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崔州平到過襄陽嗎?

作者:射虎1三國旅遊

《三國演義》中,劉備問諸葛亮去向時,諸葛均說:“昨為崔州平相約,出外閑遊去矣。”玄德曰:“何處閑遊?”均曰:“或駕小舟遊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内: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一般人受《三國演義》影響,對崔州平的印象都是與諸葛亮等人長期為友,與徐庶(字元直)、孟建(字公威)、石韬(字廣元)合稱四友或四子,起碼交往了十幾年的感覺。

但《魏略》說:“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颍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

可以看到,這裡獨獨少了崔州平。如果是把崔放在“等”裡,不會特意注明“三人”。

包括《三國志》對這幾位朋友的介紹中,“韬仕曆郡守、典農校尉,福(徐庶原名徐福)至右中郎将、禦史中丞。”“汝南孟建為涼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東将軍。”也正好沒有提過崔州平做官的情況。

演義中崔州平自述:“愚性頗樂閑散,無意功名久矣”。羅貫中可能注意到了崔州平未出仕,編得很合理。

但羅貫中有一點沒編好,就是把《魏略》的三人變成四人,還說諸葛亮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

《魏略》作者魚豢可能知道諸葛亮有四位以上的好友,但為了表現孔明“看人真準”,是以才故意把這三位後來做刺史郡守的朋友挑出來,單獨預言一番。而羅貫中沒領會其用意,好心加上崔州平卻亂了隊形。

但有沒一種可能性,崔州平在建安初,确實已經沒有與諸葛亮一同遊學了呢?

《三國志·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但陳壽沒注明時間。

我經常提諸葛亮在荊州有兩段分開的遊學經曆,都出自《魏略》,其中前一段是“初平中(190-193),中州兵起,(徐庶)乃與(石)韬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然後《三國志·董和傳》中諸葛亮自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

中州兵起,颍川被李傕屠掠是191年發生,也有像荀彧這種提前帶族人離開的,是以徐庶和石韬估計也是190-191之間到的荊州,而諸葛亮和崔州平已經先到了,基本能确定是190年。

由于190年底劉表才剛到宜城,沒人會投奔他,是以之前我們認為諸葛亮等人是在荊州北部的南陽郡遊學,包括也論證了司馬徽189年在南陽教小孩子(劉廙)。

有人根據一般印象,覺得諸葛亮才十歲不太可能交這麼多朋友,也不會被認可為“管樂之才”,但這種事在古時并不稀奇。

《三國志·陸績傳》陸績六歲懷橘,袁術就贊為“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後漢紀》講郭泰“其所提拔在無聞之中,若陳元龍”,而郭泰去世時陳登才六歲呢。

《三國志·孫贲傳》孫贲兒子孫鄰,九歲就領豫章太守。(與之相比,曹丕自述十歲在宛城騎馬逃脫都不算啥了。)

《後漢書·孔融傳》孔融十歲見李膺,應答不俗,被稱為“高明必為偉器。”

《江表傳》:堅為朱俊所表,為佐軍,留家著壽春。策年十馀歲,已交結知名,聲譽發聞。有周瑜者,與策同年,亦英達夙成,聞策聲聞,自舒來造焉。便推結分好,義同斷金。”(孫堅為朱俊佐軍司馬,是184年黃巾之亂,175年生的孫策和周瑜此時虛歲剛十歲)

《吳書》陶謙十四歲還騎竹馬跟一群小孩玩,甘公一見就把女兒嫁他,說“彼有奇表,長必大成。”曹操更是想把女兒嫁給十三歲的周不疑等等,曹沖則更是天才。

與上面這些人相比,諸葛亮虛歲十歲與崔州平交時,“屢聞得失”,亦師亦友的關系再正常不過。這麼小的弟弟,自稱管樂,崔徐二位笑着鼓勵他一下又何妨。

190年或更早,諸葛亮與崔州平在還算和平的南陽遊學,193諸葛亮跟着叔父和袁術“全國遊”,197才投劉表。那這幾年間,崔州平還在荊州嗎?也投劉表于襄陽嗎?

看到這裡,襄陽朋友可能終于忍不住了:“你瞎呀,史盲嗎?沒看到習鑿齒說‘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交)’?沒看過《水經注》‘溪之陽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嗎?”

而南陽朋友估計眼睛都亮了:“如果能證明崔州平沒到過襄陽,豈不是一次性能證明習鑿齒、骊道元兩個大敵同時造假麼?”

我不持立場,但向來對史料有着好奇心。

那我們就需要剖析一下背景了。

裴注引《崔氏譜》:“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一般認為這裡的“均”是指崔鈞,字元平。

《後漢書·崔骃列傳》:“(崔烈)有重名于北州,曆位郡守、九卿。”“(崔鈞)為西河太守。獻帝初,鈞語袁紹俱起兵山東,董卓以是收烈付郿獄,锢之,锒铛鐵鎖。卓既誅,拜烈城門校尉。及李傕入長安,為亂兵所殺。”

梁祚《魏國統》:“崔州平者,漢太尉烈之孫也,兄曰元平,為議郎,以忠直稱。董卓之亂,烈為卓所害,元平常思有報複之心,會病卒。”

以上材料說的什麼呢,就是崔州平的哥哥崔鈞與袁紹一起反董,連累朝中的父親崔烈,一種說法是董卓殺了崔烈,另一種是李傕入長安時,崔烈被亂兵所殺。崔鈞想為父報仇,卻病故了。

崔元平想報複,崔州平難道不想嗎?是以按情理,初平年間,崔州平應該去投兄長,否則就不孝,更不符合漢末複仇之風。而兄長病故後,崔州平的結局,并不樂觀,這可能就是他在史書上失蹤的真相。

我們再看劉表的官是誰給的。初平元年(190)“诏書以表為荊州刺史。”此時掌權的是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汜入長安,欲連表為援,乃以表為鎮南将軍、荊州牧。”劉表皆欣然接受。

不管董卓還是李傕,都算崔州平的仇人,崔州平會投奔劉表嗎?

劉表不是堅定的董派但也從來沒正式反董(理兵襄陽,以觀時變),試圖結好袁術孫堅,但并沒什麼效果。董卓曾認為劉表叛變自己,結果孫堅反過來還讨伐劉表,劉表又反攻袁術,等于幫了西涼集團。是以《三國志·毛玠傳》才說劉表政令不明,毛玠甯肯投袁術也不投劉表(事在192年前)。

包括汝南孟公威,一開始是不是也應該投的老鄉袁術?

說起來孟公威與石廣元,跟徐庶、崔州平同俦,但并沒人提過孟和石在襄陽有宅,估計是住在鄧縣或新野境内,也能符合孟公威日後北歸的說法。

劉表為了讓荊州安定,花了不少時間,之前我們論證過荊州官學是平張羨之亂後才開,有可能晚至202年。在此之前,原本不大的襄陽城并不适合遊學。

諸葛亮的幾個朋友中,真正與襄陽的龐德公、司馬徽(寓居)有交集的目前我隻看到徐庶,而徐庶偏偏還出現在新野。有沒有可能,207年之前,徐庶也住在新野呢?(亮攜元直碑先不考慮了)

盛弘之《荊州記》:襄陽城西南有徐元直宅。

《水經注》:(檀)溪之陽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

骊道元《水經注》:(彭城)徐州治。城内有漢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數碑,并列植于街右,鹹曾為楚相也。

孟浩然《和于判官登萬山亭因贈洪府都督韓公》:耆舊眇不接,崔徐無處尋。

《尋梅道士》:崔徐迹未朽,千載揖清波。

元稹《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襄陽大堤繞……三月徐亭樹。

金代《莊靖集》:徐庶宅在檀溪之陽。

明代《名山勝記》:(檀)溪之陽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

《名勝志》:徐庶宅,地名甘草沖,今清虛菴是其故址。

乾隆《河南通志》:徐庶墓,在(南陽)府城西南七裡卧龍岡。

《大清一統志》:徐庶母墓,在(許)州城東北七十五裡,有廟。

同治《南漳縣志》:南漳小東門外有單家莊,相傳為單福隐居處,嘉慶元年翼長富廉倡修單公祠……複立漢徐庶故裡碑。

崔州平到過襄陽嗎?

徐庶和崔州平宅在襄陽的史料确實挺多,從習鑿齒《與桓秘書》《荊州記》到《水經注》一脈似乎直接相承。

但值得注意的是,《荊州記》隻說了徐元直宅,是他覺得崔州平不值得一書麼?有沒有一種可能,習鑿齒所說“崔徐之交”事件,是崔州平遠道來訪徐庶,而不是說兩人為鄰呢?假如這麼了解的話,第一個認為崔州平宅也在檀溪的就是骊道元了。而我們說過骊是沒機會到敵占區襄陽考察的,在《荊州記》未記的情況下,骊可能就是出于一種腦補。

裴度《武侯祠堂碑銘》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故州平心與元直神交”。

在《魏略》的兩段遊學記錄中,徐庶與崔州平都沒有直接交集,完全是通過諸葛亮“先交”“後交”兩句話隔着時空連接配接。

《三國志》“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表示兩位都認可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也算一種“神交”,但确實沒說三個同時在一塊兒,沒說兩人同聲評諸葛亮。

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結合種種情況,總結如下:

190年,崔州平有90%可能在南陽遊學而非襄陽。

191-192年,崔州平有80%可能投兄長崔元平,通過諸葛亮信件知徐庶,開始神交。

即使崔州平繼續避難荊州,因不喜劉表,或襄陽無地可耕,有70%可能居新野或鄧縣。

202年荊州官學建立,劉表形象變好,崔州平若健在,有50%可能至襄陽,與十年網友徐庶正式見面,“崔徐之交”傳為美談。

208年曹操平荊州,諸葛亮四友中唯崔州平無消息,可能已亡故。

520年,骊道元根據習鑿齒“崔徐之交”和盛弘之“徐元直宅”,創造了檀溪之陽的“崔州平故宅”。

後世沿襲至今。

最後說一句,我兩次訪萬山腳下都沒找到一絲徐庶遺迹,希望襄陽早點立塊牌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