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年,松贊幹布病逝,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唐高宗得知後大發雷霆,認為這是對大唐的挑釁,他當場下令,要求吐蕃立刻将文成公主送回大唐,沒想到文成公主卻堅定地表示:我不回去!
公元640年,藍天白雲下,一支盛大的車馬隊伍正在川陝之間艱難跋涉,車隊中央,一頂鑲嵌着祖母綠的大紅遮陽傘分外耀眼,傘下,一位端莊秀麗的年輕公主正緊緊攥着缰繩,她就是被唐太宗欽點遠嫁他鄉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出身雖然寒微,父親隻是一員微末官吏,但她慧質蘭心,才識過人,是當時翰林中一顆亮眼的新星。托着明月般的臉龐,公主目光堅定,她知道這一去将肩負起維系兩國和平的重任。
唐與吐蕃從前不過是天涯陌路,直到這年,吐蕃可汗松贊幹布三番五次上書求親,才終于說服了當朝皇帝。
松贊幹布癡迷漢文化,曾冒昧入長安讀書,他貪戀中原錦繡風光,親自授意朝臣縫制華服,他對傳統吐蕃制度和蠻風大加革新......
對松贊幹布來說,文成公主既是親和之使,更是他滿懷敬意的中原文化使者,是以公主到吐蕃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隆重款待,僅随行嫁妝就包括萬種奇珍異寶,就連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都在其列。
松贊幹布還為公主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布達拉宮,請來漢地高手提館授徒,竭力為文成公主營造一個如同家的環境。
一開始,文成公主攜手松贊幹布過着恩愛有加的生活,她在吐蕃人中散播漢族文化,引進農書、醫典,種植五谷雜糧,傳授剪紙瓷刻等等,不久後,吐蕃就因她而大放異彩。
可好景不長,短短九年後,松贊幹布便遭受疾病襲擊,與世長辭,文成公主當時也不過三十多歲,本該是人生最燦爛的年華,卻陡然陷入迷茫。
回長安重新開始?還是就此留在吐蕃?她躊躇滿志,痛苦萬分。
就在此時,一道聖旨從長安而來,唐高宗親自下诏,命文成公主速回京城。
文成公主握着诏書久久凝思,松贊幹布的音容笑貌,與他的肝膽相照,布達拉宮裡的日升月落,她親手播種的莊稼,吐蕃人民那張黝黑而純樸的面孔......一切都曆曆在目,宛如昨日。
她下定決心,要為當地人民繼續努力,哪怕終老于此,終其一生,也在所不辭。
旋即,文成公主回信說明自己的看法,婉拒了唐高宗的恩召,她堅持留在了吐蕃,終身為維護兩國和平友誼而奔走。
當年松贊幹布為了這一締結兩國情誼的夙願,可謂孜孜以求、艱辛萬分,如今得來不易的友誼就看着就要土崩瓦解,文成公主當然不能就這樣看着它化為烏有。
于是在接下來的三十載裡,文成公主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吐蕃朝野間遊說和平,遏阻那些貪圖私利、挑撥離間的政客,她用溫言軟語勸慰即将揮軍的将士,力圖化幹戈為玉帛。
她在平息沖突時顯現出超乎尋常的智慧,被吐蕃臣民親切稱為"贊蒙",意為"東方之神女"。
最終在680年,文成公主因染上天花不治而離世,時年55歲,雖然她未能如願以償,但吐蕃人民仍給予了最高禮遇,親自為她舉辦隆重葬禮,将她的塑像永遠供奉在大昭寺之中。對于文成公主來說,這裡已是故土,是她終老之所。
七世紀的和親大戲雖然落下了帷幕,但漢藏兩族人民友好相處的篇章才剛剛揭開序幕。
千百年來,無數文成公主式的使者以及普通百姓為增進民族大團結做出了自己的微薄貢獻,這些一點一滴的努力積存起來,就是民族和睦團結的源源活水。
如今吐蕃雖已不複存在,但文成公主的故事,定将永遠留存在藏區人民心中,成為漢藏人民友誼的永恒象征。
資訊來源:《關于文成公主的曆史記憶》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