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作者:華山論劍

“現在很多工廠都說自己是超級工廠,那麼,一汽-大衆成都工廠算不算一個超級工廠呢?”在雷軍講解小米汽車工廠的視訊在網上廣為流傳後,一位名叫“捷達小周”的員工也因為講解一汽-大衆成都工廠的視訊而走紅。

比如雷軍說,在小米汽車沖壓工廠中的房間,鋼闆和鋁闆都要經過5次的冷沖壓,每4秒鐘就可以生産一件;“捷達小周”喊話說,一汽-大衆成都工廠用的是8100噸的6序沖壓,而且也是每4秒就可以沖壓一個件……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網上很多人調侃雷軍,善于用資料、故事和百分比來突出産品優勢,增強說服力,但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資料都是準确或者領先的。“捷達小周”爆火的原因在于,用其專業性,幫大家“用資料打敗資料”,了解更真實的汽車工廠。

而“捷達小周”之是以有底氣喊話雷軍,則是因為在制造方面,一汽-大衆與剛剛造車3年的小米汽車相比,有絕對的實力和優勢。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衆所周知,一汽-大衆在長春、成都、佛山、青島和天津共有五大生産基地。而且,除了成都基地外,其他四個生産基地同樣擁有國内最先進的生産和制造技術。

以佛山工廠為例,不僅是全球首個完全滿足“MQB平台”生産需求的工廠,2020年,佛山MEB智慧工廠投産,拉開一汽-大衆進軍新能源市場的序幕。

去年12月1日,一汽-大衆第2700萬輛整車——ID.7 VIZZION,就在佛山MEB智慧工廠下線。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可以說,有着2700萬輛造車經驗的一汽-大衆,不僅創下了國内最高的新車下線記錄,也成為高品質造車的“代名詞”。

難怪很多人在看了“捷達小周”的視訊後,才發現雷軍原來是“把常識當見識”,外行聽熱鬧,但内行就能看出門道。

當下,市場處于嚴重“内卷”的階段,很多新造車企業都以“放手一搏”的心态,希望能通過卷價格和卷配置等搏一把,成為市場的“幸存者”。

這個階段,群魔亂舞、怪象叢生。很多企業為了加快新車上市速度,把消費者當“小白鼠”,還沒經過驗證試驗就倉促上陣,發現問題再改進,美其名曰“疊代”。

還有些新造車企業,産品上市了,但産能卻遲遲不能跟上。究其原因,就是制造體系還處于磨合期,不能有效爬坡,而且傳遞的産品品質也參差不齊。

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包括小米在内的網際網路企業以“大單品”思路在做汽車産品,但其風險在于,隻要一款産品沒有達到預期,那麼企業就将面臨很大的風險。強如理想,在年銷突破30萬輛後,因為MEGA一款車的失利,也對企業的供應鍊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可以這麼了解,傳統車企走過的路、趟過的坑,其實都給了後來者們通往成功的正确指引,隻不過,這條道路之上有很多“關節”是無可避免的。是以,汽車行業到最後拼的是體系力、産業鍊,研、産、供、銷,哪個環節都不能有“短闆”。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很多年前,我在參觀一汽-大衆工廠的時候就聽過一個資料:一汽-大衆對供應商提出“0缺陷”的要求,因為一輛車約有1200個大的外協整件,如果單品的合格率為99.99%,最終整車的合格率會下降到88.69%,這是個不可承受的結果。是以,一汽-大衆對哪怕是0.01%的缺陷,也“锱铢必較”。

有人可能會說,燃油車時代,一汽-大衆無論品質還是銷量,都是“王者”般的存在;但當下是新能源車時代,就連BBA都被稱之為“雜牌車”,一汽-大衆又如何從衆多自主新能源品牌中脫穎而出呢?

在我看來,高品質依然是唯一的制勝法寶。

比如,安全是高品質最重要的一個展現,也是新能源車使用者最大的“痛點”。為此,一汽-大衆ID.系列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通過結構安全、三電安全、智駕安全和環境安全等方面,為使用者建構“備援式安全”。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比如在“三電”方面,消費者最擔心的莫過于碰撞、翻滾等事故會不會起火?為此,一汽-大衆ID.系列對“三電”進行了遠超國标的安全标準測試,包括極限環境測試、436項電芯層級安全測試和充電性能保護測試等。其中企業标準197項,國标僅有18項,遠超國标179項,對于電芯層級的安全測試更是多達436項。

同時,從原子層級的材料創新到電池包設計,從防熱失控到防撞擊,一汽-大衆ID.系列采取了多重三電安全保障,其中包括電芯層級安全、模組層級安全、铠甲式電池殼體等三電安全設計,確定任何時候都不起火。

近日,一汽-大衆為了印證ID.系列的安全性,還對ID.4 CROZZ進行了極限翻滾測試。實驗前,從業人員将這台車的四個車輪全部拆除,讓電池包更為直接地接觸地面。挑戰開始後,車輛從高崖上直接下滑,迎接43%坡度的連續托底,行程共計75米,路上各種碎石,還有巨石沖擊,而後則是5米的高空墜落,落地後則迎來了連續360度翻滾,共計8圈後才停了下來……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就是這樣的“魔鬼式”測試,ID.4 CROZZ不僅沒起火、沒冒煙,而且車門還能正常打開。不少車主在留言區表示:“ID.4 CROZZ都這麼強悍,那我的ID.6 CROZZ肯定也沒問題”、“安全,還得看大衆”等。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坦白說,很多新造車企業在智能網聯方面,确實比大衆等合資企業做得更好。但電動車畢竟也是車,其承載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人安全地從A點送到B點。而且,不僅僅是新車的時候要安全,在你使用5年、8年甚至更久之後,還能保證安全和品質。

5月11日,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試驗中心釋出了新一批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簡稱:C-IASI)測試結果。一汽-大衆ID.7 VIZZION以出色的安全設計,在車内乘員、車外行人及車輛輔助三大安全性測試指數方面獲得最高等級(G)優秀評價,在耐撞與維修經濟性指數方面,也是本次測試中唯一一款獲得(A)良好評價的車型。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這其實并非易事,考驗的正是造車的功底。

作為中國汽車媒體人,這些年來,我非常樂見中國新能源行業蓬勃發展,樂見中國車企的市場佔有率對合資實作反超,更樂見中國汽車能走出國門,實作技術“反向輸出”……我想,這是每一個中國汽車人的驕傲與夢想。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真正發力也就這十年時間,相比大衆、豐田這樣的全球化車企,在很多方面仍處于趕超階段,特别是嚴謹性、安全性和品質等這些需要“慢工出細活”的方面,還有不少有待提升的地方。

千萬不要被一時的市占率沖昏頭腦。

更讓人擔憂的是,目前一些中國車企拿出“殊死一搏”的狀态,一邊堆料、一邊降價,表面看對消費者好,但事實上,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沒有在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那麼虧本的買賣也不長久,哪天支撐不下去宣布倒閉,消費者隻能欲哭無淚。

劣币驅動良币,在一段時間内是不可避免的,是以有人說,當下的市場是——“新勢力拼生死,主流車企比快慢”。

賣車可以用“流量思維”,但造車不行!

但“拼生死”也好,“比快慢”也罷,歸根結底,造車的“初心”不能忘,對于“品質”的堅守不能忘,否則,所有的努力和成就都會變成鏡花水月,最後空歡喜一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