一座寺廟,它坐落在懸崖峭壁之上,高聳入雲。這座寺廟的佛殿巧妙地嵌入了懸崖上開鑿的衆多洞窟之中,這便是著名的馬蹄寺。
10月18日,“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網上主題活動來到張掖馬蹄寺石窟群,探尋這座絕壁上的藝術寶庫。
馬蹄寺石窟群聞名遐迩,但遊客們很難想象這座香火千年不斷、享譽中外的佛教文化殿堂,最初的開創者卻是一位書生。
故事要從遙遠的西晉講起。西晉滅亡後,北方地區陷入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分裂。中原缙紳、士大夫紛紛南下避亂。然而此時,河西走廊卻成為了一片難得的安甯之地。
史書記載,前涼政權在河西地區推行農業和教育,吸引了許多中原士族前往西北避難,聚居河西走廊。其中,著名的大儒郭瑀也來到了張掖城南的臨松薤谷,即今天的馬蹄寺一帶。
這裡猶如一處世外桃源。《晉書》記載,郭瑀在此“鑿石窟而居”,打算終身隐居、授徒,為亂世中的北方儒學儲存一線文脈。一些學者考證,郭瑀當年率衆弟子開鑿的石窟,應在今馬蹄寺北寺一帶。北涼建立後,沮渠蒙遜在此基礎上大力開鑿石窟,塑造佛像,建立了馬蹄寺,自此開啟了這座廟宇1600多年的興衰更疊曆史。
馬蹄寺石窟背倚巍峨的祁連山,面朝廣袤的河西走廊,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石窟宛如一座鑲嵌于山體之内的寶塔,散發着神秘而莊嚴的氣息。關于“馬蹄”之稱,最早源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和《重修馬蹄寺記》。民間傳說天馬下凡時落在了這裡的一塊岩石上,踩下了一隻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也有說法是藏王格薩爾北征時在這裡留下了馬蹄印。這一傳說為馬蹄寺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也使其成為衆多遊客和文化愛好者心馳神往的勝地。
如今的馬蹄寺石窟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布在100多平方公裡的區域内,是河西走廊的佛教聖地之一,早期以漢傳佛教為主,元代以後藏傳佛教在此興盛,藏語中稱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曆史文化瑰寶,馬蹄寺石窟是大陸早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其窟型、塑像與壁畫都展現了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西域風情,是東西方、漢藏文化交流的有力證明。
巍峨雪山将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映襯得宛如一片聖境。七層石窟從下往上收束,遠觀如同一座寶塔。又因其極高極險峻,如同佛經中描述的須彌山巅的三十三個天國,故得名“三十三天”。
走進石窟,仿佛穿越了時空,能夠感受到古代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深厚的藝術修為。石窟内的塑像栩栩如生,壁畫色彩斑斓,盡管經曆了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依然能夠讓人領略到當年的輝煌與壯麗。
文·圖丨奔流新聞記者 王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