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季度虧損,資生堂觸底複蘇還要多久?

作者:快消八談

增收不增利,資生堂2024年一季度依然沒能改變業績頹勢。根據資生堂釋出的2024年一季度财報,銷售額實作3.9%的增長,但淨虧損達32.9億日元(約合人民币1.5億元)。“裁員戰略下結構性調整支出”是資生堂方面給出的虧損原因,但在業界看來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核污水影響還在繼續,市場競争力出現乏力,資生堂所認為的“在中國市場看到觸底複蘇希望”什麼時候成為現實需要畫一個問号。

一季度虧損,資生堂觸底複蘇還要多久?

根據财報資訊,2024年一季度,資生堂銷售額為2494.5億日元(約合人民币115.8億元),同比增長3.9%;營業利潤虧損87億日元(約合人民币4億元),同比大跌193%;淨虧損32.9億日元(約合人民币1.5億元)。

資生堂在财報中表示,一季度出現虧損主要是集團仍處于結構調整期,期間産生的結構性調整支出影響了利潤。為實作降本增效,2024年初資生堂公布日本1500名員工“提前退休”方案,而這一方案導緻一季度有近200億日元結構性調整支出。

近兩年,資生堂業績一直不太理想。根據往年财報資料,2023年資生堂淨銷售額為9730億日元,同比下降8.8%;營業利潤為281億日元,同比下降39.6%;歸母淨利潤為217億日元,同比下降36.4%。2019—2022年,資生堂集團淨銷售額同比增幅分别為3.4%、-18.6%、12.4%、5.7%。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核污水事件對包括資生堂在内的日妝品牌影響較大,護膚品可替代性較高,一旦消費者對于産品生産地或者原料有顧慮,很容易尋求國貨品牌或者歐美系品牌進行平替。此外,美妝市場競争環境正在發生改變,尤其在中國市場,随着國貨品牌快速發展,過去受消費者青睐的日妝品牌競争力逐漸下降,而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品牌業績。

就業績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對資生堂進行采訪,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複。

值得注意的是,資生堂在财報中表示:“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看到了觸底複蘇的希望。”根據資生堂在财報中披露的資料,一季度資生堂中國市場銷售額為555億日元(約合人民币26億元),同比增長4.2%。對比以往多個季度,實作了正增長。2023年一季度,資生堂中國市場銷售額同比下降3%。2023年,資生堂中國地區銷售額下滑4%。

面對業績的不理想,資生堂一直都在不斷進行戰略調整。在2023初,資生堂釋出了全新的三年中期戰略“SHIFT 2025 and Beyond”,計劃通過加大對品牌、創新和人才等重點領域的投資以及成本結構轉型,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随着戰略的調整,資生堂從“防禦”轉向“進攻”,戰略布局變得更加主動。

作為除日本市場外的第一大海外市場,中國市場被資生堂看作是其增長戰略中重要的一環,近一年來,資生堂在中國市場動作頻頻。2024年初,資生堂旗下“貴婦”護膚品牌禦銀座The Ginza天貓旗艦店開業,進入中國市場;4月底,資生堂推動旗下醉象品牌進駐中國内地市場,入駐250家絲芙蘭内地門店,包括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城市。

按照醉象的規劃,将跟随首發戰略管道絲芙蘭下沉至更多三四線城市,預計2024年底覆寫300家門店。這樣大力布局背後是醉象一季度以30%的高增長成為資生堂表現最亮眼的品牌。

拓展新品牌的同時,資生堂不斷關閉旗下品牌低效門店進行降本增效。2024年以來,IPSA品牌頻繁撤櫃,其中包括2023年12月末才開業位于上海陸家嘴中心的中國首家定制概念店。根據資生堂披露的資料,今年一季度已完成年度計劃進展的15%,預計還會有更多門店關閉。

此外,2024年以來,資生堂設立價值創造戰略總部、公司治理部,成立全球品牌價值發展中心、全球産品價值發展中心。同時,原“D&I戰略推進部”更名為“DE&I戰略推進部”。2023年12月,資生堂宣布成立資生堂未來長期投資(LIFT)風險基金,重點投資美容健康領域的創新型早期公司。2023年底,資生堂以4.5億美元(約合人民币32億元)價格收購以皮膚科學為基礎的護膚品牌Dr.Dennis Gross Skincare。

資生堂戰略調整背後,或許是意識到中國美妝市場已經發生改變,随着國貨品牌的快速發展,日妝品牌的競争力正在逐漸下降。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天貓“雙11”預售GMV前十日系美妝品牌中有8個較去年同比下滑超50%。其中,資生堂預售首日GMV為12.97億元,同比下滑74.1%。SK-II、肌膚之鑰(CPB)GMV跌幅分别為85.8%、76.8%。在天貓公布的2023年美妝行業“雙11”全周期品牌TOP20成績單中,排名前十的品牌依次是珀萊雅、歐萊雅、蘭蔻、雅詩蘭黛、薇諾娜、海藍之謎、OLAY、修麗可、赫蓮娜和嬌蘭,SK-II、肌膚之鑰(CPB)分别跌落到第11、第13,資生堂更是從2020年的第5名下滑至第14名。

“随着國産品牌的崛起以及其他品牌競争布局,日妝品牌受歡迎程度大不如前,甚至不隻是日妝,其他外資品牌也多少面臨着這些問題。”盤古智庫研究院進階研究員江瀚說道。

在伍岱麒看來,除核污水事件帶來的影響,品牌老化、受到中國本土品牌沖擊是資生堂業績不佳的另一原因。“作為老品牌,資生堂雖有研發技術和品牌力方面的優勢,但由于其在中國市場時間已經較為久遠,在中國‘90後’‘00後’等新消費者成為護膚品的重要消費群體後,不可避免地面臨着品牌老化等發展瓶頸。”

2018年“成分黨”崛起,雅詩蘭黛、歐萊雅等護膚大牌順應趨勢,開始卷“成分”和“配方”,海藍之謎的“海藻活性精萃”、雅詩蘭黛的“二裂酵母”、歐萊雅的“玻色因”等一度撐起了這些品牌在中國美妝市場的競争力,資生堂直到2021年才推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核心專利成分4MSK(甲氧基水楊酸鉀)、獨家研發的ULTIMUNE肌因賦活成分等。而此時,珀萊雅已憑借着“早c晚a”概念在抗衰領域大火,丸美股份也憑借着在膠原蛋白領域的布局收割市場,這一時期的中國美妝市場,沒有留給資生堂多少發展時間,也正是在2021年前後,資生堂業績開始下滑。

在研發方面,資生堂也在不斷改變。資生堂在此前釋出中長期戰略之際稱,集團将利用全球化組織結構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各地區研究中心間的合作;将優化研發過程,如擴大研究領域和拓展消費者利益。為進一步加快創新,集團将把3%的銷售額投資于研發。

北京商報記者|郭秀娟 張君花

編輯|白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