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男孩派

2024-04-29 09:12釋出于安徽育兒領域創作者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隻有父母掌握了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孩子才能逐漸養成獨立做作業的習慣,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作者 | 可樂媽

輔導作業能有多氣人?

上周五是我生日,結果萬萬沒想到,我慶祝三十八歲的方式,居然是去醫院檢查心髒。

事情是這樣的:

前一天晚上,我照例輔導國小四年級的兒子寫作業。

其中,有一篇老師布置的小練筆。

而兒子的國文一向是老大難,特别是作文,每次吭哧癟肚、抓耳撓腮,最後也隻會寫一些“媽媽冒雨背生病的我去醫院”之類的的複古情節。

這一回也是如此。

隻見他坐在書桌前,表情嚴肅,眉頭微皺,嘴巴裡還念念有詞。

你以為他在審題?

呵呵,大錯特錯。

他在數格子,在數一共要寫多少行,才能湊滿老師要求的400個字。

又過了一個多小時,正當我準備發火時,兒子把作文本一扔,朝我伸出手,說:

“終于寫完了,現在可以讓我用平闆看動畫了吧?”

然而,我定睛一看,光是第一段就有七八個錯别字,再看着他鬼畫符一般的字迹,這一刻我再也忍不了了,扯着嗓子對着兒子大吼:

“重寫!重寫!全部給我擦了重寫!”

結果當天夜裡,我就感到一陣陣心絞痛。

第二天,果斷捂住心髒,急匆匆去醫院挂了号。

果然,這屆成年人的崩潰,都是從陪孩子寫作業開始的。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好在檢查結果沒什麼大事。

從醫院出來後,我無力地跟閨蜜吐槽:

“不是高血壓就是咽喉炎,要麼就是心肌梗塞,這輔導的哪裡是練習題,簡直就是老母親的送命題!”

閨蜜聽後,直言我沒有弄明白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推薦我去看清華學子鄧子賢老師的視訊。

鄧子賢在視訊裡坦言:“我媽要不陪我寫作業,我肯定考不上清華,别說清華了,可能我們當地的重點高中我都考不上。”

通過他的講述,我得知了鄧子賢的媽媽也是一位老師。

雖然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但卻很會抓重點。

至今,鄧子賢都對這兩件事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發生在他國小二三年級,那時候,鄧子賢的字寫得不好,作業也是糊弄、潦草。

有一回,他三下五除二寫完了作業,正打算出去踢球。

結果媽媽看見他作業寫得那麼差,氣得當場撕了作業本,要求他寫完才能出門。

為了能趕緊出去玩,這一次,鄧子賢寫得甚至還不如第一次。

但媽媽沒有說什麼,而是信守承諾,讓他出去踢了球。

等鄧子賢回來後,媽媽從那堆撕碎的作業中找出了三個字,說:“這三個字寫得不錯,你能不能都按照這個标準來?”

鄧子賢不幹,媽媽便又給他畫了一個方塊,讓他在這個範圍内認真寫。

看到媽媽連續給自己遞台階,鄧子賢也不好意思說什麼了,便答應了下來。

後來,也正是因為媽媽一步步的引導,鄧子賢才逐漸養成了認真答題的好習慣。

第二件事,則是媽媽給他檢查作業。

與其他家長不同,媽媽不會直接告訴他哪裡錯了,需要改,而是會告訴他,今天的作業有幾處錯誤,并要求他自己找出來。

如果實在找不到,媽媽又會給出一些提示,比如,“是計算題出了錯”。

于是鄧子賢就能進一步縮小範圍,找出自己的錯誤。

這樣一來,做作業對鄧子賢而言不像是一項任務,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場豐富多彩的闖關遊戲。

如果今天的作業錯誤控制在兩處内,還會有獎勵,比如,剩下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

是以,鄧子賢對學習也越來越有内驅力。

後來鄧子賢老師自己也投身于教育,這才發現媽媽的高明之處。

原來,在媽媽看來,陪寫作業的關鍵,不在于對錯,而在于孩子對學習的感受。

如果用吼叫、謾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寫作業,孩子不僅效率低下,還會産生逆反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讨厭學習。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一項調查發現,清北的學生,他們的來源高中有非常明顯的集中度。

但這些學生的國中集中度就不那麼明顯了,至于他們的國小,已經沒什麼規律了。其中,還有很多人出身于不知名的鄉村國小。

對此,知乎答主@老錢寫道:

“國小的成績,對将來的影響其實沒想象中那麼大,真正影響孩子前途的,是學習帶給他們的感受。

國小成績不好,還不足以決定他們未來的命運。

但是,如果成績不好給他們帶來太多負面的感受,導緻他們厭倦甚至痛恨學習的話,對他們未來的影響将是非常巨大的。

國小階段,最重要的不是考試成績,而是學習感受。”

是以,在老錢看來,越是成績不好的孩子,越要關心他們的心理感受。

看到這裡,我才意識到,很多時候,兒子不是真的笨、不認真,而是我經常批評、打擊他,讓他對學習的感受越來越差,越來越抵觸學習。

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告訴我們:

帶有強化作用的刺激可以讓動物産生學習行為,人類也是如此。

當孩子學習時,他的某個正确的行為被肯定、被放大時,正确的行為就會被強化,最終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同理,如果一個人總是被指責、訓斥,他就會産生消極、無助的情緒,進而排斥甚至厭惡學習。

山東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孔屏教授就曾強調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一定要多肯定孩子,避免去否定孩子。

她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位媽媽,孩子上國小一年級開始認字、寫作業了。

于是,每次家裡來什麼客人,她都會拿着孩子作業跟客人說:“你看看我孩子上學了會寫作業了,你看他寫的多好!”

實際上,孩子的作業寫得很潦草,但是客人礙于面子,隻能說“不錯”、“挺好的”。

這個孩子在自己的房間裡寫作業,聽着媽媽逢人就誇自己寫得好,便暗自下定決心,下一次一定比昨天寫得還要好。

就這樣,這個孩子的作業寫得越來越漂亮,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事實上,相比學習成績,孩子們更在意的是家長的接納和認可,隻要孩子身心健康,不抵觸學習,終有逆襲的機會。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了解了輔導作業的底層原理後,我們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我将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正确姿勢總結成了以下三點,分别是“一看”、“二聊”、“三查”。

一看:看到孩子的困境,給予共情

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拉的背後,很可能是陷入了焦慮、無助,不知道怎麼寫,是以隻能磨洋工。

作為家長,我們指責、打罵孩子,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孩子更讨厭學習。

是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到孩子的困難和不足,并跟他們進行共情。

共情的辦法也很簡單,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學生時代,有沒有什麼特别拖後腿的學科。

這樣一來,就會發現,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學,而是身處這個階段的他們認知能力和了解能力有限,是以學不好。

以前,我一跟兒子聊學習,他就會發脾氣。

直到有一回,我就跟兒子聊起自己國中默寫英語課文不及格被老師罰站的事情。

沒想到兒子聽後,居然主動跟我分享了幾個他背誦的小技巧,我也趁機給他講解了一些寫作文的“小套路”。

這也是第一次,我跟兒子談起學習,也能“母慈子孝”。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二聊:通過聊天的方式幫助孩子做好規劃,給孩子打氣

心理學家田宏傑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個上四年級的孩子,每天五點放學回家就開始寫作業,可次次都要寫到半夜十二點,有時候還會寫到淩晨,全家人都苦不堪言。

後來,田宏傑發現:

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很難進入狀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作業太多,孩子的壓力太大。

當他在面對一大堆需要完成的任務時,心裡總是焦慮不已,嚴重占用了大腦的認知資源,以至于在做題時認知資源不足,無法專注。

其實,很多孩子面對大量的作業時都是如此。

是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孩子一回家就急吼吼催促他寫作業。

而是可以跟他們閑聊幾句,通過聊天的方式,問問他們:“今天各科都有多少作業?”、“什麼作業對比來說比較難,什麼比較簡單?”、“完成每一項作業大概需要多久?”

可不要小瞧了這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将亂麻一般的任務根據難易程度和作業量分門别類,有目标性地完成。

我堅持這樣做了一段時間後,兒子寫作業的時間大大縮短。

連鄰居都說,最近沒有聽見我半夜三更吼孩子了。

三查:通過抽查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發現錯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确一件事:寫作業這件事,歸根結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直接包攬屬于孩子自己的責任,代替孩子“思考”、“檢查”等,我們陪伴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督促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孩子學會思考。

是以,我們不妨學習鄧子賢媽媽的做法:

把作業的主動權還給孩子,用抽查的方式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

當發現孩子作業中有錯誤,父母不要直接告訴他們是哪一道,并第一時間給出答案,而是要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改正問題。

隻有當孩子體驗過獨立思考、戰勝難題的過程,他們對于知識的記憶才會深刻。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人在河邊行走,突然發現河裡有個孩子在掙紮,于是馬上跳下水,把孩子救了上來。

誰知,剛把這個孩子救上來,沒一會兒,河裡又漂過來一個孩子。

就這樣,孩子一個個漂過來,兩個人一個個跳下去救,搞得二人疲憊不堪。

這時候,其中一個人用力向上遊遊去,另一個人不解地問道:“你那邊去幹什麼?”

這個人回答說:“我要去上遊看看,到底是誰不停地往河裡丢孩子。”

對此,作家丹·希思提出了一個概念:上遊思維。

指的是遇到問題不要急着四處滅火,解決眼前的難題,而是應該把眼光投向上遊,追根溯源,這樣才能根治問題。

作為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隻是着眼于孩子的某個學科、某處錯誤的習慣,隻會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境地。

倒不如浮出水面,到上遊去看看。

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意識到,陪寫作業這件事,真正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讓孩子對學習保持一種好的感受。

我也用我和兒子的親身經曆證明了,陪寫作業這件事,要想母慈子孝,吼叫、貶低、控制都是沒用的,做好共情、規劃和引導才是關鍵。

點個贊吧,願我們都能運用正确的方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喚醒孩子對于學習的熱情。

更重要的是,少生一點氣,做一個命更長的媽媽。

檢視原圖 52K

  •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
  • 當我搞懂輔導作業的底層邏輯,陪寫作業再也不生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