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多元市場化機制推進綠色轉型

作者:文彙

産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需要,而且是一次世界範圍内産業更新的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更新、形成綠色低碳産業競争優勢,既是破解資源環境生态制約的治本之策,又是培育壯大新動能、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2024年1月1日,《上海市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條例》實施,該立法屬國内首創,将協同推進本市能源結構優化、産業結構更新、生活方式轉型等工作,形成資源能源高效率利用、生态環境高水準保護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互相促進的法治保障體系。此前,2022年實施《上海市瞄準新賽道促進“綠色低碳”産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2023年頒發《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對上海發展綠色低碳産業作出明确規劃。

以多元市場化機制推進綠色轉型

兩個迫切任務

上海産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切入口在哪裡?主要抓手是什麼?

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指出,要健全支援綠色低碳轉型的财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為綠色轉型提供政策支援和制度保障。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确,要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财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産業發展,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鍊。可見,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完善排污權、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綠證和CCER等減污降碳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化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将是未來雙碳目标下産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工作重點。

以多元市場化機制推動産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面臨兩個迫切任務。

其一,利用市場化機制引導各種生産要素向綠色低碳和高新技術産業集聚。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技術是根本的落腳點。大陸光伏、水電、煤化工等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低碳科技創新研究方面投入較少,颠覆性關鍵技術的前瞻性系統性布局不夠,可控核聚變、新型氫能、先進儲能技術、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等的研發和産業化進展緩慢。同時,碳密集型産業低碳轉型和零碳替代也面臨技術儲備不足的問題。2023年7月,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強調,要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其二,利用市場化機制應對國際碳關稅和資訊披露新規則的不利影響。國際競争規則正在發生重大轉變,歐美國家不斷利用産業、貿易、技術等手段,阻礙大陸産業鍊向高端攀升。随着歐盟碳邊界調節機制(簡稱CBAM)、《新電池法》、美國《清潔競争法》(法案)等針對産品碳足迹的監管規則相繼出台,大陸現階段缺乏産品碳足迹核算國家标準的問題愈加凸顯。為此,今年3月16日,上海制定釋出了《上海市加快建立産品碳足迹管理體系 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鍊的行動方案》。

四個着力點

以多元市場化機制推動産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需要找準把牢以下四個着力點。

第一,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形成碳足迹需要測算産品碳排放,碳排放統計核算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大陸碳排放統計核算仍存在資料品質不可靠、核算方法不統一及統計标準不一緻等問題,限制了碳排放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要加強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建設,關鍵在于完善各級政府部門在碳排放資料核算上的基礎能力,做到“心中有數”。各級統計部門進一步完善基礎統計制度,并逐漸納入工業過程排放,做到碳排放資料的可信性與可比性。打破資料孤島、打通融合資料系統,為不同層級碳核算提供技術參數,提高核算的準确性。推動碳排放目标的分解和考核,探索碳預算、碳披露等配套制度,使碳排放雙控目标落到實處。與此同時,由于碳排放核算等溫室氣體管理标準數量較少,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碳彙等領域仍有大量标準缺位,需要推動低碳産品認證體系、碳核算系統與生态産品資訊平台共享共建,将氣候變化和碳排放評價要求,納入生态環境分區管理體系,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第二,健全激勵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市場調節機制。盡管各地方積極探索财政稅收優惠、收益配置設定制度、綠色金融産品和綠色采購等政策激勵綠色技術創新,但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仍需要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激發金融機構和技術研發企業在融資模式、金融工具創新方面的積極性。2024年1月22日,國家核證自願減排機制(CCER)正式重新開機,首批 CCER 方法學僅涵蓋了光熱發電和海上風電方法學,為這兩類尚不成熟但對于碳中和有重要意義的前沿技術和産業提供支援。2024年3月,《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征集與推廣實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大陸重點低碳技術重點方向。CCER 機制可以對照科技發展重點方向,積極推動CCER新方法學出台,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同時,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充分發揮杠杆作用,支援符合未來發展但技術成熟度較低的綠色低碳技術。

第三,提升資訊披露、ESG評價和綠色消費對綠色産業鍊供應鍊建設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通過數字化賦能,加快建立産品碳足迹标準計量體系和完善碳足迹資料庫管理服務體系,推動碳足迹國際國内銜接互認。上海可以發揮長三角綠色供應鍊聯盟的作用,指導和幫助企業及其供應商遵循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推動企業成為響應綠色低碳行動的主體。另一方面,将碳辨別認證、産品碳足迹資訊、ESG和綠色消費進行有效銜接,倒逼企業積極主動參與全産業鍊減碳實踐。目前綠色采購中的綠色産品消費不足4%,全面且透明的産品環境資訊披露,有利于培養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通過提高社會綠色消費的整體水準,從綠色消費倒逼影響流通和生産領域的碳排放管理。同時,還應将企業的資訊披露、ESG評級、碳辨別作為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服務的重要采信依據。上海可以發揮全國碳市場交易系統建設和上海浦東氣候投融資首批試點的積極作用,探索建構區域性氣候投融資機制,推動碳市場、碳金融成為助力綠色産業鍊供應鍊建設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第四,推動交易市場建設,穩妥推進碳市場金融屬性建設。2024年4月頒布的國務院《生态保護補償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要健全碳排放權、排污權、用水權、碳彙權益等交易機制。推動交易市場建設,可以依托全國碳交易市場,推動多交易市場融合發展。一是推動交易規則、交易制度和資料協同發展,完善交易平台建設。以碳市場為例,目前大陸全國碳市場僅納入了電力行業,交易産品單一,且僅有履約型現貨交易。是以,需要支援更多重點領域、行業和排放機關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加強碳排放配額配置設定管理,并逐漸納入機構投資者,提升碳交易市場的活躍度和市場流動性。二是加大金融要素市場對大陸碳市場建設的支援作用,豐富與碳排放權挂鈎的金融産品以及交易方式。例如,太平洋财産保險公司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申能碳科技、交通銀行跨域開展“碳配額+質押+保險”合作,落地全國首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保證保險,切實盤活碳資産。三是按國家政策要求,積極推進碳市場與綠電綠證市場、CCER等環境權益市場、金融要素市場等相關市場的協調和銜接,探索開發跨市場産品,為降低企業生産經營風險提供支援工具。在各市場次元上互聯互通、互為補充、協同發展,形成功能齊備的市場體系。

(作者為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授、“雙碳”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綠色發展的多目标協同和政策效用評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以多元市場化機制推進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