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争創“楓橋式人民法庭” | 山城法庭 打造“連民心、彙民意、解民需”的“樞紐站”

作者:中國審判
争創“楓橋式人民法庭” | 山城法庭 打造“連民心、彙民意、解民需”的“樞紐站”

文 | 陶鑄民

“要感謝山城法庭,不但能夠快速解決村民的糾紛,而且讓我們這些村幹部學習法律、了解法規,使沖突糾紛從源頭化解,村子也變得更加和諧了。”日前,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和鎮二八石村有關負責人在參加梅河口市人民法院山城人民法庭舉辦的“村幹部法官雙向交流”活動時,向山城法庭幹警表示感謝。

近年來,山城法庭以建立“楓橋式人民法庭”為契機,大力挖掘和運用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精華,為基層社會治理賦能,創新多項司法便民舉措,通過“法官大講堂”等活動的開展,建構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特色模式。

傳承紅色基因

踐行司法為民初心

“孫法官,我們村兩戶人家因為土地邊界問題發生了糾紛,現在他們正在争執,如果不處理好沖突,可能還會發生肢體沖突,希望你們能夠過來調解一下。”

“好,你先不要着急,我聯系山城鎮土地所的同志,馬上就和他們一起過去。”接到梅河口市山城鎮四合村村委會調解員的電話後,山城法庭法官孫曉光立刻聯系了山城鎮土地所的同志,一起趕到了糾紛現場。

在進一步了解到雙方當事人的糾紛情況後,山城法庭調解員、山城鎮土地所的從業人員和四合村村委會調解員共同為雙方當事人厘清了土地邊界,化解了雙方當事人的沖突。最終,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重歸于好。

“實作沖突糾紛源頭化解不僅要運用人民法庭專業法律指導的力量,也要多方關聯,發揮駐庭調解員、村委會幹部、鄉賢等各種調解力量作用,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調解結束後,孫曉光說。

近年來,山城法庭通過傳承紅色法治基因,積極研學“馬錫五審判方式”,在紅色司法案例中學到了紮根基層、面向群衆、服務群衆的“妙招”。像這樣深入田間地頭調解糾紛,已經成為山城法庭幹警辦案的常态。

一直以來,山城法庭秉持情、理、法融合的司法理念,努力通過傳承發揚“人民司法為人民”的優良傳統,以實作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司法實踐中,山城法庭通過聯合轄區内派出所、司法所,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分層遞進式基層糾紛化解體系,法官定期與鄉鎮綜合治理部門的從業人員對接,建立密切聯系。同時,開展“村官學法、法官進村”的雙向交流機制,力争把山城法庭打造成“連民心、彙民意、解民需”的“樞紐站”,確定群衆聯系法官及時、法庭響應需求迅速。

發揚德治文化

涵養向上向善鄉風

“我覺得在鄉規民約中應該加上孝順父母的條款,這本來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也同意。我覺得對于這一條,我們還應該在鄉規民約中進一步明确,子女不僅要在物質上為老人提供支援,還要關心老人的心理健康……”

這是山城法庭組織轄區内的中和鎮二八石村村民制定鄉規民約時的情景。在場的村民們踴躍發言,對于民間借貸、鄰裡關系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最終,山城法庭聯合二八石村村委會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規定,結合村内實際情況制定了包含愛國守法、崇尚科學、弘揚孝道等内容的鄉規民約。

“将德治理念運用于基層治理工作中,就是要激活基層治理主體自治活力,凝聚基層治理群衆力量,讓群衆用更少程式、更短時間、更低成本解決實際問題。”梅河口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馮晶說。

2022年以來,山城法庭先後在轄區内的村屯設立“鄉約無訟法治驿站”“法官辦公室”,開展“鄉規民約新釋”“法官說法”等一系列活動,以法治方式強化基層群衆有序自治,用法治手段保障良好社會風尚,通過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鄉規民約在基層糾紛解決、鄉村文明建設、依法治村等環節的作用,将糾紛化解在源頭,打造理性平和的人文環境,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成效。

争創“楓橋式人民法庭” | 山城法庭 打造“連民心、彙民意、解民需”的“樞紐站”

2023年4月27日,吉林省梅河口市人民法院山城人民法庭“鄉約無訟法治驿站”在轄區正式揭牌 攝影 闫旭

傳播無訟理念

譜寫鄉村和諧篇章

2023年5月,山城法庭受理了一起父親起訴兒子的案件。年逾八旬的老人劉某來到山城法庭起訴自己的次子,要求和次子解除土地經營權合同。在案件受理之後,如何在解決糾紛的同時彌合父子之間的情感裂隙,成為山城法庭的重要工作。為此,山城法庭幹警多次進行家訪,尋找沖突突破點。

調查中,幹警了解到,因為養老等問題,不僅老人和子女之間的沖突非常突出,老人的幾個子女之間也存在沖突。為了能夠徹底解決糾紛,山城法庭并沒有就案辦案,而是主動發揮司法能動性,抽絲剝繭,把沖突一一化解。最終,山城法庭不但将該起糾紛化解,還讓父子兄弟之間冰釋前嫌、重拾親情。

在糾紛調解的最後,老人劉某的次子含淚握住了法官孫曉光的手,動情地說:“感謝法官的幫助,如果這起案件真的要開庭審理,可能我和父親的芥蒂還會更深。山城法庭以調解方式化解沖突,不但為我們解決了問題,還讓我和父親能夠重歸于好。”

案件調解結束後,孫曉光說:“提倡‘無訟’文化并不是不讓老百姓‘打官司’,而是盡量不讓分歧演變為糾紛,讓沖突在基層一線得以化解。”

2023年至今,山城法庭共建立“無訴訟村屯”30餘個,通過沖突調解、法律咨詢、普法宣傳等“一攬子”司法服務将沖突糾紛化解在訴前,盡最大努力修複社會關系,使糾紛得到實質性化解。

“下一步,山城法庭将繼續堅持從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汲取養分,立足時代發展和人民訴求,使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更好地融入新時代人民群衆的精神追求、價值理念和行為習慣,為基層社會治理和糾紛化解賦能,持續推進‘楓橋式人民法庭’的建設。”梅河口法院院長楊晉東說。

本期封面及目錄

《中國審判》雜志2024年第7期

中國審判新聞半月刊·總第341期

編輯/徐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