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作者:梁老師說事

2003年十月十五号,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升空,乘員一名。

相隔二十一年的2024年,即将開啟今年的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時間确定四月二十五号,神舟十八号起飛。

在今天,就來盤點一下,神舟系列的零零總總。

神舟一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1999年的十一月二十号六點三十分,神舟一号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曆時二十一個小時,完成了它的首次使命,并成功着陸。

神舟一号更多的任務是以試驗為最終目的,它的成功發射,成功回收,代表着中國首次載人飛行有了重大的突破。(注:無人)

為了這次的飛行成功,很多人不知道這背後的努力。

1992年通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立項有了,方案就得讨論起來,并确定推進。

但方案讨論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意見。

其一借鑒美國的方案,其二借鑒前蘇聯的方案。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美國的兩艙方案有發展餘地,前蘇聯的三艙方案穩妥。

這兩種意見都有各自的優勢,雙方争論不下,最終由五名權威科學家進行了投票決定,三艙方案得到了通過。

方案确立,研制飛船的腳步就開始推進,空間技術研制試驗中心建立,與此同時航天城也開始選址,動工。

最終航天城落在了唐家嶺。

選址确定了,就要面對怎麼建?

很多人簡單的了解為,不就是蓋房子嗎?

科研基地和居民住宅樓是不一樣的,它要具有功能性,是以不同的房間,空間的長度,寬度,高度,甚至是牆壁的強度,隔音等等都有不同的标準。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而當時飛船研制的時候需要什麼樣的裝置,這些裝置又如何研制,都沒有,是以裝置的長寬高不僅不知道,需要的條件也是不清楚的。

于是就出現了,工地需要一些标準,研制裝置沒有頭緒,研制飛船還在一步步的設計中,一切都是全新的,面對的都是未知的。

最終就出現了突破正常的一幕,一邊設計,一邊制作圖紙,再一邊對着新出的圖紙進行建設。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一座十萬平方米的航天城出現了,而且還成為了亞洲最大的真空罐和電磁相容實驗室,世界最大的震動台實驗室。

從這裡開始,确定最早要在1998年,最遲在1999年打造出中國第一艘飛船。

那麼用什麼去發射飛船呢?長征二号F運載火箭挑起了這次任務的重擔。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第一艘實驗性的載人飛船是用電性船改裝的。

從十三個分系統要化繁為簡變成八個分系統,然後是關鍵的發動機,按照國際上的一貫做法前後要進行十萬秒的試車。

當時飛船的主發動機隻進行過一次九百三十秒的試車。

各個方面都在像發條一樣,被催着往前走。

于是在1999年十一月二十号,神舟一号升空了,繞地球十四圈,,并成功着陸。

一舉打破了載人航天美俄一統的局面。

神舟二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神舟二号是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在2001年的一月十号發射,在軌七天傳回地面。

之是以說是正樣飛船,是因為這首飛船除了沒有載人之外,都是按照載人飛船的運作方式來研制的,是以航天員的生命保障系統都有。

當然雖然飛船依然屬于試驗性質,但能上到太空,也不能放過這次難得的機會。

是以在神舟二号上的三個艙段裡放置了各種各樣的試驗裝置,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天文,環境檢測都有涉及。

比如材料科學,一說到材料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很多科學技術都是受制于材料。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而人類開展空間材料科學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前蘇聯在八十年代,就進行了五百項的材料加工試驗。

其中光在1989年,從和平号空間站中就産出了二百九十七公斤的砷化镓,價值就有上百萬美元。(當時的價格,現在要翻好幾倍)

還有生物科學,分離出的細胞純度都比地面上高五倍,分離速度都翻了七百倍。

農業,小麥六十天就成熟了,産量還是地面的三倍。

這些試驗任務,是中國五十多個科研院所和大學共同推進的。

是以神舟二号可以說是一個空間科學技術實驗室。

神舟三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它在2002年三月二十五号升空,在上面搭載了一個模拟人,可以模拟航天員的呼吸,心跳,飲食,甚至是排洩。

身體一共有十四個部分構成,甚至連五官都有,身高170厘米,體重七十五公斤,材質是高分子塑膠。

就是為了收集航天員進入到太空的各種資料。

要知道航天員的這些名額要是收集的不詳細,對後續真正的載人航天有很大的障礙。

比如航天員,一天可以排出一公斤的水汽,這些水汽又會遇冷凝結成水珠,那麼水珠對儀器的危害就不用說了吧,尤其是集中到一些狹小的區域更是麻煩。

有這些資料,就可以給航天員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環境。

後來首位從太空歸來的中國航天員楊利偉說:“艙内的空氣要比地面好。”

神舟四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神舟四号在2002年十二月三十号發射升空,任務是救生模式的試驗。

可以說神舟四号是最完善的無人試驗飛船,也是最接近載人航天技術的一次演練。

一共設計了八種救生模式,確定航天員可以在不同階段出現意外都可以安全回到地面。

很多人不知道,這次發射的環境,當時準備發射的時候,一股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進入到發射基地,氣溫下降到了零下二十度以下。

在這種天氣發射,世界都是首例。

當時為了確定火箭的溫度,用了兩百床的被子,将火箭和飛船的關鍵部位進行了包裹,這才確定了這次發射任務的順利。

神舟五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2003年十月十五号,這是載入中國航天史冊上的一天,因為這是中國首次載人飛行。

一旦成功,就會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的第三個能夠進行載人飛行的國家。

在這次任務中,出現了一些小故障。

比如航天員楊利偉已經入艙,結果火箭的一個電源突然掉電,不過這次故障用了十五分鐘就排除了。

而在傳回的時候,楊利偉經曆了脫離逃逸塔之後的箭體震動現象,長達二十六秒的時間,有一種瀕臨死亡的感覺。

神舟六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2005年十月十二号,神舟六号升空,将兩位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送入太空。

并于十月十七号成功傳回,是中國載人航天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而且還進行了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在這次飛行中,實作了很多零的突破。

比如第一次進行失重狀态下的關閉傳回艙門,第一次脫掉壓力服試驗,第一次喝采集自地下一千七百米的礦泉水,第一次太空睡眠等等。

神舟七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2008年九月二十五号升空。

這次搭載了三名航天員,分别是崔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這一次的重要意義是,崔志剛穿着中國制造的航天服,打開了艙門進入到了太空,在艙外活動了近二十分鐘。

這次證明了中國設計研發的航天服是安全可靠的,這是一件高兩米,身後有着一個1.3米高的大包,全重一百二十公斤的衣服。

看起來就像是一件加厚的大号羽絨服,但這件衣服隻能讓一米六到一米八的人穿。

其實說到底這就是一件迷你版的飛船。

神舟八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在2011年十一月一号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号進行了第一次的對接,兩者合二為一,又進行了十二天的飛行,然後脫離,再次進行對接。

是以神舟八号的任務是進行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很順利的成功了。

神舟八号其實是中國當時研制的最大空間的載人飛船,可以支援三個人五天的獨立飛行,上行三百公斤,下行五十公斤的運輸能力,可以在空間站停靠飛行六個月。

裝載的裝置達到了六百二十八台,九十多個軟體。

神舟九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2021年六月十六号發射,載三名航天員,分别是景海鵬,劉旺以及中國第一位飛天女航天員劉洋。

之前的飛船宇航員負責坐,這一次要學會開飛船。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航天員手動從一百四十米的地方靠近天宮一号并進行手動對接。

這次對接和之前的不同,之前是追着天宮一号進行對接,而這次是迎着天空一号進行對接。

為了保證這次對接的成功,過程中要考驗宇航員對十個方面的精細掌握,比如位置,速度,姿态,角速度等等。

神舟十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2013年六月十一号升空,搭載三名航天員,分别是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之前的飛行可以說是試運作,這次的飛行才是正式的飛行。

這次飛行不再驗證飛船的技術,而是要進行空間站的運輸任務,而且還要在天宮中對全國的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神舟十一号

2024年首次中國載人神舟18号就位,登天宇航員确定,神舟19号待命

2016年十月十七号升空,搭載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進入太空。

這一次神舟十一号的任務是和天宮二号對接,并進入其中,然後在軌飛行三十天,如果加上獨立飛行時間,宇航員的在軌飛行時間長達三十三天。

這是中國首次持續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任務。

執行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時的工作制,航天食品也變的豐富多彩有一百多種,還可以騎自行車進行鍛煉。

此後的神舟系列飛船,已經完全掌握了載人航天的技術,進行着各種各樣的任務。

如今進入到2024年,在四月二十五号,神舟十八号就會發射,而神舟十九号也在待命中,為神舟十八号保駕護航。#精品長文創作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