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維佳教授:耳腦同治新未來丨中國醫促會眩暈醫學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第五屆華夏眩暈醫學論壇

作者:CPAC正在移動中
孔維佳教授:耳腦同治新未來丨中國醫促會眩暈醫學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第五屆華夏眩暈醫學論壇

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眩暈醫學分會主辦,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承辦的“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眩暈醫學分會2024學術年會暨第五屆華夏眩暈醫學論壇”,于5月10日-12日在廣東珠海市召開。本屆大會邀請全國多位專家圍繞眩暈醫學相關領域的新理念、新技術、新産品進行深入探讨,帶來了一場形式多樣、内容豐富的學術饕餮盛宴。在本次大會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孔維佳教授以“耳腦共病研究現狀與多學科診療趨勢”為主題進行了精彩分享。

孔維佳教授:耳腦同治新未來丨中國醫促會眩暈醫學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第五屆華夏眩暈醫學論壇

本文作者:醫脈通眩暈會議報道小組

醫脈通整理報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孔維佳教授:耳腦同治新未來丨中國醫促會眩暈醫學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第五屆華夏眩暈醫學論壇

頭暈病史問診及分層問診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老齡化的定義和分級,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7%為輕度老齡化,>14%為中度老齡化,>21%為重度老齡化。當今,全球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而中國是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據2022年統計報告,中國≥65歲人口占比達14.9%,已進入中度老齡化,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将加速老齡化進展。

老年人通常患有很多老年性疾病,其中認知障礙(MCI)患病群體龐大,一項全國橫斷面研究顯示,大陸60歲以上老年人群中,MCI患病率15.5%(約3877萬例)。認知障礙是引起老年人預後不良的重要因素,一項加拿大5年随訪研究顯示,認知障礙但無癡呆患者較無認知障礙患者更可能出現不良預後,包括更高的住院率、癡呆診斷率和死亡率。

與認知障礙息息相關的一個問題是聽力損失。據2021年WHO統計,全球有超15億人罹患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超58%中度及以上聽力損失發生在60歲及以上老年人。國内第二次全國殘障人士抽樣調查資料分析顯示,根據調查資料推算的全國聽力殘障人士總數達2004萬,占殘障人士總人數的24.61%;單純聽力殘障人士群主要緻殘原因是老年性聾,病因構成比占51.61%。

認知障礙患者可常伴聽力損失、前庭功能障礙。研究顯示,MCI或癡呆老年患者中(53-96歲)聽力損失患病率達60%。另有研究顯示,阿爾茨海默病(AD)、MCI患者較認知正常者更易存在前庭功能低下。相關性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認知障礙及癡呆風險增加相關;眩暈等前庭功能障礙可能影響患者認知障礙,

關于聽力損失與認知障礙的關聯機制,目前單一機制無法獨立解釋,多種機制假說可能同時存在并互相作用。

孔維佳教授:耳腦同治新未來丨中國醫促會眩暈醫學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第五屆華夏眩暈醫學論壇

圖 多種假說整體可分為因果假說和共同病因假說兩類

認知障礙診療現狀

WHO 2019年釋出的《降低認知衰退和癡呆風險指南》中提出,聽力損失管理是降低癡呆風險的措施之一。“健康中國2030”也提出認知及老年腦健康行動名額,如65歲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應增速下降等。此外,國内很多學會陸續釋出了多項老年腦部共病相關共識,行業内專家也在不斷推進“華佗工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盡管如此,認知障礙診療現狀仍存在診斷評估不足,癡呆早期防控面臨挑戰。例如國内“記憶門診”仍存在“普及率低、知曉率低、就診率和檢出率低”的瓶頸問題。這導緻認知障礙漏檢率低、錯過最佳幹預期。其次,目前檢測老齡人口認知障礙和聽力損失的臨床評估工具,如MMSE、MoCA等仍然存在局限性。聽力損失等感覺缺陷可能對認知測評表現産生不利影響,導緻随後對認知衰退的高估,有研究表明,MMSE癡呆誤診了率可能随聽力下降而增加。是以,有必要探索排除聽力對認知評估幹擾造成的過度診斷。

耳腦同治全程管理

➤ 聽力幹預對患者的認知功能具有積極影響

Meta分析顯示,聽力損失參與者使用聽力恢複裝置(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對患者認知功能有益。與未矯正聽力損失受試者相比,助聽器使用與長期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19%相關;

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使用後,與短期評估一般認知的認知測試分數提高3%顯著相關。Meta亞組分析顯示,助聽器使用在以下三個亞組中均與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顯著相關,包括認知障礙風險降低(HR=0.79),從MCI進展為癡呆的風險降低(HR=0.73),癡呆風險降低(HR=0.83)。

➤ 助聽器使用可減少聽配能和促進皮層重組恢複,提高認知表現

一項研究顯示,使用助聽器可減少患者長時間語音處理過程中的聽配能和精神疲勞,提高認知表現。對ARHL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助聽器幹預研究顯示,助聽器幹預後,ARHL聽覺皮層的跨模态重組發生逆轉,與認知表現的改善一緻;助聽器可促進大腦皮層組織和功能恢複進而改善認知功能。

➤ 人工耳蝸植入顯著改善重度ARHL患者生活品質和認知功能

一項法國研究顯示,人工耳蝸植入12個月後,81%植入前認知評分最差的患者表現出整體認知功能改善;植入6個月後即觀察到患者生活品質評估量表得分改善。

➤ 人工耳蝸植入可能延緩ARHL患者從MCI到AD的發展程序

Gauthier報道,5年内超過50%的MCI患者進展為癡呆。Mosnier報道,人工耳蝸植入對認知功能的長期療效研究中長達7年随訪結果顯示,植入前31例(45%)MCI患者中僅2例(6%)進展為癡呆。

➤ 目前可行的共同幹預措施

孔維佳教授:耳腦同治新未來丨中國醫促會眩暈醫學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第五屆華夏眩暈醫學論壇

➤ 強化早期發現,促進基層篩查開展

老年聽力損失早期發現極為重要,60歲以上老年人群應進行聽力篩查,并且鼓勵社群老年居民每年參與一次認知篩查。

➤ 豐富MDT團隊,完善“前哨”多學科認知障礙診療

高效協同的MDT團隊對認知障礙早期識别意義重大,應由相關科室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援,提高對認知障礙的專病化診治水準,建立以診前自助初篩、診間專病評估、診後千預随訪于一體的針對認知障礙高風險人群的專業診療體系。

最後,展望未來,希望通過學科建設、完善人才團隊、規範臨床路徑,以及提供和利用有效的平台工具實作耳腦同治,前移綜合防控戰線,共繪早期同防同治新未來。

醫脈通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眩暈醫學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第五屆華夏眩暈醫學論壇專題報道

孔維佳教授:耳腦同治新未來丨中國醫促會眩暈醫學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第五屆華夏眩暈醫學論壇

聲明:本平台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資訊。本平台釋出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資訊被用于了解醫學資訊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台對釋出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将盡快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