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背景下 基層醫院如何借勢拓展發展新空間?|川渝衛健一體化調研行

作者: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李興罡 攝影報道

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第五年,川渝合作進入聚力推進、深度融合的發展新階段。川渝衛生健康一體化作為“川渝一盤棋”的重要抓手,在持續數年的推進中,取得階段性成果,逐漸實作了資源、人才、技術、資訊等生産要素在區域内優化配置、良性流動。

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一批又一批大城市“大醫院”的專家團隊進駐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到基層醫院安營紮寨,既為當地群衆解決看病難題,又用各自的專長提升區域醫療水準。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在惠及更多老百姓的同時,也給衆多基層醫院帶來機遇。基層醫院如何用好、用活、用足這些資源?怎樣借勢拓展發展新空間?封面新聞記者進行了探訪。

取長闆補短闆

博士駐點幫扶帶來科室之變

随着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印發《川渝三級醫院跨省交叉幫扶工作方案》,川渝兩地的“大醫院”互派專家團隊,跨省市對口幫扶基層醫院,近兩年成為一種新常态。

在四川省達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對口駐點幫扶的劉偉博士,便是重醫附一院派出的專家之一。

“脊柱外科是我的專長,微創手術治療是我的強項,而這兩項,恰恰是達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以前長期存在的短闆。”劉偉告訴記者,基層醫院條件有限,為此,剛到達州開展幫扶工作時,他“自帶家當”,攜帶了不少微創手術輔助裝置,并毫無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新技術、新理論傳授給了達州的新同僚們。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背景下 基層醫院如何借勢拓展發展新空間?|川渝衛健一體化調研行

重醫附一院博士劉偉在達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門診部坐診。曾業 攝

在臨床上,劉偉經常與同僚一起開展MDT讨論和疑難危重病例讨論,依據最新臨床診療指南、科室會診共識和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标準化和個體化的診療方案。同時,還會結合在重慶學習、工作的經驗,為醫院和科室發展出謀獻策,從科研方面開展幫扶工作。

既在無影燈下做手術,也在“三尺講台”上授課,還會在門診部坐診,在醫院脊柱外科的日常工作中,劉偉的身影是忙碌的。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背景下 基層醫院如何借勢拓展發展新空間?|川渝衛健一體化調研行

重醫附一院第二批博士團隊入住達州市三醫院。(受訪者供圖)

“我們科室的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時間縮短了,手術及診療費用也明顯降低了。”劉偉說,随着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普通的脊柱外科手術,醫院已可以利用微創技術将所有費用控制在6000元左右。“傳統的診療習慣和思維方式改變了,治療方案更科學、診療程式更規範,患者滿意度在提升,大家的業務水準也在提高,說明幫扶有效果,我很有成就感。”

“腰椎微創,技術難度大,手術風險高,以前我們從來沒做過。現在,這樣的手術我們每個月都要做5台以上,有時能達到10餘台,而且任何一位主治醫生都能獨立完成。”醫院脊柱外科主任譚健稱,在劉偉博士和其身後強大的技術團隊幫助下,他們成功拓展了新的業務空間,一年來已出院4000餘名患者,整個科室在全市20多個同類科室中的排名,成功跻身至第二位。

優質資源下沉

基層醫院有了心身睡眠病區

川渝醫院跨省交叉幫扶,打破了行政區劃桎梏。優質的醫療資源,通過良性流動下沉到了基層,也悄然改變着基層。

5月13日下午,四川達州達川中學三裡校區綜合樓的大會議室擠滿學生和老師。來自重醫附一院的精神病學博士郭家梅,在這裡舉行了一場心理健康主題講座。“面對面聽博士講心理學,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很激動。郭博士分享的很多方法,可以活學活用,也很有收獲。”現場一位國中班主任感慨,聽完講座後,她再也不怕與“叛逆期”的孩子溝通了。

郭家梅是跨省對口幫扶達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專家之一,擅長對器質性疾病所緻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疾病的診治,2023年7月接替“前任”邱田博士的工作。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背景下 基層醫院如何借勢拓展發展新空間?|川渝衛健一體化調研行

郭家梅博士在達川中學開展心理健康主題講座。曾業 攝

前後兩任博士通過調研發現,達州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隻有少許學校有心理篩查系統,且對于後期的診斷、治療缺少措施,極易耽誤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診治。為此,他們深耕精神科亞專業,牽頭在達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建立心身醫學病區,大力改善住院病區環境,持續提升醫務人員對心理疾病的識别、診斷、處置能力。心身睡眠病區這個“亞專業”學科的發展,也實作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以前,心理疾病患者找到我們,一般都是開點藥,比較嚴重的甚至不敢接診。”醫院心身睡眠病區副主任王平貴告訴記者,在兩名博士的接力幫扶下,他們的學科發展日新月異,管理模式、服務方式和治療手段都有了質的提升,“診療方法實作了多元化,現在,我們可以進行心理治療、實體治療、談話治療,不再局限于藥物治療。”

類似的生動實踐,近兩年來在川渝兩地遍地開花。川渝兩地跨省交叉幫扶的專家團隊,不僅言傳身教、率先垂範,還授業解惑、獻計出力,共同推動區域基層醫療水準提升。

譬如,四川省人民醫院的專家,便與重慶市雲陽縣人民醫院的醫生簽訂了“師帶徒”協定,除了理論教學、實操教育訓練,師傅們還會開展疑難病例讨論、學術講座、健康宣教、下鄉義診,為學科建設和基層醫院發展獻計獻策。又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重慶市潼南區人民醫院簽訂網絡聯盟醫院合作協定,雙方在醫療救治、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區域整體醫療衛生技術服務水準。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背景下 基層醫院如何借勢拓展發展新空間?|川渝衛健一體化調研行

四川華西醫院專家帶隊在重慶市潼南區人民醫院聯合查房。(圖據華龍網)

從輸血到造血

實作資源利用轉化是關鍵

“重醫附一院的博士團隊對口幫扶我們,協定中的服務期是5年。他們走了之後,我們怎麼辦?”達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李建國,2023年7月,在首批博士結束幫扶時,就給科室主任們抛出了這樣的問題。

同樣的問題,從大學校門踏進醫院大門兩年、所學專業為應用心理學的心理治療師吳宏宇也有思考。“在校園裡,我們是看得多、做得少。真正成為一名醫生之後,就必須會做,會治療。”吳宏宇特别幸運,一參加工作就先後跟随兩位博士“手把手”帶教。通過300多例實戰病例積累,他成了全醫院最年輕的心理治療師。吳宏宇相信,在博士們的幫扶下,他一定能在5年幫扶期滿之前成長起來。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印發《川渝三級醫院跨省交叉幫扶工作方案》以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團隊駐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到基層醫院安營紮寨,既為當地群衆解決病痛,又用各自的專長提升區域醫療水準。帶教手術、學術會議、組織授課、科内授課、教學查房等多種形式幫扶行動,悄然推動着兩地基層醫院的綜合水準提升。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背景下 基層醫院如何借勢拓展發展新空間?|川渝衛健一體化調研行

跨省對口幫扶專家開展學術帶教活動。(受訪者供圖)

2022年7月以來,重醫附一院結合達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實際需求,已協助該醫院建設了呼吸重症監護室、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開展了支氣管球囊擴張術、神經根阻滞手術、超聲定位下乳腺良性惡性良性腫瘤微創旋切等新技術、新項目,使該醫院的醫療服務領域得到拓寬。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背景下 基層醫院如何借勢拓展發展新空間?|川渝衛健一體化調研行

跨省對口幫扶專家帶隊開展微創手術。(受訪者供圖)

“實作資源利用轉化是關鍵。”達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李建國認為,博士團隊本身就是一種優質醫療資源,他們身後強大的技術團隊同樣也是優質醫療資源。“對口幫扶,是輸血,我們自己要學會造血。要整合資源,做到業務、科研、教學齊頭并進,苦練内功,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