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楊勁松有什麼故事?

作者:鐵面人解讀曆史人物

楊勁松老師,有名藝術家、版畫家。

當時五十出頭的楊勁松最近有件大喜事、馬上就要做爸爸了,他想給即将出生的孩子做一幅畫,版畫家的他用起顔料毫不吝啬。這就是自己以前的舊照片,這個時候、1970年的時候,這是在鄭州,當時自己覺得很厭學,然後自己母親讓自己幹脆到鄭州去,到自己大姨那邊去,因為她的那個家境算是最好的、因為自己姨夫是一個出身很好的人。我們那個年代是講出身論的,自己的出身在當時來說、是不好的,我們那時候每個學期可能都要填兩三次表,上面都會有一個出身,自己是最怕填這個表的,每次一開學就給你一個表、然後你得重新填一次,就在你臉上刻一個章一樣。其實自己原來成績挺好的,後來就是因為這個自己不去上學了,反正我好了也沒用,打鳥、抓魚,就玩,然後甚至去掙錢了,去推闆車我們那個時候叫。那時候長沙鐵道學院在建設,農民要把沙石推到坡上去,我們幫他推一個很長的坡、大概五分錢,我們就特高興,就不去上學,我們天天去等在那裡,要不要幫忙推闆車,然後我們就推闆車。沒有紅色的出身、給學生時代的楊勁松打上深深的烙印,為了讓自己進步、他去了舅舅家,于是他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出門。他也是屬于不務正業的,本來是一個搞技術的、可是天天他就喜歡畫畫,那個時候正好文化大革命,所有的能畫、能寫、能吹、能唱的人全部出來做宣傳,他就成了廠裡面革命大批判小組的成員什麼的,那他就變得很風光。看他畫畫的時候、自己特别喜歡,第一次知道畫畫是這樣的,還可以這樣畫,以前就是瞎畫、照着對象畫、畫個大概。看到他畫畫以後,就開始有很大的興趣,自己就學了知道用鉛筆來畫,後來才知道還有那麼多B,就是1B到6B、有六個,然後1H到6H也有六個,知道原來鉛筆還有這麼多變化。那是一個啟蒙,從一種完全天性的狀态,到了覺得可以以此為業、有了一個基本目标。出門在外,楊勁松找到了可以發洩自己情緒的畫筆,不久他考入美術中專、希望通過畫畫改變自己的命運。那時候很瘋狂的,自己入團、自己特革命,自己祖母過世自己都不回去,然後自己家裡其實學校離家很近的,那時候自己為了表現出來跟出身決裂,那時候我們搞決裂的,為了表示決裂、我就要跟地主婆一樣的(祖母決裂),因為要入團。就是這樣都不給自己入團,一直到自己畢業、畢業的時候,在防空洞裡面給我們入團了,自己一點激動都沒有,自己從那以後、自己真的一點,最主要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是自己祖母帶大的,因為父母都下放,是以、那個時候是為了革命。之後自己檢討這個過程,自己被社會塑型,被輿論、被精神塑造、塑形,已經塑成了這樣的,我自己都不知道了,就是我是誰、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八五新潮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飛躍,它的作品引起轟動,而浙江美院正是八五新潮的發源地之一,當時在廣州學習版畫的楊勁松、決定再次出門。浙江美院當初的那個整個氛圍、它是波及到全國的,在全國的年輕人來看、它是帶來新的希望的地方,當初自己的真的一個想法就是要不是錄取我了,我就徹底不搞這個了,因為自己覺得那時候、總是在這個焦灼之中。1986年,楊勁松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成為版畫系的研究所學生。這是在讀研究所學生的時候、去陝西乾陵,1986年的時候考的研究所學生,當初屬于破格錄取的,當初外語不過、自己是37.5分,那時候我們有四個人破格錄取、就是那一屆,他們都得到了錄取通知,自己沒得到,後來是過了一個星期、自己才得到那個通知書,被錄取了,然後那時候正在鄉下,自己正在下鄉,高興得一塌糊塗。當時的浙江美院引進了一大批西方藝術資料,以此為土壤,廣泛采用了西方藝術思維和藝術手段,在短時間内完成了西方藝術史近百年的演變。楊勁松在擷取藝術新思想的同時,也有着自己的思考。那時候有些朋友約自己去做展覽,自己就說要做展覽的話、我們要提出一個旗幟來,提出一個想法來,是以自己開始策劃“新學院主義”的活動,因為那時候自己經常寫點東西,《中國美術報》就以最快的方式給自己發出來了。文章指出,在當下把西方的藝術思想全盤搬來是行不通的,因為摒棄傳統學院派,對技巧、語言手段的訓練也是不可取的,他提出了“新學院派”的思想。因為當初最大的困境就是學院裡不知道該怎麼教學生,我們要面對的是我們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全盤的把西方的東西拉過來、用外科手術的方式去斬掉它。在“新學院派”思想的号召下,越來越多的浙美學生參與到此次活動中。1988年,楊勁松作為發起人之一的第一屆新學院派作品展有一個民間畫展,便成了浙江美院整體性畫展。沒想到全國反響那麼強烈,全國的電影學院、戲劇學院,包括音樂學院都提出來所謂的音樂學院的“新學院派”、戲劇學院的“新學院派”,電影學院的“新學院派”,當初是遍及全國。曾經轟轟烈烈的八五新潮漸漸淡去,1992年、楊勁松選擇了又一次的出門,他走出國門、來到了充滿藝術氣息的法國。這大都是在歐洲的,主要是在德國、法國也有一些,最早到法國的照片是、這個就是剛到法國時候的照片。我們那個時候是叫作“中法交流”的一個項目,然後我們屬于這個項目的互派,但是又是享受學院的一種把青年教師放到國外研修的機會,是公派。出國去的時候,就想看看國外到底怎麼搞的,開始有一段時間真的很迷茫,自己就連飯都煮不熟,就是有人告訴自己、什麼放半指水煮飯、自己還是煮成稀飯,是以每次自己請别人來吃飯的時候、自己就是稀飯,稀飯、炖一鍋肉,就是這樣的方式,确實花了三四個月、自己才能把飯煮成幹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怎麼這麼樣的東西可以在美術館裡展覽,這麼草率、這麼粗魯、這麼沒有章法的藝術,我們想看技術、看精巧的技術處理,一點都看不到。在這樣的沖擊下,楊勁松開始模仿一些西方藝術家的創作手法,與一般的中國藝術家相比、剛開始他的生活還算富裕。自己主要靠賣畫,後來就是靠印自己的版畫、刷刷刷的,當初也就五十馬克一張了,一天印四十張,一個月自己就把一年的錢掙來了。掙錢不是楊勁松走出國門的目的、也不是他藝術追求的終點。1994年、那時候自己挺痛苦的,就是屬于挺分裂的,一邊覺得我要不這樣畫,我的生活來源沒了;一邊我要想那樣畫、我就能夠更接近我内心的關系。那一年自己是非常苦,就是說沒錢了,所有的錢都用光了,真的沒錢、沒錢到沒飯吃,然後到别的朋友那去蹭飯,怎麼辦,每天都是錢的壓力。在國外生活多年後,楊勁松學會了尋求基金會的資助,希望基金會出錢完成忠于自己内心的作品。你做的作品他們幫你去展覽、幫你去營銷,然後你跟他分成,自己就可以靠它去完成自己的創作。在歐洲,楊勁松的作品完成了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實作了從追求技術手法到注重内心感受的突破,他的畫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的作品開始被收藏家、藝術商人追捧。突破、改變、創新是楊勁松的人生追求,1997年、他決定回國,他說回家的感覺真好。

這張其實就是在西安;這個反映的就是自己當初剛到西安的時候住的地方,不習慣、非常不習慣,自己馬上就病了。自己到西安美院的時候,西安美院很多女孩子來追自己,自己隻要一亮燈、自己的門就被人敲,自己都煩死了,然後介紹的人也挺多的,自己都不要,那時候他們都說、你這個人變态,一定是變态了,我要不結婚、除非我是同志。西安美術學院的校園裡,楊勁松遇見了讓他為之傾心、一見鐘情的女性。她鐘不鐘自己不知道,反正自己說我認了你了,自己就跟她說、娶你,她說好的、那辦吧。楊勁松和妻子的結合,一直被學校裡的同僚們稱為閃電結婚。自己認識她就二十多天,二十多天以後、我們就辦完結婚證了。她比自己小二十歲,自己四十一歲。其實自己一直沒意識到,跟她結婚自己才意識到年齡,這個是很讨厭的,她老是提醒自己比她大,結果弄得自己就開始知道自己的年齡了,其實我不願意知道年齡的,因為自己覺得很多事情還沒做完,還得做、還得做、還得做。楊勁松将自己的一件裝置藝術作品起名為《遷徙》,我們看見行走中無數的腿腳,我們還看見楊勁松這個不斷遷徙的藝術家依舊沒有停止自己對藝術的追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