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地取消醫療機構用藥數量限制,暢通新藥入院“最後一公裡”

作者:中國醫療保險雜志
多地取消醫療機構用藥數量限制,暢通新藥入院“最後一公裡”

近日,北京市醫保局等九部門聯合釋出《北京市支援創新醫藥高品質發展若幹措施(2024年)》,其中明确提出取消醫療機構藥品數量限制,推動建立醫療機構藥事會規範化流程,國談藥目錄公布後一個月内召開藥事會,全年藥事會召開不少于4次,檔案自釋出之日起執行。

此前,四川、上海、廣東等多地亦出台了相關檔案,進一步放寬了對醫療機構藥品數量的限制。此舉被業内視作是暢通國談創新藥入院通道的重大調整,在此之前,對不同級别的醫院用藥目錄種類數量的限制曾是橫在國談高值藥物入院面前的一道坎,如在國家三級醫院等級評審名額中,三級綜合醫院原則上不超過1500種藥品。

多地取消醫療機構用藥數量限制,暢通新藥入院“最後一公裡”

多地為醫療機構用藥數量“松綁”

取消各級醫院用藥數量限制的同時,上述檔案還要求,要加快國談藥貨款支付,并将國談藥使用情況納入公立醫療機構績效考核和定點醫療機構總額預算(BJ-GBI)管理,國談藥和創新醫療器械涉及的診療項目,不受醫療機構總額預算名額限制。

事實上,全國各地為破解國談創新藥入院最後一公裡的堵點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探索。1月16日,四川省衛健委辦公室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醫療機構藥品器械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取消醫療機構用藥數量,要求3個月内開藥事會,打通國談藥物落地最後一公裡。

在此之前,2023年7月,上海也釋出了《上海市進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機制支援創新藥械發展的若幹措施》,從支付端讓醫療機構“敢進”創新藥械是其中重要内容。在業内看來,這項舉措不僅利好國談藥物進院及使用,同時也利好其他藥品的進院準入,創新堵點正在被加速打通。

多地取消醫療機構用藥數量限制,暢通新藥入院“最後一公裡”

“醫院臨床用藥的進與不進,應當取決于臨床的需求。此前受到DRG支付改革、醫院用藥品規模限制以及零加成等政策的影響,有些高值藥(尤其是兒童、罕見病用藥)進入醫院可能不會很順暢。”中國中藥協會合理用藥專委會常務副主委康震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國家要求強化兒童、罕見病等群體用藥的綠色通道,加速國談藥入院的背景下,取消各級醫院用藥數量限制展現了醫院管理正在逐漸回歸臨床需求為中心,不僅能讓患者受益,還有利于臨床藥品管理的良性發展,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區域持續跟進。

提高國談新藥可及性需綜合施策

不過,為醫療機構“松綁”僅僅是第一步,要讓國談新藥真正惠及臨床患者,需要綜合施策。

“如今大陸醫改進入深水區,‘三醫關聯’已經逐漸成為各方共識。給醫院松綁之後,雖然新藥進院有了更多可能性,但前提是要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尤其是對于罕見病新藥和兒童藥,隻有在診療服務水準提高、醫生對疾病和新藥的認知提高的基礎上,讓更多新藥投入臨床應用,才能真正讓臨床患者獲益。”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史錄指出,是以,在打通政策堵點的同時,必須注重加強學術交流活動,鼓勵臨床應用研究,及時形成專家共識并推廣普及。

多地取消醫療機構用藥數量限制,暢通新藥入院“最後一公裡”

此外,“雙通道”管理機制也是提高國談新藥可及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廣東、河北、福建、上海等十餘地都已更新“雙通道”藥品管理名單。

對比來看,有不少2023年從國談藥品中遴選部分藥品納入“雙通道”管理的省份,2024年已經轉為将所有國談藥品納入名單。如廣東省明确,将2023年醫保談判新增國家談判藥品全部納入“雙通道”和單獨支付藥品範圍,鼓勵将同通用名下價格不高于支付标準的競價藥品和國家集采中選藥品優先納入定點醫療機構和“雙通道”藥店配備範圍,支援臨床優先使用。

來源 | 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

編輯 | 符媚茹 劉新雨

熱點文章

• “靈魂砍價”的談判藥,這些地方可以買到——

• 談判藥“雙通道”政策落地,各方要怎麼做?

• 醫保談判倒計時:如何在“保基本”與小群體的高價藥之間平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