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中的理論創新

作者:文彙

堅持理論創新,是一百多年來我們黨上司人民進行偉大奮鬥所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黨和人民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我們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如何科學把握并堅持理論創新?這顯然需要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指導,因為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内,我們能夠深刻把握理論及其創新活動生成的内在根據和機制,這對于增強理論創新的自覺性、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理論的生成機制

由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而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差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看來,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當然,人們對世界的改造,并非一種具有自發性、盲目性的純物質性活動,而是在一定的理論觀念指導下所進行的自覺自主的社會性活動。人與世界的關系是通過實踐及其在實踐基礎上生成的認識活動而建構的,實踐活動導緻了現實世界合目的性的變化,但僅僅合目的性還不能順利達到目的,還必須合規律性,而要掌握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就離不開人的認識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對規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正是通過人的認識活動生成了一定的理論觀念,并由此産生了實踐和理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科學回答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問題,揭示了理論觀念的實踐發生機制。

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看來,一切理論觀念或理論認識都來源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也就是說,在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中,實踐具有第一性,理論具有第二性,實踐是理論的來源和動力,是檢驗理論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客觀标準和最終目的。同時,在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既看到了實踐對于理論的決定性作用,又看到了理論對于實踐的反作用,因而具有科學的辯證性。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内,理論并非消極被動的,它為人的實踐活動提供着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等指導作用。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就容易陷入自發性、盲目性、高代價性的境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一旦脫離了實踐,就會成為僵化的教條,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實踐如果沒有正确理論的指導,也容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可見,科學的理論觀念對于高品質的實踐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觀照指導意義。

實踐是理論的源泉和動力,這其實揭示了理論的生成機制在根本上就是一種實踐機制,而理論形成的實踐機制同時也反映了理論和實踐之間所具有的内在統一性,即彼此間的不可分性。當然,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并非隻是一般化地指出了實踐對于理論的支配性作用,而是基于實踐主體的角度進一步闡明了人民群衆在實踐活動及在理論生成中的地位與作用。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實踐的主體是人,尤其是廣大的人民群衆,人民群衆是發起和推動實踐的骨幹力量或主力軍。是以,當我們說理論來源于實踐的時候,實際上恰恰表達了理論來源于人民的真谛,所謂來源于實踐,其實質就是指來源于人民群衆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善于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從人民群衆實踐中吸取營養,不斷豐富和發展理論”。黨的二十大報告闡釋了“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二十大報告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在理論的生成機制中,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既看到了實踐,更看到了實踐背後人民群衆的力量,從“物”升華到了人,這就深化了我們黨關于理論生成問題的認識。

理論的創新發展機制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不僅一般性地揭示了理論的生成機制,而且進一步揭示了理論的創新發展機制。理論何以要創新?因為在理論和實踐之間不僅具有統一性,而且具有對立性或差異性。正是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所存在的對立性或差異性基礎上,形成了推進理論創新發展的沖突機制,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沖突是推進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

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沖突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理論的錯謬性,即理論本身沒有如實反映和揭示人們的實踐和客觀現實,使得理論和實踐在本質上出現了對立性。其二,理論的滞後性,即實踐發展了,而理論本身或理論中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還保持着原來的樣子,并未随着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其三,理論的超前性,即理論超前于當下的實踐,出現了空想甚至幻想的成分。盡管理論中有關于未來實踐的宏偉藍圖和憧憬,但這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在實踐中能逐漸實作的成分,本身就屬于理論的一部分。此處所謂的理論“超前性”是隻合目的性而不合規律性的内容,甚至就其所合的“目的”而言都是脫離實際的“一廂情願”。無論是理論滞後于實踐,還是“超前”于實踐,都是形式上出現了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或出現了偏差。這種相對于實踐而言的理論本身的錯謬性和偏差性,就導緻了促進理論創新的沖突機制的形成。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就論述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沖突性問題。《實踐論》要求“思想、理論、計劃、方案有錯誤時須得善于改正”,還指明了“思想落後于實際的事是常有的”現象,同時要求“反對‘左’翼空談主義”,即“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将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目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目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毛澤東關于理論和實踐之間沖突關系的論述,為我們深刻把握理論的創新機制提供了重要指導。

由于實踐是理論的來源、動力和歸宿,并且造成理論和實踐之間發生沖突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論方面而非實踐方面,因而要解決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沖突,關鍵要從理論入手,即要做到理論創新,這正是我們提出并開展理論創新的根本的客觀依據。理論之“創新”具有豐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功能。理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解決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問題,即要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的曆史的、辯證的統一,實作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這樣,就理論創新的功能來看,其一,理論創新要解決理論之錯謬性問題,因為理論創新本身具有糾錯功能;其二,理論創新要解決理論落後于或超前于實踐的問題,因為理論創新具有糾偏功能。無論是糾錯還是糾偏,目的是讓理論如實地反應實踐、有效地指導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論創新隻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裡所說的“問題”實際上是指理論和實踐之間沖突的外化表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要求,這實際上指明了進行理論創新的根本任務。理論正是在對問題的關注與解答中創新自己的,并通過對問題的積極應對以指導實踐的發展。

理論創新的方法論

在方法論上,解決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沖突,存在着兩種态度:一是堅持理論第一的态度——這是一種教條主義或本本主義的思維路線,即從原有的理論出發,削足适履,以理論剪裁實踐,使實踐适應理論。這樣一種僵化教條的做法,顯然會阻礙實踐的進步、窒息理論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采取教條主義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實用主義的态度。二是堅持實踐第一的态度——這是一種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的思維路線,即要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我們認識真理、進行理論創新就永無止境。”

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看來,理論創新遵循的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邏輯理路。從實踐到理論,表達的是在實踐基礎上包括在實踐問題的壓迫下,通過調查研究以及總結概括,以形成新的理論認知,達到對客觀存在的如實反映。所謂從理論到實踐,是指将形成的新的理論用來指導别的或下一步的工作實踐,這種指導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通過指導使實踐獲得健康順利發展,并穩步達到人們所設定的實踐目标;二是在對實踐的指導中,進一步檢驗修正和豐富完善理論,使理論獲得新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中的理論創新

文:邱耕田(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編輯:于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