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創編、去展演,松江這所學校的師生通過舞台诠釋對文化融合的了解

作者:上海松江
去創編、去展演,松江這所學校的師生通過舞台诠釋對文化融合的了解

5月11日下午,上外雲間中學、上外雲間國小以及部分上外雲間國小東校的學生登上上外雲間第三屆國際文化節閉幕式展演舞台,用精彩的表演诠釋了在新時代下,對文化融合的了解。

去創編、去展演,松江這所學校的師生通過舞台诠釋對文化融合的了解

一部《中華文明國際形象網宣片》外語配音秀拉開了展演的序幕。舞台上,多語種溝通展現出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也折射出學生立足中國、認識世界的學習熱情。由上外雲間中學國中部師生創編的英語劇《邊境之橋》,以位于現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座伊朗小鎮為背景,講述了中國橋梁工程師及其團隊為伊朗人民修複老橋的故事。“故事中5個主角分别來自5個不同國家,因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在橋梁修複工程的推進過程中發生了不少沖突,但最終達成一緻意見,并完成了橋梁修複。這就說明沖突并不可怕,是增進了解、走向共生融合的契機。”七(5)班學生張媛溪雖然隻在劇中飾演了一個配角,但她對劇情的整體情況和主題思想認識深刻。

去創編、去展演,松江這所學校的師生通過舞台诠釋對文化融合的了解

與《邊境之橋》的熱鬧不同,默劇《小偷在哪兒》憑借誇張、豐富的肢體語言将情感傳遞得恰到好處。“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劇中卓别林的扮演者,高一(5)班學生楊何鴻引用泰戈爾的詩句來表達他對《小偷在哪兒》的了解。上外雲間戲劇社總輔導員周海龍介紹,戲劇社以藝術“戲劇一條龍”為依托,以當下社會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創編劇本,大膽挑戰不同戲劇表現形式,《小偷在哪兒》是學生首次挑戰以默劇形式表現社會人文關懷。

去創編、去展演,松江這所學校的師生通過舞台诠釋對文化融合的了解

長達2個多小時的精彩表演中,除了有多語種多曲目聯唱、青春活力迸發的舞蹈、沖突與融合碰撞的原創舞台劇外,還有被同學們搬上了舞台的《孔子周遊列國》《何為智者》《何為孝》等學校原創“英語講論語系列”的階段性成果。學生家長劉媛媛評價:“這場活動通過堅守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的連結,引導孩子了解融合,幫助孩子在了解世界的同時明确自身責任,進而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特别好!”

去創編、去展演,松江這所學校的師生通過舞台诠釋對文化融合的了解
去創編、去展演,松江這所學校的師生通過舞台诠釋對文化融合的了解

上外雲間中學副校長金曉燕介紹,作為上海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項目校,學校自2023年起,便确定了以《基于課程統整的<論語> 校本特色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作為重點研究學科、跨學段角度課題之一,并依托課題探索校本特色課程實施路徑。一年多來,學校從跨學科、跨學段角度入手,借助上海外國語大學豐富的教育資源,采取意蘊融合的主題式項目化學習方式,開展“英語講論語”課程,推進學生學習品質提高和高階思維培養。

文字、圖檔:王梅

編輯:張小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