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作者:此念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 圖檔來源:Xuan Loc Xuan

導讀

如果我們的人生是一場電影,生活中經曆的各種各樣的事就是電影的素材。

就像導演收集了很多鏡頭和素材之後,會按照某種方式把它們剪輯起來,我們也會有自己叙事的主線和邏輯,會剪輯掉我們認為不重要的東西,并按照自己的架構去了解、組織和加工這些素材。

而使用什麼架構去解讀,使用哪種政策去生存,如何更新和世界新的互動方式等,這些,就是我們的命運。

認識自己,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cinian——

李松蔚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心理咨詢師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01

不确定的環境下,

我們更需要重新認識自己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 圖檔來源:Xuan Loc Xuan

毛詩篇:認識你自己很重要,我們可以從哪幾個次元認識自己?

李松蔚:我把“自我認識”分成兩個部分,很多流派也都會用這種類似的結構。

一部分叫做“經驗”,比如導演拍片需要有很多素材,這些素材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曆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素材和經驗,一個人如果出生在戰争年代,那他的經驗裡就一定會有很多颠沛流離和生離死别,這是他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沒有辦法逃避的素材。

相反,一個人如果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裡,那他的經驗裡就有很多富足的、被精細養育和照顧的部分。

僅有素材,我們還不足以認識自己,就像導演收集了很多鏡頭和素材之後,會按照某種方式把它們剪輯起來,變成有意義的故事。

我們也會有自己叙事的主線和邏輯,會剪輯掉我們認為不重要的東西,并按照自己的架構去了解、組織和加工這些素材。

比如半杯水的故事,同樣的素材,有的人會說它已經空了半杯,隻剩這麼一點了;有的人會說我運氣很好,還剩半杯,這就代表我們對經驗的不同的加工方式。

同樣在成長環境中被養育得很好的兩個人,一個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他應得的,不管他怎樣父母都會無條件的愛他;而另外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是他做到一個好孩子,完成了父母對他的期待,通過努力才得到的回報。

是以,同樣的經驗,兩個人用完全不同的架構去解讀,會形成完全不同的認知,繼而形成如何生活和應對各種問題的不同政策。

認識我自己這件事,在過去相對生活比較穩定的時候不那麼重要,因為我們不用認識自己,也可以活得很好。

比如在農耕社會,每一年都有固定的規律,春種秋收,什麼季節應該播種,怎麼照料莊稼,最後會得到什麼收成。一旦事情固定下來,我們不需要去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按部就班去做就行。

但是如果世界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認為理所應當的事情現在不這樣了,就意味着我們過去的一些政策失靈了。這時候,認識自己這件事情就變得重要了。

因為我們必須要通過反思自己的經驗,思考哪些東西需要保留,哪些東西需要改變,适應新的變化的架構。

我們先形成一些固定的加工世界的方式,随着世界發生各種變化,新的經驗湧入,我們不得不更新自己加工世界的方式,這就是需要我們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對自己經驗和架構的思考和整合上。

毛詩篇:有一些人對自己很好奇,天然想了解自己,但大多數人可能都是出了事情有了困惑以後,才想我為什麼會這樣思考?

李松蔚: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在和平年代在比較富足的時候,人們生理上的、安全感的和情緒的需求已經解決的差不多,就會有更高層級的需求叫“自我認知”,直覺一點就是“富貴閑人”,他們對自己充滿了好奇,想把自己琢磨得明白一點,這是一種内在的探險和發掘的過程。

另外一種是更多情況,人們并不是在舒适的狀态下把自己當做課題去研究,而是碰壁之後産生困惑和挫敗,發現過去已經适應的架構體系在今天被打破了,是以不得不重新認識自己。

除了文化、背景和職業等外在的沖突,時代本身也需要我們不停地颠覆自己。比如除了特别穩定的傳統的工作以外,幾乎所有人都面臨一種危機——“我的工作我能夠勝任多久?有沒有可能過5年或者過10年會被AI取代?它的基本生産邏輯或生産的形式是否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可能過去有很多我們賴以為生的或引以為傲的技能或者特長,将來在行業裡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們需要去發展一些新的東西。

是以,今天很多人不是沒事幹了要去認識自己,而是他很慌、很痛苦,必須要回到自己身上找到新的和世界互動的模型,而不是重複過去的自己。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02

認識自己,

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 圖檔來源:Xuan Loc Xuan

毛詩篇:如果我不喜歡自己的架構,比如我總是太悲觀了,這個架構讓我不快樂,是否我覺察了就能換一個架構?

李松蔚:每個人在認識世界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偏好,有的人會去看樂觀的部分,有的人會放大悲觀的部分;有的人傾向于從長期去看問題,有的人傾向于從非常短的時間裡看問題;有的人希望事情跟計劃非常吻合,有的人更喜歡天馬行空……

我們一旦對自己看待事情的不同角度有所認知,就可以幫助自己在做決定的時候做調節,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偏好或者視角,會如何觀察和了解這個世界。

覺察之後的步驟叫“政策”,就是我要怎麼去行動。同樣拿到半杯水,有的人會省着喝一小口,有的人立刻去找水源,也有的人會去求助,看看誰有更多的水……

在變化的時代中,當我們習慣性的政策超出預期時,就意味着我們必須更得換一種政策。

比如,一個人在學生時代非常擅長做題,擅長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好成績,但是他有可能在職場中不擅長求助及合作,因為在他做題隻需要自己開動腦筋練習就好,單打獨鬥就可以完成。

當他工作沒辦法再用以前政策的時候,可能還沒意識到自己要去學習跟别人合作,是以很恐慌,他認為進入到一個自己完全無法掌控的環境,這份工作挑戰太大了,自己不适合也做不好,這就是“失控”。

是以,失控不見得是環境真的糟糕,而是在我們過去控制的範疇之外。失控之後,我們不得不面對新的可能性,這可能會讓我們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做的未必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比如,曾經很擅長做題的人要去向别人示弱和求助,對别人說這件事情我不會做,你能不能幫忙或教我。他在做這個動作之前,有可能會認為自己做錯了,太堕落了,怎麼能厚着臉皮去求助。

這就是很多人面臨改變時最大的一關:沒有看到自己的架構,沒有看到自己和現實世界的沖突,而是繼續沿用過去的認知,判定自己出問題了。

自我認知幫助我們把這件事變得更意識化,更清晰,接下來我們可能才會更有目的和方法去嘗試新的動作,雖然我們也不能保證新的動作一定是對的,但嘗試了以後,才能發現是否适合。

我們可以邁出第一步,嘗試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或許這些事在原來的架構看上去像是錯的,如果你做了,就會發現隻是因為我們過去的架構太狹窄了,就會更新對自我的認知和了解。

毛詩篇:是以我是不是得先了解自己的架構,這樣遇到新挑戰才有可能思考我要不要換一個架構,換一種行為方式或體驗,才能知道自己從哪個方向努力?

李松蔚:5%的改變,95%的不變。不變的部分是穩定的東西,我之是以是這樣一個人,是我賴以為生的基石。

很多人認為心理學是一門怎麼幫助自己變得更好的學科,我認為不是。心理學首先是幫助我怎麼了解自己的不變,了解我之是以是我的學科,在了解的基礎上,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父母對一個孩子的期望值很高,這個孩子小時候很努力學習,仍然達不到父母的期待,被父母罵甚至揍。一段時間之後,這個孩子就躺平了,不再想去學習。

哪怕這個孩子長大以後變成成年人,也可能會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講。他會說:“你看,都是因為小時候我父母對我不好,導緻現在我對工作、對要做的事情沒有信心,沒法持之以恒的投入努力。”

這樣講其實是沒有真的了解自己,隻是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說這一切都是被父母打出來的。

我們不能隻說自己受到了很多糟糕的對待,故事還有後一半,叫做“在那樣的逆境中,我做了一些事情,摸索出自己的求生之道”。

我問他,他說:“我看上去是在躺平不想學習,其實我是在用這種方式降低父母對我的期待。過去我投入做事,他們有很多期待變成失望,現在我不去做這件事情了,他們就徹底放棄希望。他們可能對我有很多意見,但是對我來講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我對他說:“但現在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你進入了職場,還有意無意的讓身邊的人降低對你的期待,你在釋放信号自己是一個躺平的人,這放在今天的職場中合理嗎?

今天很多資源配置設定,不會因為我對你的期待低,你就安全了,如果我對你的期待低,你就更可能被裁掉,更得不到資源,更拿不到我給你的挑戰和成長的機會。

是以今天你要學習新的經驗叫'我在必要的場合裡,要學會讓對方對我形成高期待'。這就需要你在這件事情上要學會收放自如,除了欣賞自己曾經擁有的求生政策之外,也允許自己發展一些不一樣的政策,這個部分就是改變的那5%。”

毛詩篇:我們越靈活,應對事件的角度或者方法越多,活得就越自在。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03

認識自己的兩大思維實驗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 圖檔來源:Xuan Loc Xuan

毛詩篇:我之前線上下心理學沙龍做過一個歸因方式的測試,一旦我覺察到自己的架構以後,我就能了解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很多行為。

李松蔚:歸因方式其實都是個人看問題的角度,沒有好壞之分。

有的人認為外部世界不安全,是以不抱希望,不把控制點交給外部世界,而是盡量讓自己去掌控。比如:我不會把錢存在銀行,而是會換成金條放在家裡,是以在偏動蕩的時代裡,我的生活會比較安穩。

有的人認為外部世界很安全,他可能就去貸款,投資做很大的事情,但這種偏差或是錯誤的預估,反而會給他帶來一些損失。

是以沒有絕對的好壞,要看和大環境或生活的年代是否契合。

毛詩篇:我們不去學習認識自己的心理學課程,可以從哪幾個角度去認識自己?

李松蔚:有兩個思維實驗。

第一個思維實驗:我是什麼樣的人。

你可以邀請一個熟悉你的人,讓他講對你的看法,可能是一些猜想或直覺,你一定要做到在整個過程裡不能講話和插嘴。

你不要覺得自己的答案才是對的,你要認真地聽對方講,看他是怎麼了解你的。

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玩的遊戲,但是前提就是你不能覺得他說錯了,而告訴他什麼才是對的,因為認識自己這件事情本來也無所謂對或者錯。

别人對你的認知不一樣這件事很奇妙,你往往可以通過這種錯位對自己有新的發現。

第二思維實驗:想象一下,如果到現在為止,你的人生是一部電影,它是一個什麼題材的電影?一個家庭倫理片,冒險題材片,爽劇懸疑片,愛情悲劇片還是什麼?如果你要給這個電影起一個名字,你會給它起什麼樣的名字?

這問題就是你對過去的人生或者過去叙述人生的方式,進行感性的概括。

接下來我要問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這部電影到現在為止還沒拍完,後半段還未知,但這部電影名字和風格已經定了。

現在你作為導演,有無限大的權利可以給電影設計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尾,讓後半段的故事有完全不同的走向,比如本來是悲劇片,現在要給它硬加喜劇的結尾,它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尾?

這也是我們用來看自己的一種方式。

如果有些人對電影不感興趣,也可以用小說、音樂等你熟悉的載體,它們本質是一樣的。

毛詩篇:李老師會自己經常做這樣的實驗嗎?

李松蔚:我自己也經常做思維實驗,比如我發現我有某個缺點,除了揚長避短,我會問自己,在什麼場景或情況下它有可能成為優點?在什麼時候,别人可能會羨慕我有這樣的“缺點”?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04

認識自己

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 圖檔來源:Xuan Loc Xuan

毛詩篇:我怎麼知道我是在做自己,還是在無意識地滿足他人對我的期待?

李松蔚:我現在越來越認為其實并不存在唯一真實的自己,因為我們在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

比如,我們年輕的時候可能非常希望取悅别人,在剛開始一段親密關系的時候,我們會交出自己,我喜歡吃什麼東西不重要,他喜歡吃我就陪他吃,這時我們也是做自己。

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有抗拒:憑什麼每次我都要去照顧你,我也有我自己的偏好,也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不斷有自己新的想法,這也不代表着我前面做的事情是錯的。

我們在這段關系前面的相處中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它讓我們有新的可能性思考自己想要做什麼,是以在另一個階段裡,我們就會大量地做自己,甚至跟對方對着幹。

這在青少年身上特别常見,可能四五年裡你讓我幹什麼我就偏不去幹什麼。比如我困得不行了就想睡覺,這時父母過來說你為什麼還不睡,我就會說我不困。

再過幾年之後,可能自己都不了解為什麼當年要那樣,每年回家就那麼點時間,為什麼不能讓人家高興一點?

是以,認識自己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我們需要知道在這一段時間裡,什麼是重要的,告訴自己我可以去做這樣的自己,同時也想象在未來我可以做不一樣的自己。

毛詩篇:有些人看了您的《5%改變》也想去改變,但是他總會換個角度又把自己否定了,這種現象如何改變?

李松蔚:謝謝他給了我很不一樣的回報。我這本書有很多的對話,一些讀者會給我寫信,我給他們建議後他們會嘗試并會給我回報。

我收到過很多不一樣的評論,有時候光看他們的評論,就能看到評論者的個性或者看重東西的不同。

有的讀者會評論,寫信的人好啰嗦,他們寫的事無巨細,李老師都沒有空間表達更多他的想法,就看這些人的想法,我認為這本書不值;有的讀者說我認為李老師好啰嗦,我就希望看到更多真實的生活體驗,李老師卻不停地講理論講方法。

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就需要接下來去讀書或者是去上課學習的時候,想一想有什麼東西是我有而别人不具備的東西。

比如他很擅長自我否定,擅長自我否定也可能成為他的優勢,但是他需要開動腦筋去想想,在什麼情況下自我否定或者說找自己的缺點,可能變成一個了不起的本領。

李松蔚: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電影,它會是什麼名字?

結語

認識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我們看到得越多,越不會被一些煞有介事的結論束縛住。

人是可變的,有規律的,我們會受到很多限制,也會受到來自他人的影響,但不妨礙我們做自己。

是以,我們到底該怎麼看見自己,認識自己呢?

《2024“認識你自己”線下課程》

看見自己,生命重新開機

認識自己,是一段關于個人成長和内在改變的探索之旅。

❍ 探索你的認知風格與情緒模型,識别看世界的“濾鏡”

❍ 用行為功能分析看問題,讓改變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 重新審視人際關系中的不同角色,拿回自己的主動權

❍ 助你解開人生之惑,實作高層級的蛻變

這關乎于你過得是否快樂、關乎于你與你最親密的人之間的關系、也關乎于你生命的品質與狀态。如果你對人生感到困惑、想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質,那就與我們一起來“認識你自己”。

自我關系中的困惑和迷茫,李松蔚老師将會給你答案。5月18日-19日,李松蔚老師親自授課【審視你的故事】。

線下授課,小組讨論,理論學習+案例互動+現場點評,今年僅此一期,速搶名額——

長按圖檔掃描二維碼,立即咨詢

課程詳情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