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文春秋】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七:菩萨皇帝的祸与福

作者:中国文坛
【艺文春秋】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七:菩萨皇帝的祸与福
【艺文春秋】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七:菩萨皇帝的祸与福

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七:

菩萨皇帝的祸与福

画完老年梁武帝,我百感交集。但见老萧衍,脱下龙袍换袈裟,却毫无解脱之感,倒是一脸愁容。这位被誉为“菩萨皇帝”的老人,是真的失去了对红尘的眷恋么?

做了25年皇帝,他已经63岁,却于527那年跑到同泰寺出家,绝对是前无古人之举!朝廷炸了锅,他大概也还是没放下,于是三天后就回宫了。两年后他又跑去同泰寺,住了12天。因太子于546年早逝,他心灵受到重创,对佛教也迷信到了痴狂的地步,居然又接连两次舍身出家。群臣先后捐出三亿钱,才好歹把他“哄”回宫中。即使如此,他心思也主要放在佛事上,大修寺庙,钻研佛经,并带头吃斋。于是,原来并不禁食肉葷的佛教徒,从此只能素食了!

对于有信仰的人,我们怀有敬意;对于其中那些走火入魔的信徒,则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警惕。

那么,这位“菩萨皇帝”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就从他的诗文里,去管窥蠡测吧。萧衍现存诗歌尚有80多首,文学史家按其内容、题材将其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

具有一定价值的是萧衍的言情诗,主要集中在新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还在驻居襄阳时,他就非常喜好当地的民歌,其许多拟乐府诗,如《芳树》、《有所思》、《临高台》等,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的。即使在称帝以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仍然不减当年。同大多数乐府民歌一样,萧衍的乐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

这些诗作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如“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驱乃无依。”(《子夜四时歌 冬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襄阳蹋铜蹄歌》)等。郑振铎认为,“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

萧衍的七言诗也值得特别注意。萧衍有十余首乐府诗是用七言歌行的体裁写的,如《东飞伯劳歌》《河中之水歌》《江南弄》等。七言体诗歌的创作始于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此后,宋、齐时鲍照、汤惠林、释宝月等人也间有此类作品问世,但影响不大。到了萧衍,七言诗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丕的《燕歌行》虽然是开山之作,但全诗逐句押韵,未免显得单调,缺乏婉转咏叹的情趣。萧衍的七言体诗平、仄韵互换,抑扬起伏,颇具独创性。其后,仿效者四起,其子萧纲(梁简文帝)、萧绎(梁元帝),大臣沈约、吴均等,都有七言诗的创作。到陈朝时,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美,韵律也更加和谐多姿。后来,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诗体写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诗篇,七言体诗更为成熟。萧衍等人的开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在萧衍的七言诗中,《东飞伯劳歌》可谓不负盛名: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

南窗北牗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此诗描写一位男子对一位少女的恋慕之情。缠绵悱恻,不事浮饰。首两句以东来西去的鵙(即伯劳)与燕、隔河相对的牵牛(即黄姑)与织女作比,抒发了彼此常常相见却不得相亲相近的惆怅。然后直接描写对门居住的女孩的美妙可人:那张笑脸和乌亮的头发,映亮了整个闾里。那女儿容光焕发,无论她是站在南窗内还是北牖下,都似在那儿挂了一个明亮的小太阳,连那罗帐和细绫制的绣帘,都溢散着脂粉的芳香。那姑娘年仅十五六岁,窈窕无双,面如美玉,堪称绝代佳人。最后由此引出对女孩归宿的无限兴叹。这首诗影响久远,后来唱和者甚多:上起萧衍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下至唐代李峤、张柬之,仅《乐府诗集》就以同名同题收列了十首之多。但论起造诣,却无后来居上之感,大多不及萧衍这首深情柔婉又朴实大方。

《河中之水歌》则是另一种风格,以极力铺叙豪贵之状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莫愁美丽率真的形象: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在中国,莫愁女也是十分著名的女孩,堪与罗敷、花木兰相媲美。莫愁女在南朝乐府中首度出场,此后便频繁出现在诗文和民间传说中,影响极为深广。但这位“莫愁女”,却至少有三个版本:一指石城莫愁,石城在今湖北钟祥,南朝《宋书》对这位莫愁曾有记载。后《旧唐书·音乐志二》叙言:“《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这位莫愁女可是不得了,传为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记录并传唱了包括《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等在内的古代名曲。楚国当年或许真有此女,但其事迹却多半系传说。二是指洛阳卢家妇莫愁,就是萧衍此诗所写的女主角。三是金陵莫愁,其实到宋代才有文字记载。但因金陵有莫愁湖,反而更为世人所知。如果追根溯源,还是要数洛阳莫愁比较可信。从文学传统来看,“洛阳多美女”之说也肇始于南朝梁代,与萧衍此诗应当有很大关系。

萧衍此诗共十四句,却连用十二句来铺叙莫愁女生活环境的无比优裕,简直让人艳羡不已,感叹人生富贵。然而,就在读者可能产生错觉误解之时,诗笔却突然急转,以一句“恨不嫁与东家王”来点明题旨。“东家王”,唐上官仪、元稹、李商隐、韩俚等都在其诗文中指实“东家王”为王昌(东平相散骑)。元稹在《筝》中更明确说“莫愁私地爱王昌”。但他们的理解其实有误,应该是指东邻王姓的平民,就是东邻王郎。以萧衍之尊贵,能有这种感悟,着实难得。全诗文辞富艳,而又含蓄有致,格调明快,用韵灵活,对偶也还工整,确实是一首佳作。明代著名文艺批评家胡应麟在其《诗薮·内编》中评曰:“寓古调于纤词,晋后无能及者。” 这个评价当然有点过誉,但后世可与其媲美的,确实不多。

从这些诗作看,萧衍显然是一位内心丰富、情感细腻,总体上属于宽厚仁慈、隐忍大度的人。这就可以理解他后期对佛教的痴迷了。但拿国家的财富去满足自己的精神信仰,过于骄纵自己的亲属等,就实属昏聩自大。至于饿死台城,我与历代看法不同,或许这正是老萧衍的“涅槃”罢!

对齐梁时期的诗作,后世的评价均不高,大都以为其“嘲风月,弄花草”,“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齐梁诗人确实缺乏匡世救时的崇高理想,也缺乏严肃认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反映社会现实及言志述怀之作便不多见,充斥当时文坛的是大量的山水、咏物甚至艳情之诗。不过,要是公平地说,把“风花雪月”写好了,也比拙劣的“风云际会”强许多。

萧衍的诗歌,从题材、内容、风格诸方面来说,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齐梁诗歌的特点。但因其真率诚挚,又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因此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还是占据一席之地的。

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段评价是比较恰当的。

【艺文春秋】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七:菩萨皇帝的祸与福

作家档案

【艺文春秋】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七:菩萨皇帝的祸与福

朱辉军,1961年7月生,湖南籍。共和国第一代文学硕士,资深编审,著名文艺评论家。

2000年2月至2014年2月,先后任中国艺术报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历任公社经营管理干事,县委党校办公室负责人,《文艺学习》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文联研究室期刊处、宣传处处长。曾兼任《中国文艺家》杂志社社长、总编等。

著有《艺术创造主体论》(1988)等10余部;发表各类文章逾千篇。获得各种奖项百余次。其中《沿着马列的足迹——文艺的科学阐释与中国贡献》(2018、2019)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先后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主讲“马列文论”;担任“鲁迅文学奖”、“金鹰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评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