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雷軍說電動車巨虧!離譜的一輛車會虧十幾萬!但小米符合嗎?

要聞背景簡述

4月18日,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在抖音開啟直播,與網友“聊聊小米SU7開售這20天”。

有網友認為小米SU7成本效益不夠,雷軍在直播間中回應稱,在巨虧的行業裡不要談成本效益,純電車企業基本都是虧損的,還有一輛虧十幾萬的。

這種說法引起了網友熱議,有人認為電車行業确實是虧損的,這很正常;有人說如果認為是巨虧行業,為什麼還要搶着去巨虧。

那麼,電動車虧損是正常現象嗎?虧損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以下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4月18号,小米公司CEO雷軍上抖音做了直播,其中有小米使用者提到SU7的成本效益不高。雷總的回答是說,現在不要談成本效益,因為大家都是賠本在賣。他還提到現在所謂電動車企業就沒有幾個是賺錢的,甚至說有的車一輛能賠十幾萬。

雷軍說電動車巨虧!離譜的一輛車會虧十幾萬!但小米符合嗎?

這就引起了觀衆的熱議,大家都覺得如果小米是賠錢賣的,真的還是很辛苦,但你能賠多久呢?那這裡我們就要進一步去讨論一下,為什麼這個賠錢的模式能成立。

我們都知道,網際網路以前聽慣了一種說法,初期是賠錢的、未來是賺錢的。但是網際網路有個特點叫做邊際成本遞減,甚至叫邊際成本為零。

就是說當我為一個使用者服務的時候,把整個服務系統建立起來,我需要花很多錢,所有的成本攤到這一個人身上就很貴。

但是我為10個人服務、100個人服務、1000個人服務、1萬個人服務,那這些成本就會被攤掉,到最後我為100萬人服務的時候,我就有錢賺了。

然而,這個在硬體裡是不成立的,因為每件硬體都有自己的成本。現在電動車已經逐漸地變成了電子産品,那電子産品是符合摩爾定律的。摩爾定律的特點就是每過一年半的時間,就是18個月,要麼性能提升一倍,要麼價錢下降一半。

如果按摩爾定律來推算的話,今天某個電動車可能是像小米汽車是30萬,到了一年半以後就賣15萬了,是以現在賠錢沒關系,等到一年半之後,成本已經降到15萬,還是按30萬賣,就有15萬的利潤了。

但是注意,當我們和雷軍這樣的網際網路人在讨論這件事的時候,就不能從這個角度來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确實電動車沾染了電子産品的屬性,它确實在降價,但是還沒有達到晶片這樣的摩爾定律的特征,意味着不能想着今天賠錢,明天隻要産量上去,隻要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賺錢,沒那麼快。

我們看基本上現在的降價速度應該還是相對符合萊特定律一點,大概每年能夠降10%、15% 就不錯了。

雷軍說電動車巨虧!離譜的一輛車會虧十幾萬!但小米符合嗎?

也就是說,這是個混合形态,它确實還是有車的很多特性的,降價還是不容易的。那麼這就帶來一個業内視角的問題了,如果你是傳統的汽車産業的人,你要考慮到這個車是會降價的,成本越來越低的,你要适應這種降價的趨勢。

反過來講,如果你是從電子産業殺過來的,你可不要以為它真的一年半就降一半的價錢,這麼去安排你的銷售,那就要吃虧了。是以一定要能夠看清汽車産業的這個雙重特質,對汽車産業的未來做好規劃。

那這個規劃裡面就會帶來另一個問題了,就是汽車産業成本太高,包括虧損,到底來自哪?

其實要思考兩件事。一件事是生産制造成本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的規模再進一步放大,包括再過一段時間以後,你的硬體産品再進一步降價,這一部分能不能抵消今天的虧損。

那我們認為,至少現在看應該算得出賬來,應該能抵消。是以有限的虧損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很大的虧損其實就已經錯誤了。

那另一方面确實作在很多的車又有巨大的虧損,我們要進一步說這虧損來自哪。說實話,現在的很多車的虧損主要來自研發投入。

今天的車廠和100年前的車廠有一個本質的差別,就是研發投入要特别大。因為現在汽車産業逐漸的IT化,變成了電子産品。

它有一個特點,電子産品的研發更新速度特别快。你想想看,手機每年都要更新。那汽車現在也慢慢向這種趨勢靠攏,但并不是真的每年更新,速度沒那麼快。

雷軍說電動車巨虧!離譜的一輛車會虧十幾萬!但小米符合嗎?

但是,汽車行業現在有一個重要的變革目标,就是實作自動駕駛。是以你看,包括“蔚小理”在内的很多汽車廠确實是虧損,甚至虧損數額巨大。它主要幹嘛了?就是投入到自動駕駛相關的研發當中了。

我們認為電動車廠足夠前瞻,做自研方案還是可取的,甚至為了将來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勝出,在今天不惜犧牲利潤,巨額投入到研發裡,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值得欽佩的前瞻性戰略選擇。

我們一直強調,中國企業前瞻性相對弱,但是我們的電動車企業的前瞻性還是不錯的。

這種時候,我反過來就要問雷總一句了,就是您現在也虧損,剛才我們講過了,你如果是量産虧損,不能虧太多,那麼您現在的量産虧損到底是多少?

另外你和“蔚小理”比,人家“蔚小理”是在自動駕駛上投入了天量的研發造成虧損,如果你也是在自動駕駛上面投入了天量研發費用,這個虧損可以了解,但如果不是,你還虧損,那你不能拿“蔚小理”做參照。

我認為小米的自動駕駛投入并沒有那麼大,原因也很簡單,如果自動駕駛投入很大,理論上講你新車推出的時候應該推出你的自動駕駛方案了。

但我們知道小米SU7推出的時候,雷總明确告訴大家他們有自動駕駛系統,也是自研的,但是還沒推出。是以我認為很有可能他們真的是自研的,但是研發投入并沒有想象得那麼大。

如果你的研發投入并不那麼大,而你又虧損了,那你和“蔚小理”真的不可比。

我們要知道,沒有企業能夠永遠虧損,必須是暫時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在哪虧。

兩種虧損,第一是産量不夠大的時候虧損,一旦産銷量夠大,包括一旦産品再進一步降價,産品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我就可以實作利潤。另一種就是在為未來的科技做前瞻性的投入,這種虧損是為了在未來更有競争力。

那麼,你認為小米的虧損到底是哪種?他們到底能不能扭虧為盈呢?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詳細的産業分析和底層邏輯我會在科技特訓營裡分享。歡迎關注全球風口微信号,報名加入。

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