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底,是否支援蔣介石,如何引發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内鬥"?

作者: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新中國成立前後,按照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重新“扶蔣”的政策,美國對台灣蔣政權的支援限于維持外交關系、繼續提供少量經援和允許它用自己的資金從美國購買軍火。

但是,駐台北總領事麥克唐納卻要求改變這個政策。

1、要不要支援蔣介石的争論

1949年11月間,他幾次緻電國務院,提議立即向台灣派出美國軍事顧問團,和提供較大規模的經援。

1949年底,是否支援蔣介石,如何引發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内鬥"?

軍方要求改變政策的勢力遠為強大。麥克阿瑟一向不滿意華盛頓對國民黨的态度。

11月中旬,他要求派美國遠東空軍的一個參謀小組通路台灣。國務院起初反對,并已說服陸軍部請他打消此意,但麥克唐納擅自同國民黨當局做好了該小組訪台的安排,使國務院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實。

12月上旬,麥克阿瑟在東京與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合參謀司司長弗雷德·格倫瑟和陸軍部副部長特雷西·沃裡斯密商台灣問題、主張美國宣布承擔保衛台灣的義務,和對台提供大量軍援。

華盛頓的陸軍當局也在積極考慮援台措施,包括派遣軍事顧問團和在台灣駐紮美國艦隊。

艾奇遜遭到的最大挑戰來自軍方最高上司,即國防部長約翰遜和參謀長聯席會議。

與艾奇遜相比,他們對國民黨抵抗能力的估計較為樂觀,而且更為重視對蔣介石的“道義責任”。

他們固然還不願用美軍保護台灣,但認為其他形式的軍事支援是可取的。約翰遜尤其親蔣,以至後來成了“院外援華集團”的成員。

決定約翰遜所作所為的另一個因素是與艾奇遜争權。這位野心勃勃的政客極為妒忌艾奇遜的顯赫權勢,希望通過對華政策的争議來削弱對手。

5個月前,他就偕同參謀長們強烈反對發表白皮書,并且宣稱以後會就“未來的對華政策”和艾奇遜較量。

現在,他們認為較量的時候到了,而麥克阿瑟的态度加強了他們的信心。12月中旬,約翰遜特意把剛從東京歸來的沃裡斯,所撰關于台灣的備忘錄,寄給正在度假的杜魯門。

與此同時,參謀長聯席會議重新研究了台灣的戰略價值和對台政策,結果于12月23日向約翰遜正式提出,立即由麥克阿瑟向台灣派遣軍需調查團,然後按照調查結果向蔣介石提供軍援。

約翰遜随後把這個主張送出國家安委會,12月29日上午,艾奇遜同參謀長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鋒,艾奇遜說,台灣的根本問題在于國民黨的不可救治的腐朽,因而即使實施軍方的主張也隻能短時間地延緩其“失陷”,“必須問一問,為了這一延緩我們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首先,我們将又一次在衆目睽睽之下使美國的威望卷入又一場失敗;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将激起全體中國人對外國人的仇恨,使這種仇恨傾注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将冒着讓蘇聯人有機會在安理會控告我們的風險,并在整個亞洲被當作這個信譽掃地、腐朽不堪的國民黨政府的支援者。”
1949年底,是否支援蔣介石,如何引發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内鬥"?

他還以利用中蘇沖突為理由,說美國加強對蔣介石的支援,隻會使美國取代蘇聯成為中國人民的仇敵。他同時強調,美國必須正視“已不存在抵抗共産主義的中國基地”這一現實,進而“盡全力加強中國的鄰國”,特别是遏制共産主義向東南亞擴張。

2、國務院的“勝利”

當天下午,國家安委會在杜魯門主持下開會,在聽取了艾奇遜和軍方上司人各自的觀點後,杜魯門肯定了艾奇遜所維護的現行政策。

軍方不甘心受挫。國防部在國家安委會會議結束後,馬上把情況洩露給報界。兩天後,從東京“盟總”又傳出了前述國務院關于台灣問題宣傳方針的絕密訓示。

親蔣的國會參議員諾蘭、史密斯和塔夫脫,以及前總統胡佛趁機抨擊國務院,要求向台灣提供軍事保護,各大報紙紛紛予以報道和評論。

為了澄清行政當局的立場,艾奇遜建議發表總統聲明,并提出了文稿。杜魯門同一些白宮助理和約翰遜商量後準備拒絕,經艾奇遜勸說才改變原意。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發表關于台灣的聲明。聲明承認台灣已歸還中國,宣布美國無意“于此時”在台灣取得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亦無意“在目前形勢下”使用其武裝部隊進行幹涉,且不會向台灣提供軍事援助。

其中“于此時”三字是杜魯門根據軍方上司人(可能是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雷德利)的意見即時插入的,以緻白宮不得不匆匆收回事先已發給記者們的聲明副本,以便添上這三個字。

杜魯門聲明,标志着美國對台政策演變過程中一個時期的結束。1948 年末以來,美國政府一直在尋求阻止台灣被中國共産黨控制的途徑,結果到頭來自認已處于山窮水盡的境地。

然而,美國軍事幹涉的可能性始終未被排除。杜魯門聲明中的上述保留語透露了行政當局的一貫立場。

1949年底,是否支援蔣介石,如何引發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内鬥"?

1949年間,參謀長聯席會議兩次向國家安委會強調, “未來發展至戰争本身的事件” (即被認為危及美國東亞戰略陣地的戰争或軍事危機),可能使美國對台灣的公開軍事行動成為可取的,這年年底,它又準許了聯合參謀司拟訂的美蘇戰争應急計劃,其中規定不讓蘇聯把台灣用作攻擊基地。

國務院在這個問題上同軍方完全一緻。

艾奇遜提出的總統聲明稿中已有“在目前形勢下”這一限定,雖然即時插入“于此時”三字引起了他的不滿,但這僅僅是因為擔心從記者手中收回原先的副本會引起各方面的猜疑。

他在向新聞界和國會議員解釋,杜魯門聲明時說,如果美軍在遠東受到攻擊或那裡發生侵略,“美國必須完全自由地在任何地區采取為本身安全所必要的任何行動”。

雖然艾奇遜和軍方上司人,都認為在可預見的将來不大可能爆發戰争,但他們确實保留了美國武裝阻止中共占領台灣這一選擇。

新華社在報道艾奇遜的上述解釋時評論說:

“艾奇遜的話明白洩露了美國帝國主義武裝霸占台灣的陰謀計劃并未死心”,隻要将來它認為必要時,就可以實行這個計劃。

不到半年,這一點便得到了證明。

4、戰略的轉折

對于美國的東亞戰略來說,1950年上半年是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是醞釀其形态轉折的關鍵性的過渡時期。

1949年12月底,國家安全委員會在認定,無法阻止中國共産黨控制台灣之後,迅速确定了在東亞遏制中蘇共産主義的總體戰略。

1949年底,是否支援蔣介石,如何引發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内鬥"?

這個戰略劃分了東亞的兩條遏制線:

第一是西太平洋“防禦環帶”,包括日本、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第二是亞洲大陸東部中蘇外圍,主要包括南北韓和東南亞。台灣實際上被排除在兩條遏制線外。

在西太平洋一線,美國直接承擔遏制責任,由美軍抵擋任何外來進攻;在大陸一線,美國将主要通過政治、外交支援和經濟、軍事援助加強當地的非共力量,由這些力量替美國從事遏制,不投入美國武裝部隊。

然而, 1950年上半年東亞和美國國内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态,這兩條遏制線的差別随之模糊起來。

在北京,美國兵營地産被收回,導緻美國撤走全部在華官方人員,它保留在華立足點的希望由此完全破滅,中美敵對也由此進一步加劇。

在莫斯科,中蘇兩國上司人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使美國現行的東亞政策(特别是對台政策)失去了促進中蘇分裂這一重要論據,也加強了美國決策者,對中蘇兩大國密切合作,共同擴張共産主義勢力的擔憂。

在東南亞,越南抗法戰争在中國大力援助下蓬勃發展,美國的大陸遏制線面臨破裂的危險。

在美國國内,麥卡錫主義興起,行政當局如果在東亞進一步退卻,顯然将自招政治災禍。

接着,杜魯門政府在東亞和世界形勢的刺激下,以一種驚恐的心态拟訂了新的全球戰略原則,即盡力防止"自由制度在任何一處的失敗”,并且大大擴充軍備,争取消除美國軍事能力與其全球性需要之間的差距。

這一新的全球戰略原則,對美國東亞戰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1949年底,是否支援蔣介石,如何引發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内鬥"?

與此同時,行政當局内部要求改變對台政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許多進階官員看來,阻止中國共産黨占領台灣,已關系到美國在東亞和全世界的根本利益。所有這些對美國政府來說,意味着必須成功地阻止東亞任何地區,繼中國大陸之後喪失給共産黨。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的“防禦環帶”似乎遲早要前推到北韓半島、台灣乃至印支一線。

5、美國的東亞總體戰略

1949年3月,路易斯·約翰遜取代詹姆斯·福萊斯特任美國國防部長。他入主五角大樓後,很快斷定美國缺乏總的東亞政策。6月10日,他向國家安委會提出備忘錄,批評政府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對付東亞日益嚴重的局勢。

他認為,有必要以在亞洲遏制共産主義為宗旨,制定“深思熟慮的、全面的計劃”。

國家安委會接受了這個意見。但很明顯,約翰遜要求的這種計劃,隻有在美國政府的籌算中台灣将落于誰手的問題有了答案之後,才可能形成。

10月間确立了準備聽任台灣“失陷”的政策。

在此前提下,國家安委會執行秘書于12月23日提出報告《美國關于亞洲的立場》(國家安委會 48/1 号檔案)。

12月30日,即艾奇遜經當面交鋒挫敗了軍方上司,關于改變對台政策的要求後第二天,杜魯門主持讨論該報告,略加修改後正式采納其結論部分,作為國家安委會48/2号檔案。這就是美國在東亞的總體戰略綱領。

國家安委會48/1和48/2号檔案是安委會秘書班子和國務院、國防部代表共同起草的,國務院的意見起了主要作用。

1949年底,是否支援蔣介石,如何引發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内鬥"?

檔案分析了東亞形勢:

蘇聯已是東亞一等強國,占有有利的戰略地位和政治優勢;中國共産黨的勝利對蘇聯意義重大,“可以假定,在最近的将來克裡姆林宮對中共的影響,以及中共對中國的控制将愈益牢固,中國對蘇聯實作其全球目标而言将代表一項政治資産”;同樣重要的是,東亞正處于大動亂的陣痛之中,為共産主義擴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強烈刺激和有利條件,美國面臨在亞洲大陸喪失任何立足點的危險。

檔案強調,蘇聯或中蘇聯盟支配東亞将嚴重威脅美國安全。是以,美國在東亞的基本目标是遏制“共産主義進一步蠶食”,“逐漸削弱和最終消滅蘇聯在亞洲的優勢,直到蘇聯不能從這個地區威脅美國及其朋友的安全。”

但是,美國的資源和能力有限,因而目前的全球戰略概念是,在美蘇熱戰的情況下,美國将“在西方實行戰略進攻,在“東方實行戰略防禦”,“以最低限度的軍事人力和物資確定東方",戰略防禦成功,以便把主要力量投入“西方”。類似的原則适用于冷戰。

從這一前提出發,檔案規定了東亞遏制的基本戰略和政策。

日本、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的防務将繼續由美軍承擔,任何情況下它們都不得落于共産黨人之手。

對于亞洲大陸,“必須集中努力,把可用的力量——美國武裝部隊除外——用于将使美國所費努力得到最大成果的地區。”

具體地說,美國将向那裡的經過選擇的非共國家提供政治支援和經濟、軍事援助,并且鼓勵區域性合作,以便補充和加強它們對“共産主義侵略和颠覆”的抵抗。

檔案還認為,美國應當充分重視争取亞洲民族主義,努力使之擺脫共産主義的影響,但同時又要照顧殖民國家——“我們的西方盟國”。

檔案肯定了當時正在實行的對華政策。

一方面避免承認新中國,另一方面應當認識到對中國采取比對蘇聯更敵對的态度是不适當的。

“在美國不承認的情況下,其他友好國家予以承認将影響美國的讨價還價地位”。

在經濟領域,美國不向新中國提供政府援助,不鼓勵私人在華投資,也不允許向它出口軍用品。但對非軍用戰略物資,應在嚴格控制的前提下允許有限出口,對非戰略性物資則不應施加出口限制。

1949年底,是否支援蔣介石,如何引發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内鬥"?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應繼續用外交和經濟手段阻礙中共占領,但這很可能失敗,而軍方已重申不應動用美軍。是以,美國可能不得不“向福摩薩(台灣)告别”。

6、杜魯門的演說

根據國家安委會 48/1 和 48/2 号檔案的精神,艾奇遜于 1950年1月12日在全國報業俱樂部作了一場著名的演說。

他以國會内外的親蔣輿論為主要對象,力圖繼杜魯門1月5日聲明後,進一步澄清行政當局的立場,并且盡可能有效地為之辯護。

他說,亞洲目前最強大的力量是民族主義,它與美國的利益和傳統政策一緻,而與共産主義根本抵觸,因為共産主義是蘇聯帝國主義的工具。他随即危言聳聽地談論“蘇聯正在攫取中國北方四省”,說這是亞洲和外部國家的關系中最值得注意的、最重要的事實。

“決不容許我們的任何言行遮蔽這個事實真相。任何宣傳都不能夠遮蔽它。唯一能遮蔽它的是我方輕率的胃險蠢舉……我們決不可把中國人民必然發展起來的義憤、怒火和仇恨從俄國人那裡引到我們自己身上。如果把它引到我們自己身上,那将是愚蠢的。”

在如此辯護了行政當局的對台政策後,他宣布了在東亞的軍事戰略。他說,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禦環帶”是從阿留申群島起,經過日本和琉球群島,直至菲律賓。台灣和南北韓未被包括在内。

1949年底,是否支援蔣介石,如何引發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内鬥"?

他還說,對于“防禦環帶”以外地區的安全,美國不提供保護,如果這些地區遭到進攻,“首先必須依靠遭到進攻的人民來抵抗,然後依靠整個文明世界在聯合國憲章下承擔的義務。”

應當指出,杜魯門政府并未完全排除在“防禦環帶”以外的地區,使用美國武裝力量。

它就台灣強調過這一點。國家安委會48/1号檔案稱,西太平洋島鍊隻是“最低限度陣地”,從那裡美國可以利用各種手段, “在不使用大量美國武裝部隊的情況下”,縮小共産黨控制地區,或“在戰略上開發”亞洲大陸的重要地區。

艾奇遜在全國報業俱樂部演說中強調,美國在聯合國之下承擔的多邊幹預義務,決不是不可靠的。可以說,美國的東亞總體戰略,從一開始就包含着美國在亞洲大陸和台灣地區進行軍事幹涉的可能性。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