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作者:史在沒有錢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文 | 編輯:史在沒有錢

前言

在1966年北京的一個甯靜小院裡,李立三與家人合影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溫馨時刻。這一年李立三遭遇了生涯中的巨大挑戰,不公的指控和孤立讓他選擇更多地陪伴家人。作為中國革命曆史上的重要人物,李立三的一生是如何在政治風暴中展現出無私奉獻和堅定信念的?下面小史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1899年,李立三誕生在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這個地方,以其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在他的童年時代,中國正經曆動蕩不安的清末年代,外國列強的侵略和國内軍閥的混戰給李立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了他從小就立志投身于救國救民的事業。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李立三的青少年時期充滿了學習和探索。他遷至長沙接受中等教育,這期間他展現了對革命思想的濃厚興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17歲的李立三通過一個征友廣告結識了23歲的毛澤東,這段奇妙的緣分開啟了兩人的長期聯系。雖然李立三未在首次會面中表露太多,毛澤東還是将他視作“半個朋友”,意味着兩人的關系雖起步較慢,卻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

1919年,借助程潛及家族的支援,李立三踏上了前往法國的勤工儉學之旅。程潛不僅是他的恩師,還是他家的長輩。那個時代,許多中國青年選擇離開舒适的生活,前往歐洲深造,尋求科學和真理的光芒。在法國,李立三的身影尤為顯眼,他以他的直率和激情赢得了同侪的尊重。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李立三在法國的日子充滿了學習和抗争。他不僅在學術上勤奮進取,更積極參與反抗壓迫的學生運動。他的性格直率,遇到不公不僅大聲疾呼,還身體力行,這使他在留學生中赢得了“坦克車”的綽号,象征着他在抗争中沖鋒陷陣的勇氣和堅定。

1921年,李立三因參與占領裡昂大學的學生運動,與蔡和森、陳毅等未來的共産黨上司人一起被迫傳回國内。這次行動雖然結束了他的法國留學生涯,但也标志着他共産主義信仰的堅定和徹底。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回到上海後李立三迅速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很快被派往湖南推動勞工運動。他在湖南的活動不僅限于組織勞工,還涉及文化教育和政治啟蒙,用實際行動為中國革命培養新力量。

12月李立三抵達上海後不久,便與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會面,詳述了自己在法國的留學和活動經曆。他的膽識和才幹得到了陳獨秀的認可,随即被納入中國共産黨,并受命傳回湖南,與毛澤東共同策劃開展地方的勞工運動。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在冰冷的長沙李立三匆忙趕往小吳門外清水塘22号,尋找毛澤東。那日,楊開慧聽到急促的腳步聲,出門一看,即見李立三急切地自我介紹:“我是李隆郅,曾在北京見過您,我手中有陳獨秀的信,尋找潤之兄商讨重要事宜。”毛澤東聽聞此事,迎出門外,兩人重逢,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毛澤東讀過陳獨秀的信後,表示安源勞工運動正缺人手,李立三的到來正是時候。于是,李立三在安源留下,開始了他在勞工教育群組織工作的生涯。他不僅教授文化知識,還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勞工的階級意識,培養他們的鬥志。他的努力不久便結出碩果,當地勞工逐漸形成了堅定的團結力量。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1924年1月,李立三調至上海,擔任勞工運動委員會的秘書長,此舉是為了更好地與廣大勞工群衆接觸。在這期間,他正式将名字從“李隆郅”改為“李立三”,象征着自己對革命事業的承諾與堅定。

在1930年李立三選擇離開中國,開始了他在蘇聯的隐秘生活,長達15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他的生活發生了轉折——他遇到了自己的真愛,盡管身處異國,卻意外地收獲了溫暖的情感。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在莫斯科李立三的好友楊松,一位在共産國際任職的同志,經常與他共度時光。楊松見李立三孤獨一人在外,便想為他找到一位伴侶,以便有人能照顧他。1933年的一次晚宴上,楊松安排了一場特别的相遇。他邀請了兩位俄羅斯女士:柯拉瓦及其好友麗薩。

在當時的社交背景中,跨國的戀情并不罕見。俄羅斯女性被中國男性的溫文爾雅所吸引,而中國男性則被她們的風采和時尚迷住。當晚,麗薩的優雅與獨特魅力讓李立三一見鐘情,盡管他的俄語表達并不流暢,導緻兩人初次交流略顯尴尬。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不甘心初見的平淡印象,李立三開始頻繁地邀請麗薩和朋友們到他家中聚集。他們一同參加聚會、劃船和旅行,慢慢地,李立三與麗薩之間的關系在不經意間逐漸升溫。麗薩後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描述了她對李立三的感受:“我從未想過,這個改名為李明的男人,會逐漸走進我的生活,将我的世界颠覆。

1934年秋命運再次對這段關系進行考驗。李立三接到任務,需前往阿拉木圖建立一個秘密聯絡站,他不知道這将花費多少時間。當麗薩得知他即将遠行,深感失落而流下淚水。告别之後,李立三匆匆離開,留下麗薩獨自在莫斯科等待。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分别半年後麗薩意外得知“李明”便是她早年就熟知的李立三。她小時候,因母親的苦難與努力,她對這個名字有了早期的記憶。在一個畫報中,她首次看到了李立三的照片,一個站在講台上,激情演講的革命者形象讓她印象深刻。

從那時起麗薩就一直對李立三抱有一種特别的敬意和好奇。當她得知李明即李立三時,她内心的三個不同時期的李立三形象合而為一,使她對這位男士充滿了深深的敬仰與同情。這份情感的深度加深了她等待他歸來的決心,她相信,與李立三的生活将充滿未知與探索的可能性。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在1938年2月基于無端的“日特嫌疑”指控,蘇聯内務部将他逮捕。這場誤解讓他在獄中度過了漫長的一年,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直到1939年11月4日,李立三終于被宣告無罪釋放。

盡管清白共産國際依然決定暫停他的黨籍,這讓他深感冤枉和無助。釋放後,他在莫斯科的外國文學出版社中文部找到了校對工作。在那裡李立三投入了大量精力于翻譯和校正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文獻,盡管這份工作與他過去的政治活動相比,顯得較為平靜,但他依然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每一份稿件。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期間李立三曾多次向蘇聯内務部送出申請,希望能傳回祖國參與抗日戰争,但每次都遭到了拒絕。這種反複的挫敗感加深了他對目前政治環境的無力感,感到自己對國家的熱忱和奉獻被冷漠地忽視了。

在1946年李立三結束了長達十五年的海外生活,決定獨自傳回中國,繼續他的革命事業。在此期間李莎雖面對親友們的勸阻,強調中國戰後的艱難生活條件,她卻堅定地選擇跟随丈夫的步伐,認為與李立三一同在中國奮鬥是她的責任,也是她心之所向。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李莎是第一位決定前往中國的俄羅斯籍革命家夫人。1946年秋天她帶着三歲的女兒英男,毅然告别在俄羅斯年邁的母親,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旅程,邁向她的第二故鄉。

到達哈爾濱後,李莎沒有片刻休息,立刻加入了當地的戰地救護教育訓練班。她學習急救技能和護理知識,憑借出色的适應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赢得了同僚們的廣泛贊譽。之後她和李立三共同參與了東北局的一個重要項目——建立了俄文編譯組,該小組負責翻譯并出版了中國第一版的《毛澤東選集》俄文版,為中蘇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随着時間的推移,李莎的工作重心也逐漸轉移。一年之後她在哈爾濱的一個俄語專科學校開始教授俄語。當李立三被調至北京時,李莎随之遷移,加入了新成立的北京外國語學院。在那裡,她不僅教授大學基礎課程,還負責越南留學生班和青年教師的教育訓練,同時擔任外文出版社的顧問。她的工作表現卓越,盡管外部環境複雜多變。

随着中蘇關系的逐漸緊張,許多蘇聯專家和與中國人結婚的蘇聯公民開始撤離中國。面對這種情形,李莎卻選擇留下,堅守她的教育與文化傳播職責。在那個時期,她往往需要遵循“沉默是金”的原則,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政治氣候。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1957年當李立三在《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沖突的問題》的講述中被列為與王明等人相似的“知識分子壞人”典型,他深感打擊。這種公開的指責讓他極為難受,認為自己的一生忠誠與犧牲被誤解。

面對這樣的誤解,李立三沒有選擇沉默,而是直接向毛澤東寫了一封深情的信件。在信中,他承認自己過去的政治錯誤,但強調錯誤不應定義一個人的一生,質疑是否應永遠将他視為一個錯誤的象征。他寫道:“我過去的路線錯誤已經成為了教訓,但這是否意味着我這個人也不可救藥呢?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毛澤東在閱讀李立三的來信後,深受觸動,認可了李立三的觀點,決定在公開發言中撤回對他的直接批評。這一決定稍微緩解了李立三的心理負擔,但他的政治生涯已經受到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到了1966年政治風波再起,李立三的處境變得更加困難。1967年,面對不斷的政治壓力和孤立,李立三越發感到絕望。6月20日,他再次給毛澤東寫信,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和困境。兩天後即6月22日,他服用大量安眠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一封揭露背後真相的遺書。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在遺書中李立三詳述了自己被誣陷的經曆。他指出這些指控并非群衆的真實意見,而是由華北局内部的少數陰謀家和野心家策劃的,目的是通過煽動群衆對他進行打擊。這些深刻的揭露顯露了他生前承受的巨大壓力和孤獨。

直到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才舉行了一場追悼會,正式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複了他的名譽。這場平反不僅是對他個人的平反,也是對曆史的一種糾正,使公衆重新評價了這位一生都在為理想而奮鬥的革命家。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李立三一生緻力于為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盡管他在革命路上曾走過彎路,犯下嚴重的戰略錯誤,但他并未是以放棄或自責,而是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努力證明自己的忠誠與價值。

李立三的政治生涯充滿了波折。他提出的“會師武漢”政策雖初衷良好,卻因評估失誤導緻嚴重後果,對黨和紅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面對這樣的挫敗,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在黨内深刻自我批評,勇于承擔責任。他的這種自我檢討和勇于改正的态度,在黨内外赢得了尊重。

1966年,李立三最後全家福,含冤自盡,留下遺書:我沒有裡通外國

在私人生活中李立三同樣面臨重重考驗。他的多次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波折,并未影響他對革命事業的投入。即便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面對莫須有的罪名和政治迫害,李立三展現了極大的堅韌和毅力。他的遺書中流露出對未來仍抱有希望的情感,這不僅映射了他個人的悲劇,也反映了那一時代的複雜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