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作者:水生煙客

前言

對明朝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對司禮監這個稱呼是如雷貫耳。

可以說,自從司禮監這一太監組成的機構誕生之後,就和由文臣為代表的内閣構成了奇妙的雙元機構,并在互相鬥争、博弈合作的過程中,維系了大明200多年的運轉!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那麼話說回來,在明太祖朱元璋嚴令太監幹政的情況下,這些太監是如何成為大明中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司禮監又憑什麼能和内閣并駕齊驅200餘年?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一、别被忽悠了

說起有關明朝曆史的科普讀物,當年明月所寫的《明朝那些事》絕對是相當優秀的作品!

也正是因為這部小說,是以很多人都以為司禮監的崛起是在明宣宗時期。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但實際上,大明的太監從建國之初就有着頗高的政治地位!

當然了,也有人會拿着朱元璋生前曾經嚴令太監幹政,還專門立了一塊鐵碑的事情,來作為反駁。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對此,我隻能說兄弟,你咋這天真呢?皇帝說啥你就信嗎?

朱元璋的晚年還說要廢除錦衣衛呢,可是大明的曆代皇帝有幾個離得開錦衣衛?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評價一個人的好壞,不要隻看他說了什麼話,你還得看他幹了什麼事!

雖然說朱元璋确實說過不允許太監幹政,可是考慮到朱元璋在位時期對官員們的極不友好的态度,動不動就是滅九族!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是以,指望朱元璋和文臣們和衷共濟、和光同塵,那是不可能的了。

是以,為了治理國家,朱元璋必須給自己找新幫手。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這個幫手有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朱元璋分封到地方的那些兒子們,第二部分就是内廷中的那些太監!

也别說什麼太監誤國,對于皇帝而言,相比于那些道貌岸然,動不動就用各種聖人言論噴自己,但實際上也是不知所謂的文臣。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從小和皇帝朝夕相處,對皇帝照顧得無微不至,事事以皇帝為先,而且能夠任由皇帝打殺的太監,真的要比文官貼心得多。

是以,對文官是100個不信任的朱元璋,選擇太監來幫助自己處理政務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洪武17年,大明司禮監正式挂牌。

其主要職責雖然不如後來那麼強悍,但也算得上是重要部門了,除了負責皇城的日常事務外,還承擔着外交和刑偵工作,并和錦衣衛已經有了直接對口聯系。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并且,很多朱元璋給大臣們的回複也都是,由朱元璋口述之後,由這些太監們代寫的。

沒辦法呀,朱元璋雖然是鐵人,可是你指望他一個人處理全國奏折也屬實不靠譜。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可以說,在朱元璋活着的時候,太監就已經成為皇帝的得力臂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使絕域的侯顯了。

當然了,真正揭開了太監輝煌時刻的曆史事件,還是靖難之役!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1399年,燕王朱棣看着那磨刀霍霍砍叔叔的建文帝,一咬牙,一跺腳,就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這場堪稱艱苦卓絕的戰争中,太監們可是給了朱棣不少的幫助,立下了無數功勳!并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比如說中國古代第一航海家鄭和,比如說縱橫女真各部的外交家亦失哈,主持修建了北京城的阮安。

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大明的太監雖然非常活躍,但并沒有真正影響到中央決策。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那麼後來的這些太監們又是如何,成為大明中樞不可或缺的部分呢?

二、皇帝的幫手

太監作為皇帝最親近的仆人,皇權的典型代表,他們的興盛往往都和皇權的興衰脫不開關系。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大明的太監也是如此。

雖然在明宣宗時期确實開設了内書房,對内廷的太監進行了系統的教育,但真正讓司禮監為代表的太監集團進入中樞決策層的事件,其實是明英宗繼位。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這位腦子不太好的皇帝,登基的時候年僅九歲,根本就沒有獨立處理朝政的能力。

是以,為了防止那些内閣大臣們欺負天子年幼,不懂重視,是以張太皇太後将批紅權交給了司禮監。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至此,大明中樞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掌握了提出方案權力的内閣,掌握了審批權力的司禮監,以及擁有最高決策權力的皇帝。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由于司禮監的太監們既可以參與到中央決策,又往往和皇帝之間擁有着極其親密的私人關系。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這就使得很多時候,閣員們想要辦點什麼事,都得看這些司禮監太監的臉色!

比如說,一手導緻了土木堡大敗的死太監王振!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太監那是禍國殃民的存在,可是明英宗對其卻是相當的尊敬。

哪怕因為這個太監折騰沒了數十萬大軍,還讓自己去草原喝了幾年羊奶,卻依舊沒有影響兩者之間的關系。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甚至等到明英宗複辟之後,還對這個罪人進行了追贈!

是以,作為皇帝專屬親軍的錦衣衛,也逐漸向太監靠攏,并最終演化成為司禮監的下轄機構。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在這給大家補充一個知識,其實臭名昭著的東廠隻是一個空殼公司,除了上司是太監外,底下幹活的人大部分也都是錦衣衛成員!

并且,在這些皇帝的努力下,大明的太監機構那是出奇的完善,明初不過十二監,等到明宣宗時,大明的二十四監衙門已經相當完善了。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這些由太監組成的部門,幾乎涉及了大明的方方面面,比如說掌管兵符調令的禦馬監,武器制造的兵仗局,各地鎮守太監的都司監等等。

不客氣地說,這些太監組成的内廷部門職能之完善,已經完全不亞于大明的六部九卿了!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也正是靠着這套完整的私人班子,是以哪怕明朝的皇帝經常不上朝,可卻始終沒怎麼出現過大權旁落的現象。

那麼話又說回來,司禮監的存在對于大明而言,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三、沒有好壞,隻有湊合

說起太監集團對明朝的影響,大多數人都以為這還用說嗎?肯定是負面的,你看看有多少禍國殃民的死太監!

确實,太監這個集團中屬實出了不少滅國級别的妖孽,比如說在秦朝指鹿為馬的趙高。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但是,太監的影響就一定全是負面的嗎?

就拿明朝來說吧,明朝的司禮監是一個正面的機構嗎,不好說,但你說他對大明一點積極影響都沒有,那也是不現實的。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其中,最優秀的代表就是馮保和張居正了。

萬曆皇帝剛登基時年僅十歲,根本就沒辦法處理朝政,更别說解決當時日益尖銳的社會沖突了。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掌握了内閣票拟權的首輔張居正,和掌握了司禮監批紅權力的馮保聯手推動了張居正改革,成功為大明續了一波命!

并且,客觀來說,在大明的曆史上,除了王振以外,司禮監還真沒有造成什麼太大的破壞。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因為大家要注意,司禮監隻有審批權,即内閣給出的意見,同意還是不同意,并沒有辦法直接幹預六部的日常行政事務。

這就意味着,如果碰上一個勤政的皇帝,親自掌握了批紅權,那麼,這些司禮監的太監們就會成為擺設。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至于說東廠和錦衣衛,雖然名義上兜售私立間的管轄,可以由太監們調動。

可是前面已經說過了,東廠隻是個包皮公司,真正幹活的都是錦衣衛。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而錦衣衛雖然由于司禮監的地位不斷升高,而逐漸成了其附屬機關,但歸根到底,錦衣衛都還是皇帝直轄的親衛軍。

再加上錦衣衛中存在大量勳貴子弟的軍官,他們平日裡也不常常與太監來往,至少不會喪心病狂到跟着這些太監造皇帝的反。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這就意味着,如果皇帝想要收拾太監,錦衣衛往往是最先倒戈的存在,至少不會成為皇帝解決太監的麻煩。

這也是為什麼所謂的“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在面對皇帝的反擊時是那麼不堪一擊,隻能輕易被皇帝弄死的原因。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更有趣的是,當時間來到了天啟年間時,當大明的财政收入已經隻剩下了可憐的四百萬兩白銀時。

這些由太監們支撐起來的内廷系統,竟然還能每年為皇帝提供300多萬兩白銀的收入!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可惜的是,當繼位後,他在弄死了魏忠賢之餘,還順帶着手,幾乎毀掉了大明十幾代皇帝苦心經營的内廷系統。

結語

現在之是以會有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原因就在于此。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因為在過去200多年的發展中,大明以司禮監為代表的太監官僚體系,已經成為這個帝國重要的權力組成機構。

這個體系或許不完美,或許有很多龌龊,但對于一個封建皇帝而言,卻是他最需要的幫手,至少是不能夠被貿然抛棄的存在。

看大明,太監組成的司禮監,憑什麼和内閣并駕齊驅?

不然的話,平衡會被打破,而崇祯皇帝又不是一個可以破舊立新的雄主,結果自然隻能是讓大明王朝爛上加爛,更加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