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名家解读】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五:风尚推手竟陵王

作者:中国文坛
【名家解读】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五:风尚推手竟陵王

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五:

风尚推手竟陵王

风云际会、因缘聚合,常常会造就一个时代的特殊风尚。

魏晋南北朝这个动荡的时代,文艺方面也风起云涌。继“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之后,“竟陵八友”又独树一帜,开创了新一代文风。其主要推手,就是齐高帝萧道成之孙、竟陵王萧子良。

这位才活了34岁的王爷(460—494),其人生可谓跌宕。他在齐高帝时任丹阳太守,齐武帝时封为竟陵王,官拜司徒。因信奉佛教,故他为政期间,比较体恤百姓疾苦。每逢有荒灾,便上奏朝廷,请求开仓放粮,宽减赋税,深得老百姓爱戴。本来他淡泊名利,却因声望日盛,又有雄心勃勃的王融(王导六世孙、竟陵八友之一)鼓捣,差点被扶上了皇位。若不是负责皇宫警卫的萧衍临阵倒戈,萧子良就是南齐第三位皇帝。结果与皇位失之交臂,于是忧惧而终。

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萧子良有过三大贡献:

一是组建了重要的文学社团。萧子良在建康鸡笼山开西邸,纳贤士,招揽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其中八位系才冠当世、领袖群伦的著名才子:文坛大佬沈约,山水诗开创者谢眺,著名文学家范云、王融、任昉、萧琛、陆倕,以及大名鼎鼎的萧衍,史称“竟陵八友”。其实“竟陵八友”只是核心人物,此外还吸引、凝聚了许多文人雅士,据史料记载,最多时达74人。他们聚集在竟陵王的旗帜下,各显才情,彼此唱和,短时间内形成了席卷南方的文学潮流。萧子良为人豁达,平易近人,营造出博大包容的文化氛围。各种思想在西邸交流、碰撞,推动着文化的良性发展,促进了南朝文学的彬彬之盛。

二是自觉推行“永明体”,对律诗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齐梁时期,“属文好为新变”成为一种突出的风气,不少诗人把诗歌“追求新变”当作自己刻意追求的目标,由此带来了当时诗坛日新月异的变化。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曾说:“习玩为理,习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道出了他们的心迹。

在这场诗坛追新逐变的过程中,萧子良的密友沈约和谢眺,发挥了重要作用。沈约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到梁武帝时官至宰相、太子少傅;同时也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诗律学家。他与谢眺共创了“永明体”,并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所谓“四声”,就是“平、上、去、入”;所谓“八病”就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扭、正扭。“四声八病”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诗坛“新变”,为后来唐代近体诗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三是推动了佛学的本土化,并与儒道结合。萧子良笃信佛教,在萧衍之前就到处修建寺庙。但他并不偏废儒、道,而是兼收并蓄。当萧子良信佛崇佛极盛之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却出面与之辩论,一时“朝野哗然”,萧子良与范缜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在与范缜的论辩中,萧子良总是以“战败”而告终,但他并不以宰相之势压人,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与范缜展开讨论;对不同的思想,他所采取的态度不是扼杀,而是辩论,使得南齐时期各种学术思想能够互相交流。萧子良为宣传佛教,还广注经论,著有《净住子净行法门》、《维摩义略》等数百卷佛教著作。

这期间问世的《出三藏记集》、《弘明集》,是现存最早的佛藏编目和佛教论集;《高僧传》是现存最早的佛徒传记;而《三洞经书目录》则是现存最早的道藏编目。

在南朝以前,古代中国的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北方文化系统;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南方文化系统。两大文化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较量,在战国后时期逐渐从对立走向交融,最终孕育了秦汉时期的统一文化。到了东汉末年,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文化又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三国归晋”后,特别是东晋之后,战乱纷飞,整个中国四分五裂,相继出现十六国,后又逐渐形成了南北朝,南北士族处于对立状态。萧子良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这时挺身而出开设西邸,以博大的胸怀,广泛网罗南北士族人才。这些南北文人学士聚集在一起,通过长时间的磨合,逐渐成为挚友,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士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融。

此外,萧子良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了第一个慈善机构——“六疾馆”,广行善事,救困扶危,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笃好文学和佛学的竟陵王,在当时士族文人中有很高的声誉。那么,他自己的创作如何呢?史载他著作颇丰,但已大多散失,今仅存《梧桐赋》等二十余篇,明人辑有《南齐竟陵王集》存世。

诗作方面也有数篇行世。其《行宅》曰:

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

幼赏悦禽鱼,早性羡蓬艾。

又有《游后园》写道:

托性本禽鱼,栖情闲物外。

萝径转连绵,松轩方杳蔼。

丘壑每淹留,风云多赏会。

有点陶渊明的感觉,但都比较浮浅,而且视野也狭隘多了。这不禁令人起疑:萧子良怎么当得起文坛的领袖?大概是地位与人品使然吧。

《登山望雷居士精舍同沈右卫过刘先生墓下作》稍微深沉一些:

汉陵淹馆芜,晋殄洙风缺。

五都声论空,三河文久绝。

兴礼迈前英,谈玄逾往哲。

明情日夜深,徽音岁明灭。

垣井总已平,烟云从容裔。

尔欢牛山悲,我悼惊川逝。

其弟随王萧子隆(474—494),也有一定文采。他的《经刘瓛墓下诗》与这首诗有一定关联:

升堂子不谬,问道余未穷。

如何辞白日,千载隔音通。

山门一已绝,长夜缅难终。

初松切暮鸟,新杨催晓风。

榛关向芜密,泉途转销空。

此诗所说的刘瓛(434—489),应该就是萧子良写的“刘先生”,是一代大儒。萧子良主要述说刘瓛的成就,而萧子隆却真真切切地诉说着失去先哲的痛楚。两相比较,我觉得萧子隆的诗作更佳。

萧子隆还有《山居序》,曾受到郦道元的高度推崇。只可惜年仅20岁,就遭野心勃勃的堂叔萧鸾(后为齐明帝)嫉恨而为其所害,要不然,他的成就应该更大些。

作家档案

【名家解读】朱辉军|帝王诗文50讲之十五:风尚推手竟陵王

朱辉军,1961年7月生,湖南籍。共和国第一代文学硕士,资深编审,著名文艺评论家。

2000年2月至2014年2月,先后任中国艺术报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历任公社经营管理干事,县委党校办公室负责人,《文艺学习》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文联研究室期刊处、宣传处处长。曾兼任《中国文艺家》杂志社社长、总编等。

著有《艺术创造主体论》(1988)等10余部;发表各类文章逾千篇。获得各种奖项百余次。其中《沿着马列的足迹——文艺的科学阐释与中国贡献》(2018、2019)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先后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主讲“马列文论”;担任“鲁迅文学奖”、“金鹰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评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