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作者:史小晉

若是提到明朝時期的權宦,想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王振。畢竟王振雖然并非明朝權力最大的一個宦官,但卻是第一位權宦,而且憑借自己的“一己之力”,讓大明王朝50萬大軍(實際上是20萬)全軍覆沒,而且還讓明朝的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人俘虜,讓朱祁鎮成為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位成為俘虜的皇帝。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01大明第一位權宦—王振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王振是一個落地的秀才,略通經史,後來考中了舉人。或許是因為王振覺得科舉這條路太難了,是以王振便自閹入宮成為太監。因為他讀過書,再加上善于體察人意,很快便受到宣宗朱瞻基的喜愛與重用。宣宗便讓王振前去東宮,服侍在太子朱祁鎮的身邊。

朱祁鎮非常依賴寵信王振,1435年年僅9歲的朱祁鎮繼承皇位。

王振作為朱祁鎮最信任的太監,被擢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在宮裡的地位已經很高了。

王振頗有野心,想要幹預朝政。

但是因為有張太皇太後(誠孝昭皇後,仁宗朱高熾的發妻張氏),以及内閣“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在盡心盡力輔佐年幼的英宗,是以王振即便是想幹政也無從下手;更何況王振非常忌憚張太皇太後。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然而1442年,張太皇太後病逝;

而三楊也都已經年邁,先後去世。

此時的王振深得朱祁鎮的寵信與器重,就像是脫了缰的野馬一樣,無人能夠制約。很快王振便成為朝廷上下、宮裡宮外都非常忌憚的權宦,專權長達8年的時間。英宗尊稱王振為“先生”,而朝中大臣尊稱王振為“翁父”,真相巴結王振。

1449年瓦剌人率兵南下,入侵大明;朝廷完全可以派骁勇善戰的大将前去征讨,然而王振的偶像是朱祁鎮的曾祖父明成祖朱棣,朱棣在位22年先後五次禦駕親征。王振便極力地勸說朱祁鎮能夠跟宋真宗一樣親征,以便青史留名。而朱祁鎮當然也希望能跟自己的曾祖朱棣一樣,親自率兵入漠北建立赫赫戰功。

更何況朱祁鎮原本就十分聽從“先生”王振的話,這一次也不例外。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俗語有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然而朱祁鎮從決定禦駕親征到率兵出發,僅僅兩天的時間,很多出征的事情都未準備好。就這樣朱祁鎮率領20萬大軍(号稱50萬)從京城出發,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被活捉。

此次跟随朱祁鎮一起出征的,大多都是朝中骁勇善戰的大将、朝廷重臣以及京城的精銳部隊,結果因為王振而全部死在了土木堡,實在是可惜。

好在,王振也死在了土木堡的戰場上。

負責監國的朱祁钰,下令将王振全族斬殺,抄沒家産。

自此,大明王朝的第一位權宦終于消失。

正因為英宗朱祁鎮對宦官王振如此寵信,才導緻其逐漸成為朝廷的權宦;也正因為朱祁鎮聽信王振之言才禦駕親征結果被俘,導緻大明王朝開始走下坡路。

自王振以後,明朝又出現了幾位權宦,甚至比王振的權力還要大:

出自王振門下的權宦曹吉祥,因參與“南宮複辟”而有功,他的子侄全部被加官進爵。朝中很多的大臣都是因為依附曹吉祥而平步青雲,曹吉祥在朝中的權勢非常大,同忠國公石亨并稱為“曹石”。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憲宗朱見深與萬貴妃非常寵信的宦官汪直,權勢熏天;每到一個府縣,當地的官員都是跪迎

武宗朱厚照在位時的權宦劉瑾,人稱“立皇帝”,而武宗朱厚照則是被稱為“坐皇帝”;如此便可見劉瑾在朝中的地位,真正掌握大權的是劉瑾而非武宗。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時的權宦魏忠賢,人稱“九千九百歲”,熹宗一朝人們“隻知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上”,距離“萬歲”的皇帝僅一步之遙而已。

是以很多人認為,英宗朱祁鎮是明朝權宦為禍的罪魁禍首。

但實際上,真的是始于英宗朱祁鎮嗎?

非也非也!

英宗雖寵信宦官王振,導緻王振專權;但其實真正讓宦官一步一步可以幹政甚至能夠有專權機會的,是英宗的父親宣宗朱祁鎮與英宗的曾祖朱棣。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02 太祖皇帝時期的宦官制度

其實明朝并非是第一個權宦橫行的朝代,漢朝與唐朝時期便已經存在這樣的現象:

漢朝時期尤其是東漢,皇帝繼位時一般年齡都比較小,是以在朝政便隻能依靠外戚,而在日常生活起居上則是依靠宦官。但随着皇帝越來越年長,便與掌握大權的外戚勢力之間沖突越來越大,是以漢朝時期的宦官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要幫助皇帝,将外戚手中的勢力奪回來。

到了唐朝,宦官的權利比較大,他們手裡有兵權,若是忠于皇帝,便是皇帝對付藩鎮武将的利器;若是有二心的話,能直接左右皇帝的廢立。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又怎麼會不知道宦官制度的利害關系呢?

吾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嘗不為之惋歎。

但是之是以宦官制度能夠在曆史上存在這麼多年,必定也有其存在的價值;是以在1367年朱元璋便設定内監,正式開始使用宦官。并且在洪武二年,制定内侍制度。

朱元璋制定的内侍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夠“防止宦官幹政”: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所有的宦官不得兼任文武職銜,更不得穿戴外臣才能穿戴的服飾,宦官最高的品級便是正四品。每月的月俸是一石,而且所有的衣食住行全部在内廷。

也就是說朱元璋之地的内侍制度,将宦官所有的職權範圍全部限定在内廷的事務上。

“不過供灑掃、給使令而已。”

即便是如此,朱元璋在洪武六年還專門設定内正司一職,專門來負責監察宦官的言行舉止以及是否有行不法之舉者。

洪武十年,有一位在宮裡伺候多年的太監,仗着自己資曆老,而在朱元璋面前妄議朝政。朱元璋非常生氣,直接将這位太監趕出宮,并下旨此人不得再回宮。作為宦官,若是離開皇宮還能有什麼奔頭呢?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旨:宮裡所有的宦官都不準讀書識字。

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此舉,确實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宦官幹政。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直接在宮門樹了一塊貼牌,上邊寫着: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内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

朱元璋如此做,就是不想讓這些在宮裡伺候的宦官,與朝中的大臣們勾結在一起,彼此互通消息。可見朱元璋雖然使用宦官,但是他很清楚宦官專權的厲害,是以絕不允許内官監(明朝的二十四衙門)與朝臣們有所勾結,更不允許宦官參與朝政。

然而朱元璋親自設定的規矩,卻在洪武二十五年不得不打破: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命司禮監内侍聶慶童,前往河州負責茶馬事務。

這是明朝宦官第一次參政,緊接着朱元璋多次使用宦官來處理事務: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宦官前往陝西下旨,命陝西都指揮使訓練将士;

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下旨宦官前往桂林等地購買耕牛

......

朱元璋既然深知宦官幹政的厲害,為何要如此呢?

其實這跟洪武朝後期的曆史背景也有關系,朱元璋不得已而為之: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自朱元璋登上皇位,為了加強皇權,發動胡惟庸案一案廢除了在曆史上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六部直接由皇上統管,做到了權力的集中。然而沒了丞相幫助皇上處理朝政,朱元璋便隻能另尋他人來協助自己。朱元璋确實也找了很多朝中的大臣來協助自己,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對朝臣們并不能完全信任。

是以便在不知不覺中,便開始用宦官。

宦官與朝臣不同:他們完全在内廷,一舉一動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而且宦官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入宮,并沒有任何的背景,自然不會有謀逆篡位的心思,很容易駕馭。

雖然到了洪武朝末年,宦官參與的事務越來越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的統治下,宦官即便是被“委以重任”,也不敢恃寵生嬌、作威作福,是能盡心盡力去處理事務。

03 朱棣準許宦官幹政

然而到了永樂一朝時,宦官的地位便大不同了,這其實跟靖難之役也有很大的關系。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後,朱元璋便聽從朝臣劉三吾的建議:将朱标的兒子立為皇太孫,将來繼承皇位。就這樣,朱元璋其他的兒子便沒有了繼承皇位的可能。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然而朱元璋在位時,已經将自己的兒子全部分封為藩王,尤其“九大藩王”手握重兵,既能幫助侄兒建文帝守護大明王朝,又是建文帝十分忌憚的眼中釘。若是藩王造反的話,建文帝的皇位便很可能不保。是以建文帝剛登基便開始削藩,很快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削掉了五位藩王。很可能下一位便是燕王朱棣,朱棣搶先一步發動靖難之役,并且通過四年的靖難之役取代侄兒坐到了皇位上。

朱棣通過造反坐到皇位上,自然會被一直遵守孔孟之道、遵禮守節的文官們所鄙夷。

然而朱棣想要治理好大明王朝,還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團;但是整個永樂朝,朱棣同文官集團的關系還是有些緊張的。但是内廷的官宦便不同了:

在靖難之役中,雖然南京城内的皇帝是建文帝,但是宮内很多官宦傾向于朱棣,是以為朱棣偷偷傳遞了很多朝廷的消息;朱棣能夠靖難成功,自然跟這些宦官有很大的關系。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另外在靖難之役中,原先燕王府的宦官,很多跟随朱棣上戰場殺敵立功,朱棣雖不能将他們封侯,讓他們入朝參與朝政,但可以将很多重要的事情交給這些有功的宦官去做。

而其中名垂青史、我們最熟悉的一位,便是“三寶太監”鄭和。

洪武一朝時,洪武十七年大将傅友德與藍玉奉命征讨雲南,此戰鄭和被俘随軍到了南京。洪武十八年傅友德奉命北上北平,鄭和再次随軍北上。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朱棣被封燕王,封地便是北平,就這樣鄭和來到北平後,便進入燕王府做了侍童。

鄭和喜歡讀書,可以稱得上是博覽群書;由于他辦事機敏,是以很快便得到朱棣的寵愛而成為近侍,早晚都侍奉在朱棣身邊。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此時的鄭和已經30歲左右,跟随燕王一起沖鋒陷陣,多次立下戰功。1402年朱棣率兵進入南京,正式登基稱帝。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朱棣原本就非常喜歡鄭和,再加上鄭和在靖難之役中過人的表現,便将鄭和提拔為内官監太監;而沒多久又将鄭和提拔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了解明朝宦官制度的應該知道,司禮監掌印太監可是衆太監之首,如此便可見朱棣對鄭和的器重。

而且在1404年,朱棣正式賜其姓“鄭”,三寶改名為鄭和。

朱棣是一位又雄才偉略的君主,在永樂盛世時,便将目光放在了遼闊的海疆之上,想要與海外諸國建立友好的關系;而且朱棣聽說建文帝逃到了南洋,朱棣擔心建文帝會死灰複燃,是以便決定派人下西洋。

而鄭和便是最合适的人選,被朱棣任命為欽差總兵太監,組織船隊下西洋。

永樂一朝,鄭和先後五次下西洋。

當然朱棣之是以重用宦官,還有一個原因: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朱棣登基後自然要考慮皇太子人選,朱高熾在朱棣做燕王時便是世子,畢竟朱高熾是徐皇後所生嫡長子,自然是最合适的皇太子人選;然而朱棣更加喜歡骁勇善戰的嫡次子朱高煦,而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救過父親朱棣的命,建立不少戰功,受到朝中武将們的支援。

雖然最終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但是朱高熾與朱高煦,甚至還有第三子朱高燧之間争奪儲君的鬥争持續了多年。如此便導緻朝中絕大多數的勢力也都參與其中,其中便包括朱棣最信任的錦衣衛。錦衣衛的首領紀綱作為朱棣最信任的人,理應事事以朱棣為主,也應當在立儲一事上保持中立,但是紀綱卻堅決地支援漢王朱高煦。這讓朱棣對錦衣衛很不放心,為此朱棣便不得不開始重用宦官。

永樂十八年,東廠正式設立,用于監督錦衣衛。

東廠的職責并不牽扯朝政,是以東廠的設立還是很順利的;不過随着朱棣對宦官越來越信任重視,便開始讓宦官負責很多事務的處理,這必然會牽扯到朝政。

但是太祖留下的祖訓是:宦官不得幹政!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朱棣為了能“遵從祖訓”,便規定:宦官不得皇帝準許,不得擅自調動一兵一卒。

雖然朱棣如此規定,但也算是徹底開始準許宦官幹政。

但是在永樂一朝,不管宦官如何幹政,都在朱棣的控制之中,并沒有造成宦官專權的現象。

宦寺之盛,自宣宗始

不管是太祖皇帝還是永樂大帝,雖然都曾準許宦官幹政,但是宦官并沒有多大的權利;而明朝的宦官正式開始走向政治舞台,開始于宣宗一朝。也就是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在位時,是以便有了這樣一種說法:

宦寺之盛,自宣宗始

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朱瞻基的父親仁宗朱高熾,之是以能夠坐到皇位上跟文官集團有很大的關系。是以朱高熾登基後非常重視文官集團,導緻文官集團的勢力迅速增大。不過朱高熾僅在位十個月的時間便病逝了,朱瞻基登基。

朱瞻基雖然是朱高熾的兒子,但實際上朱瞻基從小是由祖母徐皇後撫養長大的,而且也是由祖父朱棣培養起來的皇太孫。是以在很多事情上朱瞻基更加傾向于祖父朱棣,希望能夠跟自己的祖父一樣建立文治武功。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但是朱瞻基登基後不得不受制于文官集團,這讓一國之君非常的不滿。

為了能夠應對文官集團,朱瞻基便想到宦官。

朱瞻基在位時,票拟權在内閣手裡,而批紅權則是在朱瞻基手裡。

明朝的批紅權和票拟權是皇帝和内閣之間的權力配置設定制度。批紅權是指皇帝在審閱内閣票拟的奏折後,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内閣的意見,并用紅筆批示在奏折上。

但是朝政繁忙、奏折太多,朱瞻基實在是忙不過來,是以便讓司禮監的太監,将内閣票拟的内容抄下來,然後代替自己批紅。代替朱瞻基批紅的太監,便是司禮監秉筆太監。

不過司禮監秉筆太監還不是權力最大的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才是。

畢竟司禮監秉筆太監雖然能夠代替皇上批紅,但是所有奏章的批示需要蓋章才可以執行。如果司禮監掌印太監能夠兼任東廠太監的話,便是真正的權傾朝野。比如明朝中後期的魏忠賢與馮保。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當然太監若是想要代替皇上批紅的話,是需要讀書識字的。太祖皇帝曾下旨:太監不得讀書識字。但是朱瞻基繼位後,與宣德元年,便下旨:設定“内書堂”,專門教太監們讀書識字。

在此之前,宦官雖然可以幹政,但畢竟文化素養比較低,不認得幾個字,自然無法參與到重要的朝政讨論上;雖然朱瞻基設定的内書堂主要教太監們如何判答外廷的奏章、如何批紅,但是朱瞻基此舉,無疑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宦官幹政的能力。

更何況教太監們讀書的是朝廷命官,如此一來宦官便有機會與朝臣們聯系在一起;太祖皇帝曾規定:宦官不得結交朝臣;而他的曾孫朱瞻基,卻直接違背了這一規定。而且内書堂的老師慢慢地轉變為專門由翰林院的翰林來負責。

明清時期有這樣一句話: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閣。

也就是說,這些教太監讀書識字的翰林,很可能在将來入閣拜相,成為權傾朝野的重臣。而這些由翰林教讀書識字的太監,則将來很可能會掌握“批紅權”,如此一來權傾朝野的内閣重臣,與掌握批紅權的太監之間,很可能不是互相牽制的關系,而是互相合作的關系。

明朝宦官為禍到底誰之過?不是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而是朱棣爺孫

另外内書堂學習的太監,在結業後要麼進入文書房,要麼在宮内教書,要麼就是侍奉在太子身邊,比如朱祁鎮身邊的宦官王振。

結語

可以說朱瞻基設立内書堂,本意是想要培養一批忠于皇上的宦官,牽制文官集團;但實際上慢慢地宦官集團的發展,會違背朱瞻基的初衷。

雖然朱瞻基此舉也實屬無奈,但确實是徹底地将束縛宦官集團的缰繩給打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