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作者:蘭媽談育兒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文/蘭媽談育兒

任何關系都需要靠經營,好的親子關系也不例外,當你覺得和孩子相處起來比較費勁時,那一定是方法用錯了

從今天執筆寫文開始,我和女兒已經怄氣一個星期了

在這期間,她不理我,我也沒理她

最難以了解的是,我和女兒此前關系一直保持得不錯

我能尊重她的意見,她也對我輕言細語,很少有扯着嗓子大吼的時候

可就因為上個星期,我帶她到親戚王姐家做客,王姐家的7歲女兒跟我們問好之後,就自顧自地回到房間寫作業

王姐讓她出來跟小朋友一起玩,把作業放在第二天再寫

沒想到,女孩直接拒絕了,還告訴說:“我還是把作業寫完再玩,要不然心裡不踏實”

聽完這番話,想着女兒若能從中激勵,也是一大好事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可就因為我說了一句:“看看王姨的女兒對學習多麼上心,你要跟着多學學,就應該先把作業寫完,然後再去玩“

女兒聽後,“哼”了一聲離開,然後就不理人了

剛開始的時候,我跟奶奶一樣,都覺得這是嫉妒心強,見不得别人比她優秀、也聽不得說她不好的話

更俗稱為:“好話聽多,被慣壞了”

直到怄氣有一個星期時,女兒有次小心翼翼地把她考試進步的卷子拿給我看,當我表揚她:“真棒,進步很多”時,她眼裡重新燃起了亮光

也就是那麼一眼,我突然發現:“再好的關系也需要經營和反思”

特别是當你和孩子的關系出現瓶頸期,感到相處起來比較疲憊、焦躁時,那就要從自己身上多找找原因,及時調整溝通、和孩子打開心結,才是我們能對孩子産生影響的關鍵力量

正如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就從過去的管教裡發現了養育的四個大坑,今天把它們寫出來希望能夠給大家提個醒: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01

不能有特權感

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立榜樣

女兒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就經常了解很多育兒知識,希望可以在不斷學習中能真正“持證上崗”

特别是在孩子的個人禮貌和餐桌禮儀方面,我一直認為,這是為人基礎、不能少的

為了做好這一點,我也嚴格要求女兒做好餐桌禮儀

包括:吃飯前必須等長輩先動筷,吃飯的過程中也不能随便拿筷子在盤子裡亂翻、把桌子上的轉盤當玩具玩,就連吃完飯也要打聲招呼說:“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

可這些要求,在熟悉的人面前女兒都能做得很好,一遇到生人了就害羞不敢說話

有那麼好幾次,就因為吃完飯沒打招呼這件事被批評後,她好久都不願意再同桌吃飯,每次都一個人拿着碗筷躲在卧室裡

看到小小年紀就被規矩束縛得如此小心翼翼,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确實有些過分了

再看看本身就膽小内向的女兒,我決定不再以規矩束縛,更不會再去逼她做不願意的事情

後來,雖然女兒怕人不願意同桌吃飯的膽怯得到了改善,但因為内疚就打破餐桌禮儀的特權感,也為後來教導埋下隐患

大概就是擁有特權感的原因吧,女兒自從恢複“自由”後,吃飯的時候也變得話多起來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有次去親戚家吃飯,就因為沒有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開始口不擇言地說:“這些菜太難吃了,都沒有我喜歡的”

話剛說出口,場面變得一度尴尬,我拉過女兒就教訓說:“你怎麼那麼說話,太沒禮貌了”

結果,女兒卻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我隻不過是想表達沒有我喜歡吃的菜”

也就是那句話讓我堅信餐桌禮儀的必要性,更意識到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立榜樣

而我們的孩子也不是不懂得餐桌禮儀,而是他們在自我需求面前不知道如何正确表達

就像女兒想吃某道菜時,她腦子裡閃過的想法就是“這些菜沒有我喜歡的那道菜好吃”

還像有一些孩子喜歡把餐桌轉盤當成玩具玩,本意也是尋找心目中喜歡的那道菜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正确引導、和做好榜樣了

你希望孩子怎樣做好餐桌禮儀,那就動員全家人一起去營造這樣的環境

比如,想吃什麼時嘴巴甜一些,直接講出訴求說:“你做的某某菜,現在想起來都在流口水,我又想吃了”

又或者,當你想吃的菜距離太遠夾不到時,禮貌地就近詢問:“可以幫我夾一些那道菜嗎”

正确表達訴求、禮貌跟人交流,這才是我們培養孩子餐桌禮儀的正确打開方式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02

習慣要早培養

這件事最好父母一起完成

養孩子就是一條需要方法、需要堅持、更需要等待的漫漫長路,有一個好習慣也是讓這條路變得平坦的有效方法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養男孩一天就等于不眠不休地加班半個月

一開始還覺得她太過誇大其詞,可真正見識過後,才算真正了解其中的無奈和費腦

有好幾次,每逢周末有空閑時間了,我們都會帶着各自的孩子出去玩

有時候是遊樂場,有時候是爬山,有時候也會找公園搭個帳篷感受大自然的美

可每一次,但凡是朋友帶着她兒子出場,就準不會消停

不是跟其他小朋友搶玩具、搶吃的喝的,就是不能待在一個地方一起玩兒,一個人總是随便亂跑闖禍

有次在公園玩累了,大家都回到帳篷裡午休一會

結果,也就是不到十幾分鐘的時間,男孩趁着媽媽沒注意,悄悄打開帳篷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當大家發現男孩不見後,都着急忙慌地四處尋找,最後竟然在一個樹屋前找到男孩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朋友氣急了,當時就對着她兒子說了句:“你簡直就是個禍害,以後别指望我帶你出來玩”

男孩聽後也不甘示弱,直接頂嘴說:“不帶我出來玩拉倒,我自己會出去”

場面變得一度緊張,朋友那想刀人的心也根本藏不住

而男孩,自始至終都沒有表現出害怕、或者想緩和局面的想法

這就是典型的“管晚了”,也是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表現

講真的,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和女兒的關系也一度陷入争吵的緊張關系裡

後來,意識到批評不能讓孩子有所醒悟後,我放棄了抱怨和指責

女兒從哪件事上拖後腿了,我就從哪件事情上開始着重習慣養護

比如,這次因為“先寫作業,然後再玩”這件事怄氣了一個星期後,我主動承認表達方式的不妥,然後又跟女兒約定分工合作

即:每天放學後她寫作業、我做飯,比一比看誰把各自的事情先做好,赢得比賽的那個人就可以決定接下來做什麼事情

在這種分工合作、比賽模式,且公平公正的情況下,女兒很快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放學回家不用提醒就能積極主動地“先學後玩”

這就是父母跟着一起“養習慣”的所在意義,影響孩子最好的方法,也是先成為孩子,然後再跟孩子一起把行為變成本能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03

好東西要分享

再也不說“你吃,我不喜歡”

每個孩子‬最初‬都是‬相對于比較單純的,我們跟孩子講話也最好是言簡意明,就像你把“好東西都省給孩子”的愛之深,孩子能了解的隻有話面之意

有一個媽媽,她養孩子的概念就是:“一切以孩子為先”

平時呢,隻要是孩子喜歡吃的東西,那基本上都是放在孩子跟前,等到吃剩下不要了才拿起筷子收尾

有時候女兒會問:“媽媽,你為什麼不吃”

媽媽的回答也是:“你吃吧,我不喜歡吃”

還有時候女兒會拿着吃的分享說:“媽媽,你吃一口,就一口嘛,求求你了”

媽媽為了多省那一口,也會對女兒說:“我不要,快拿走,你自己吃吧”

再後來,女兒長大後特别能吃肉,餐桌上每次有雞腿、紅燒肉、和魚蝦這些食物,都是直接連盤端走放在自己跟前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媽媽為了均衡飲食,就對女兒說:“你這孩子,也知道給媽媽留一點”

結果,女兒隻是淡淡地擡頭看一眼,然後不耐煩地說:“你自己說的,不愛吃這些,給你都浪費,還不如讓我一個人都吃了”

那一刻,媽媽想伸手夾菜、又羞于伸手夾菜的動作,停在半空中不知道如何是好

與此同時,她的内心也是發酸的,更多的是對未來的茫然和無助

用她發愣時的一句話來說:“現在要一口吃的就舍不得,那以後還得了”

事實上,在這件事上,主要責任還是在媽媽身上

沒有天生就摳門、舍不得給媽媽分享的孩子,大部分娃小時候最依戀就是媽媽,最舍得分享的也是媽媽

就像例子中的女兒,小時候為了讓媽媽“吃一口”,甚至還撒嬌、說“求求你”之類的迫切話

這個時候孩子内心最期待的,也是媽媽從他手裡吃一口的需求感,也許就是“那一口”就能讓孩子開心好半天

是以,“一切以孩子為主”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坑”,你讓孩子吃獨食習慣了,那孩子自然就覺得一切所得都是理所當然

想要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首先也要讓孩子能夠明确地感受到愛

特别是孩子依賴的分享階段,就不要含蓄地謙讓,告訴孩子“你吃,我不喜歡”了,大大方方地接受孩子的愛,先有被需、孩子才會真正學會愛别人、愛自己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04

父母無法取代

不要取消爸爸的帶娃資格

對于爸爸,網上出現很多調侃語

有人說:“爸爸靠得住,母豬能上樹”

也有人說:“對于爸爸帶娃,不要有那麼多要求,能活着就好了”

事實上,育兒裡之是以有“喪偶”一說法,其問題不在于“缺位”、或“不管”,而是有沒有參與的“機會”與“感受”

認識一個二胎媽媽,她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特别擁擠

早上定6:00鬧鐘,起床給大女兒做早餐,還要把睡夢中的二女兒叫醒,然後帶着老二一起送老大上學,時間不夠用的情況下還會直接披頭散發

把大女兒送到學校後,轉頭回到家也是忙不完的事情,做輔食、喂老二吃飯、打掃衛生、哄孩子午睡…

等到大女兒放學後,還要一邊照顧嗷嗷待哺的小寶,一邊輔導老大的學習

每次情緒上來就崩潰地大哭,随後就是老大哭、老二跟着哭

對于這種情況,家裡人都表示不能了解,甚至取笑說:“沒見過你這樣的人,教育個孩子還把自己氣哭了”

就這樣,本來挺精神的一個人,一說起孩子、一談及家庭,眼裡都看不到光了

聽說了她的疲憊後,我曾經還勸說:“養育孩子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平時多讓家裡人幫幫忙,就會輕松很多”

沒想到,她先是冷笑一聲,然後解釋說:“爸爸嗎?空有稱号罷了,指望他,根本就是給我自己找麻煩”

深入了解,又聽媽媽講出一些關于爸爸帶娃的“車禍現場”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比如,大女兒站在台階上往下跳,爸爸站在底下還告訴說:“快,寶貝兒,媽媽還沒過來,跳下來,爸接着你”

又或者,洗衣服時讓爸爸抱會兒‬小女兒,結果出來發現孩子如皮球一樣,被塞在爸爸的衣服裡隻露出一個頭、根本無法動彈

聽着媽媽的話,字裡行間都透露着對爸爸粗心大意的不信任

也是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帶娃失望後,她“取消”了爸爸的帶娃資格,一個人哪怕忙到焦頭爛額也不再對爸爸抱希望

後來,媽媽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和爸爸經常吵架不說,吵完架之後還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那些年,對兩個女兒說過最多的話也是:“如果不是你們,我早都自由了”

剛開始時候孩子還不太了解這句話,随着年齡逐漸長大後就變得郁郁寡歡、謹小慎微

直到偶然間聽到兩個女兒說:“我媽媽太兇了,爸爸好可憐”,媽媽才意識到“爸爸的存在也很重要”

如果一個媽媽在家裡過于勤快,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爸爸就會失去參與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也會因為不平衡的關系産生内心沖突

媽媽短視而周到的愛,也很容易成為孩子剛強成長裡的絆腳石

打個比方來說,爸爸們帶孩子的時候或許會粗心大意,把孩子照顧得灰頭土臉、沒有一點淑女和紳士的樣子

但童年不正是如此嗎?玩土戲水、撒野打鬧、磕磕碰碰…

而一個真正長大的孩子,他們也正需要經曆這些,鳥籠裡飛不出雄鷹,我們的孩子也不應該隻成為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溫室花朵

是以,爸爸粗犷的愛能賦予孩子抗挫折的曆練,和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都是互相影響的,彼此缺一不可,父親的陪伴和影響力,也是媽媽怎麼努力都無法取代的

養娃之路并不簡單、但也沒有那麼複雜,輕松育兒的秘訣也是避免走彎路,特别是養娃路上的那些“坑”一定要盡量避免

像‬我們想要養育孩子的路上更輕松簡單一些,那就需要多看多學、多反思了,譬如孩子能欣然接受的教導才是最好的撫養方式

和女兒怄氣一個星期後,我發現:過去這4個養育都是“坑”

那麼,關于養娃路上遇到的那些“坑”,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