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文春秋】朱輝軍|帝王詩文50講之十七:菩薩皇帝的禍與福

作者:中國文壇
【藝文春秋】朱輝軍|帝王詩文50講之十七:菩薩皇帝的禍與福
【藝文春秋】朱輝軍|帝王詩文50講之十七:菩薩皇帝的禍與福

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朱輝軍|帝王詩文50講之十七:

菩薩皇帝的禍與福

畫完老年梁武帝,我百感交集。但見老蕭衍,脫下龍袍換袈裟,卻毫無解脫之感,倒是一臉愁容。這位被譽為“菩薩皇帝”的老人,是真的失去了對紅塵的眷戀麼?

做了25年皇帝,他已經63歲,卻于527那年跑到同泰寺出家,絕對是前無古人之舉!朝廷炸了鍋,他大概也還是沒放下,于是三天後就回宮了。兩年後他又跑去同泰寺,住了12天。因太子于546年早逝,他心靈受到重創,對佛教也迷信到了癡狂的地步,居然又接連兩次舍身出家。群臣先後捐出三億錢,才好歹把他“哄”回宮中。即使如此,他心思也主要放在佛事上,大修寺廟,鑽研佛經,并帶頭吃齋。于是,原來并不禁食肉葷的佛教徒,從此隻能素食了!

對于有信仰的人,我們懷有敬意;對于其中那些走火入魔的信徒,則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警惕。

那麼,這位“菩薩皇帝”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就從他的詩文裡,去管窺蠡測吧。蕭衍現存詩歌尚有80多首,文學史家按其内容、題材将其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禅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

具有一定價值的是蕭衍的言情詩,主要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拟樂府詩,數量幾乎占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還在駐居襄陽時,他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其許多拟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台》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同大多數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

這些詩作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纏綿,風格绮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一年漏将盡,萬裡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子夜四時歌 冬歌》);“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銅蹄歌》)等。鄭振铎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豔可愛”。

蕭衍的七言詩也值得特别注意。蕭衍有十餘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如《東飛伯勞歌》《河中之水歌》《江南弄》等。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于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此後,宋、齊時鮑照、湯惠林、釋寶月等人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蕭衍,七言詩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曹丕的《燕歌行》雖然是開山之作,但全詩逐句押韻,未免顯得單調,缺乏婉轉詠歎的情趣。蕭衍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後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一詩體寫出了許多風格各異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為成熟。蕭衍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在蕭衍的七言詩中,《東飛伯勞歌》可謂不負盛名:

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顔法豔照裡闾。

南窗北牗挂明光,幄帷绮帳脂粉香。

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顔如玉。

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

此詩描寫一位男子對一位少女的戀慕之情。纏綿悱恻,不事浮飾。首兩句以東來西去的鵙(即伯勞)與燕、隔河相對的牽牛(即黃姑)與織女作比,抒發了彼此常常相見卻不得相親相近的惆怅。然後直接描寫對門居住的女孩的美妙可人:那張笑臉和烏亮的頭發,映亮了整個闾裡。那女兒容光煥發,無論她是站在南窗内還是北牖下,都似在那兒挂了一個明亮的小太陽,連那羅帳和細绫制的繡簾,都溢散着脂粉的芳香。那姑娘年僅十五六歲,窈窕無雙,面如美玉,堪稱絕代佳人。最後由此引出對女孩歸宿的無限興歎。這首詩影響久遠,後來唱和者甚多:上起蕭衍的兒子梁簡文帝蕭綱,下至唐代李峤、張柬之,僅《樂府詩集》就以同名同題收列了十首之多。但論起造詣,卻無後來居上之感,大多不及蕭衍這首深情柔婉又樸實大方。

《河中之水歌》則是另一種風格,以極力鋪叙豪貴之狀的手法,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莫愁美麗率真的形象: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绮,十四采桑南陌頭。

十五嫁于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

頭上金钗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挂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

在中國,莫愁女也是十分著名的女孩,堪與羅敷、花木蘭相媲美。莫愁女在南朝樂府中首度出場,此後便頻繁出現在詩文和民間傳說中,影響極為深廣。但這位“莫愁女”,卻至少有三個版本:一指石城莫愁,石城在今湖北鐘祥,南朝《宋書》對這位莫愁曾有記載。後《舊唐書·音樂志二》叙言:“《莫愁樂》出于《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這位莫愁女可是不得了,傳為戰國末期楚國歌舞家,記錄并傳唱了包括《陽春白雪》《下裡巴人》《陽阿》《薤露》《采薇歌》等在内的古代名曲。楚國當年或許真有此女,但其事迹卻多半系傳說。二是指洛陽盧家婦莫愁,就是蕭衍此詩所寫的女主角。三是金陵莫愁,其實到宋代才有文字記載。但因金陵有莫愁湖,反而更為世人所知。如果追根溯源,還是要數洛陽莫愁比較可信。從文學傳統來看,“洛陽多美女”之說也肇始于南朝梁代,與蕭衍此詩應當有很大關系。

蕭衍此詩共十四句,卻連用十二句來鋪叙莫愁女生活環境的無比優裕,簡直讓人豔羨不已,感歎人生富貴。然而,就在讀者可能産生錯覺誤解之時,詩筆卻突然急轉,以一句“恨不嫁與東家王”來點明題旨。“東家王”,唐上官儀、元稹、李商隐、韓俚等都在其詩文中指實“東家王”為王昌(東平相散騎)。元稹在《筝》中更明确說“莫愁私地愛王昌”。但他們的了解其實有誤,應該是指東鄰王姓的平民,就是東鄰王郎。以蕭衍之尊貴,能有這種感悟,着實難得。全詩文辭富豔,而又含蓄有緻,格調明快,用韻靈活,對偶也還工整,确實是一首佳作。明代著名文藝批評家胡應麟在其《詩薮·内編》中評曰:“寓古調于纖詞,晉後無能及者。” 這個評價當然有點過譽,但後世可與其媲美的,确實不多。

從這些詩作看,蕭衍顯然是一位内心豐富、情感細膩,總體上屬于寬厚仁慈、隐忍大度的人。這就可以了解他後期對佛教的癡迷了。但拿國家的财富去滿足自己的精神信仰,過于驕縱自己的親屬等,就實屬昏聩自大。至于餓死台城,我與曆代看法不同,或許這正是老蕭衍的“涅槃”罷!

對齊梁時期的詩作,後世的評價均不高,大都以為其“嘲風月,弄花草”,“風雲氣少,兒女情多”。齊梁詩人确實缺乏匡世救時的崇高理想,也缺乏嚴肅認真的社會責任心,是以反映社會現實及言志述懷之作便不多見,充斥當時文壇的是大量的山水、詠物甚至豔情之詩。不過,要是公平地說,把“風花雪月”寫好了,也比拙劣的“風雲際會”強許多。

蕭衍的詩歌,從題材、内容、風格諸方面來說,無一例外地展現了齊梁詩歌的特點。但因其真率誠摯,又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是以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還是占據一席之地的。

在蕭衍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業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這段評價是比較恰當的。

【藝文春秋】朱輝軍|帝王詩文50講之十七:菩薩皇帝的禍與福

作家檔案

【藝文春秋】朱輝軍|帝王詩文50講之十七:菩薩皇帝的禍與福

朱輝軍,1961年7月生,湖南籍。共和國第一代文學碩士,資深編審,著名文藝評論家。

2000年2月至2014年2月,先後任中國藝術報社、中國文聯出版社副總編輯。曆任公社經營管理幹事,縣委黨校辦公室負責人,《文藝學習》編輯部副主任,中國文聯研究室期刊處、宣傳處處長。曾兼任《中國文藝家》雜志社社長、總編等。

著有《藝術創造主體論》(1988)等10餘部;發表各類文章逾千篇。獲得各種獎項百餘次。其中《沿着馬列的足迹——文藝的科學闡釋與中國貢獻》(2018、2019)系“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先後在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中國作家世紀論壇主講“馬列文論”;擔任“魯迅文學獎”、“金鷹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等評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