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作者:水生烟客

前言

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对司礼监这个称呼是如雷贯耳。

可以说,自从司礼监这一太监组成的机构诞生之后,就和由文臣为代表的内阁构成了奇妙的双元机构,并在相互斗争、博弈合作的过程中,维系了大明200多年的运转!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那么话说回来,在明太祖朱元璋严令太监干政的情况下,这些太监是如何成为大明中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司礼监又凭什么能和内阁并驾齐驱200余年?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一、别被忽悠了

说起有关明朝历史的科普读物,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绝对是相当优秀的作品!

也正是因为这部小说,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司礼监的崛起是在明宣宗时期。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但实际上,大明的太监从建国之初就有着颇高的政治地位!

当然了,也有人会拿着朱元璋生前曾经严令太监干政,还专门立了一块铁碑的事情,来作为反驳。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对此,我只能说兄弟,你咋这天真呢?皇帝说啥你就信吗?

朱元璋的晚年还说要废除锦衣卫呢,可是大明的历代皇帝有几个离得开锦衣卫?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要只看他说了什么话,你还得看他干了什么事!

虽然说朱元璋确实说过不允许太监干政,可是考虑到朱元璋在位时期对官员们的极不友好的态度,动不动就是灭九族!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所以,指望朱元璋和文臣们和衷共济、和光同尘,那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为了治理国家,朱元璋必须给自己找新帮手。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这个帮手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朱元璋分封到地方的那些儿子们,第二部分就是内廷中的那些太监!

也别说什么太监误国,对于皇帝而言,相比于那些道貌岸然,动不动就用各种圣人言论喷自己,但实际上也是不知所谓的文臣。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从小和皇帝朝夕相处,对皇帝照顾得无微不至,事事以皇帝为先,而且能够任由皇帝打杀的太监,真的要比文官贴心得多。

因此,对文官是100个不信任的朱元璋,选择太监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洪武17年,大明司礼监正式挂牌。

其主要职责虽然不如后来那么强悍,但也算得上是重要部门了,除了负责皇城的日常事务外,还承担着外交和刑侦工作,并和锦衣卫已经有了直接对口联系。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并且,很多朱元璋给大臣们的回复也都是,由朱元璋口述之后,由这些太监们代写的。

没办法呀,朱元璋虽然是铁人,可是你指望他一个人处理全国奏折也属实不靠谱。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可以说,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太监就已经成为皇帝的得力臂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使绝域的侯显了。

当然了,真正揭开了太监辉煌时刻的历史事件,还是靖难之役!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1399年,燕王朱棣看着那磨刀霍霍砍叔叔的建文帝,一咬牙,一跺脚,就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这场堪称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太监们可是给了朱棣不少的帮助,立下了无数功勋!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比如说中国古代第一航海家郑和,比如说纵横女真各部的外交家亦失哈,主持修建了北京城的阮安。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大明的太监虽然非常活跃,但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中央决策。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那么后来的这些太监们又是如何,成为大明中枢不可或缺的部分呢?

二、皇帝的帮手

太监作为皇帝最亲近的仆人,皇权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兴盛往往都和皇权的兴衰脱不开关系。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大明的太监也是如此。

虽然在明宣宗时期确实开设了内书房,对内廷的太监进行了系统的教育,但真正让司礼监为代表的太监集团进入中枢决策层的事件,其实是明英宗继位。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这位脑子不太好的皇帝,登基的时候年仅九岁,根本就没有独立处理朝政的能力。

因此,为了防止那些内阁大臣们欺负天子年幼,不懂重视,所以张太皇太后将批红权交给了司礼监。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至此,大明中枢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掌握了提出方案权力的内阁,掌握了审批权力的司礼监,以及拥有最高决策权力的皇帝。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由于司礼监的太监们既可以参与到中央决策,又往往和皇帝之间拥有着极其亲密的私人关系。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这就使得很多时候,阁员们想要办点什么事,都得看这些司礼监太监的脸色!

比如说,一手导致了土木堡大败的死太监王振!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太监那是祸国殃民的存在,可是明英宗对其却是相当的尊敬。

哪怕因为这个太监折腾没了数十万大军,还让自己去草原喝了几年羊奶,却依旧没有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甚至等到明英宗复辟之后,还对这个罪人进行了追赠!

因此,作为皇帝专属亲军的锦衣卫,也逐渐向太监靠拢,并最终演化成为司礼监的下辖机构。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在这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其实臭名昭著的东厂只是一个空壳公司,除了领导是太监外,底下干活的人大部分也都是锦衣卫成员!

并且,在这些皇帝的努力下,大明的太监机构那是出奇的完善,明初不过十二监,等到明宣宗时,大明的二十四监衙门已经相当完善了。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这些由太监组成的部门,几乎涉及了大明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掌管兵符调令的御马监,武器制造的兵仗局,各地镇守太监的都司监等等。

不客气地说,这些太监组成的内廷部门职能之完善,已经完全不亚于大明的六部九卿了!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也正是靠着这套完整的私人班子,所以哪怕明朝的皇帝经常不上朝,可却始终没怎么出现过大权旁落的现象。

那么话又说回来,司礼监的存在对于大明而言,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三、没有好坏,只有凑合

说起太监集团对明朝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以为这还用说吗?肯定是负面的,你看看有多少祸国殃民的死太监!

确实,太监这个集团中属实出了不少灭国级别的妖孽,比如说在秦朝指鹿为马的赵高。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但是,太监的影响就一定全是负面的吗?

就拿明朝来说吧,明朝的司礼监是一个正面的机构吗,不好说,但你说他对大明一点积极影响都没有,那也是不现实的。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其中,最优秀的代表就是冯保和张居正了。

万历皇帝刚登基时年仅十岁,根本就没办法处理朝政,更别说解决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了。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了内阁票拟权的首辅张居正,和掌握了司礼监批红权力的冯保联手推动了张居正改革,成功为大明续了一波命!

并且,客观来说,在大明的历史上,除了王振以外,司礼监还真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破坏。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因为大家要注意,司礼监只有审批权,即内阁给出的意见,同意还是不同意,并没有办法直接干预六部的日常行政事务。

这就意味着,如果碰上一个勤政的皇帝,亲自掌握了批红权,那么,这些司礼监的太监们就会成为摆设。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至于说东厂和锦衣卫,虽然名义上兜售私立间的管辖,可以由太监们调动。

可是前面已经说过了,东厂只是个包皮公司,真正干活的都是锦衣卫。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而锦衣卫虽然由于司礼监的地位不断升高,而逐渐成了其附属单位,但归根到底,锦衣卫都还是皇帝直辖的亲卫军。

再加上锦衣卫中存在大量勋贵子弟的军官,他们平日里也不常常与太监来往,至少不会丧心病狂到跟着这些太监造皇帝的反。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这就意味着,如果皇帝想要收拾太监,锦衣卫往往是最先倒戈的存在,至少不会成为皇帝解决太监的麻烦。

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在面对皇帝的反击时是那么不堪一击,只能轻易被皇帝弄死的原因。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更有趣的是,当时间来到了天启年间时,当大明的财政收入已经只剩下了可怜的四百万两白银时。

这些由太监们支撑起来的内廷系统,竟然还能每年为皇帝提供300多万两白银的收入!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可惜的是,当继位后,他在弄死了魏忠贤之余,还顺带着手,几乎毁掉了大明十几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内廷系统。

结语

现在之所以会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的原因就在于此。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因为在过去200多年的发展中,大明以司礼监为代表的太监官僚体系,已经成为这个帝国重要的权力组成机构。

这个体系或许不完美,或许有很多龌龊,但对于一个封建皇帝而言,却是他最需要的帮手,至少是不能够被贸然抛弃的存在。

看大明,太监组成的司礼监,凭什么和内阁并驾齐驱?

不然的话,平衡会被打破,而崇祯皇帝又不是一个可以破旧立新的雄主,结果自然只能是让大明王朝烂上加烂,更加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