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特色外交|國際影響全面提升之“一帶一路”篇

作者:華夏經緯網
中國特色外交|國際影響全面提升之“一帶一路”篇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别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

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曆史符号,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合作夥伴的經濟合作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案。

“一帶一路”背景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化推動了世界經濟高速發展,将世界各國緊密地結成了一個體系。不同國家利用本國禀賦優勢開展專業化生産,世界貿易逐漸轉向中間品貿易,形成了全球價值鍊體系,并通過部分重要區域價值鍊體系内部的互相分工合作與商品流通,大大提升了全球範圍内的經濟産出。國際分工格局從傳統的産業間分工模式向産業内分工、産品内分工模式深化,逐漸形成了以發達經濟體為主導的全球供應鍊、全球産業鍊和全球價值鍊互相協同的國際分工體系。

當全球化經過一定階段的發展後,逐漸凸顯出了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不完善、全球經濟發展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呈現出世界經濟發展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經濟規則由少數發達國家掌控、發展成果被少數發達國家獨享的局面,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鍊分工低端環節的開發中國家獲利甚微。

面對全球發展難題,少數發達國家不太可能放棄其既得利益,提供公正、均衡的解決方案。應對這一難題,必須由世界各國共同貢獻智慧、尋找出路。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而生,是全新的全球性普惠發展理念。“一帶一路”以發展為導向,打造新的發展環境和發展空間,建立地區經濟新的發展引擎,尤其重視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利益;将生産力的發展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推動生産力的快速發展實作世界經濟增長及其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協調更廣泛地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為世界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模式。

“一帶一路”成就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高标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标,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項目,持續推進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為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強勁動力。

推動共建國家“聯通”水準持續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強調,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标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2022年,在推動共建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一帶一路”建設可謂碩果累累。雅萬高鐵作為東盟第一條高速鐵路試驗運作,高棉第一條高速公路正式通車;2022年前11個月,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同比增長18.9%,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發送貨物标箱分别同比增長10%和11%以上。同時,中國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标準領域對接合作,已有超過三分之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建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采用中國标準,中國行業或企業在全球市場主導能力顯著提升。

引領中國“開放”能力不斷增強。高水準對外開放是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是建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對實作更高水準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推動和引領作用。2022年1至10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47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9.7%;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和中國-高棉自貿協定正式生效,累計與32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協定,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準持續提升;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夥伴不斷增多,關系日益鞏固,正在穩步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帶動全球國際合作“範式”效應日益凸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十年來,中國經驗在全球範圍内産生廣泛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作高标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标,已經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台。截至2021年底,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累計投資超過43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34萬多個就業崗位;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約12萬億美元。共建“一帶一路”作為一種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赢理念的可持續性國際合作新範式,日益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必将為全球發展貢獻更多持久動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指出,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在不同階段、不同地區推進的重點不同,能夠結合和考慮階段性、地域性的差異特征,形成了獨特的國際合作新理念、新模式。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在歐亞地區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戰略對接合作不斷加強;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化;三是能源領域合作逐漸深化;四是金融合作富有成效;五是投資與貿易合作穩步增長;六是人文交流不斷擴大。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内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責任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歐亞經濟委員會一體化與宏觀經濟部長謝爾蓋·格拉濟耶夫表示,中俄兩國上司人幾年前簽署了關于“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深入對接的檔案,我們正緻力于實作這種對接,并在不斷完善合作的法律基礎。未來,我們要持續深化在金融、投資、産業産能等領域的合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不斷注入新的内涵。

吉爾吉斯斯坦國立大學校長阿依古麗·阿布德拉耶娃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目前,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案。中國和中亞國家建交30多年來,中國對中亞國家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經達到400多億美元,成為中亞國家最大的貿易和投資夥伴之一。中國與中亞國家建交30多年來,在人文、科技、醫療、旅遊等領域都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熱”和“中文熱”在中亞地區持續升溫。

“一帶一路”新要求

2023年,大國競争博弈加速更新,多重沖擊對全球經濟造成壓力,世界經濟增速将進一步放緩,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增長前景日趨分化,全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客觀形勢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

共建“一帶一路”應與建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緊密結合。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大戰略部署以來,“一帶一路”建設統籌推進東西部對外開放,實施自貿區戰略,為推動雙循環下經濟高品質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雙循環具有對更深層次改革、更高層次開放和更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追求,這與共建“一帶一路”的要求和目标高度契合。共建“一帶一路”一方面帶動了國内商品和要素的市場流通;另一方面打通了國内外商品、要素大市場,優化配置國内國外各種資源,讓國内外市場和資源互為促進、互利共赢,共同創造價值。今後,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建立雙循環支撐通道,通過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各類資源與要素在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快速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各經濟運作環節更加有效銜接;要鼓勵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積極布局國内國際兩個市場;要不斷優化内外聯通的區域布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準,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構陸海内外關聯、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助力全球經濟複蘇。

着力以“一帶一路”帶動高水準制度型對外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标準等制度型開放”。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推動高水準制度型開放,是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共建“一帶一路”恰恰是實作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重要契機、平台和抓手。高水準制度型開放意味着開放的重點将由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從以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為主的開放向規則導向的制度開放轉變。同時,為适應高标準國際經貿規則,開放措施要從單純關稅減免向規則、标準等領域延伸。這就要求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擴大外資市場準入;要通過自貿試驗區開展高标準國際經貿規則實踐,努力在一些行業率先嘗試對接國際貿易規則,打造制度創新和開放視窗;要突出企業主體地位,通過制度型開放擴大對全球多邊規則架構的影響力,積極參與并推進世界多邊貿易體制改革,掌握與自身地位相适應的話語權。

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要聚焦重點。2023年,世界動蕩仍将持續。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關鍵在于優化發展路徑,持續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項目開展。在重點領域,要大力推動“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推進智能制造産業發展,通過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建構數字合作平台,縮小數字鴻溝,使數字經濟成果普惠于民;要大力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聚焦綠色能源、綠色基建、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推進多邊合作機制對接,持續推進“一帶一路”生态環保國際合作;要大力推動“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把中國在抗疫合作、疫苗研發、救治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在“一帶一路”沿線推廣,落實疫苗無償援助承諾,為“心聯通”奠定更加堅實的民意基礎。在重點區域,要通過實施自貿區和自由港項目建設,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次區域經濟發展。在重點項目,要聚焦民生工程,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國家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提高當地居民的滿意度,與有關國家實作在全球治理領域的互利共赢。

“一帶一路”深遠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表明,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産品的提供者。

曆史性、全球性、普惠性的解決方案。面對全球發展難題,國際社會亟需變革傳統的全球經濟治理模式,樹立一種公平、普惠的全球性發展新理念。中國作為全球化的重要支援者和貢獻者,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下,适時向國際社會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一關乎全球發展和治理的重大解決方案,從推動共同現代化、完善全球價值鍊、建立互惠共生關系等多方面為世界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一是從曆史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有利于推動各國共同實作現代化。其一,通過将活躍的東亞經濟圈、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聯系起來,推動世界經濟新增長中心的形成,帶動世界經濟實作新的普惠性增長;其二,突破民族國家界限,推動沿線國家共同實作現代化,使世界現代化形态從一進制化走向多樣化。

二是從世界經濟格局與國際分工體系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有利于推動全球價值鍊重構,為更多國家帶來經濟全球化紅利。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10年來,已同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合作檔案。“一帶一路”倡議覆寫的經濟體經濟發展水準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比較優勢也不同。與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相比,中國有着成熟的工業體系、較為先進的技術水準和工藝流程,可通過産能合作、擴大對外投資和原材料貿易等方式,增進與沿線國家的價值鍊關聯度,發揮“中端發包國”的作用,在多邊合作中促進形成地位對等的價值鍊關聯體系,對沖發達國家單邊主義對沿線國家的影響,提升沿線國家在全球價值鍊中的整體位置。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通過與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數字經濟、數字安全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及綠色發展、減貧和抗疫合作,不僅能夠使更多地區和人民融入世界市場,獲得相關技術轉移和知識,提升數字治理能力,消除數字鴻溝,還能最終擴大國際分工的範圍和覆寫面,擴大世界市場,促進世界生産力的發展。

三是從中國與合作國家的關系來看,“一帶一路”有利于推動各方實作互惠共生。首先,中國通過與相關國家的技術共生,可以建立雙邊技術互動和彼此依存關系,推動雙邊價值鍊更新,進而實作互惠共生。其次,中國通過與沿線國家的産業共生,可以增強共生單元之間産業鍊的融合性、互動性、協調性,提升分工效率,推動雙邊價值鍊更新,進而實作互惠共生。再次,中國通過與沿線國家的市場共生,可以促進雙邊市場融合,打破貿易壁壘和市場壟斷,推動雙邊價值鍊更新,進而實作互惠共生。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國際合作。“一帶一路”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入手,逐漸推動沿線國家提高貿易參與能力、加快産業結構更新、實作工業化,使包括開發中國家在内的世界各國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到國際經濟體系中,形成了新的全球發展模式。一是“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抓手,改善了沿線國家的綜合發展環境,推動了區域合作,放大了發展輻射效應。二是“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公共産品,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降低了發展中經濟體參與國際貿易的成本,為其提供了參與新型發展合作、實作經濟增長的機遇。三是“一帶一路”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來了國際投資的額外性和催化劑效果,實作了合作國家的增益發展,放大了發展效果。

産能合作推動沿線國家産業結構更新。在“一帶一路”的國際産能合作中,中國制造業技術儲備具有明顯優勢,産業和貿易結構也優于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沿線國家與中國在産業鍊上形成共享、融合态勢後,通過生産工序的轉移、承接,先進技術的溢出、學習,促進了其價值鍊更新,提升了其參與區域價值鍊乃至全球價值鍊的深度。

從國際分工的角度可以看到,中國與這些經濟體的分工合作正在發生變化。其一,中國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初級産品消費市場的規模一直處于上升階段,這對于尚處于經濟起飛前階段的衆多發展中經濟體顯然是有利的。其二,中國作為最終消費品市場的規模也在上升之中,這表明中國有能力承接部分最終産品的消費,為地區生産-消費循環提供保障。其三,從中間品貿易角度來看,中國作為沿線國家中間品市場提供者的地位在進一步上升,部分沿線國家正在被納入“一帶一路”新型發展合作機制,也就是說,中國正在通過這種方式将全球價值鍊延伸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作中國産業更新與沿線國家融入國際分工體系的良性互動。中國依托自身的經濟發展,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正在逐漸打造新的生産-消費循環和國際生産網絡。

【本策劃由華夏經緯網整理綜合/資料來源:新華社《瞭望丨“一帶一路”激活全球發展新模式》、中國新聞網《“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 百餘位中外學者共話成就與未來》、光明網《共建“一帶一路”十周年:成就與展望》、《2023共建“一帶一路”:十年征程再出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