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作者:雨潇潇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一生英勇無畏,功勳卓著。然而,他的第五子朱橚卻是個令人費解的人物。作為嫡子,朱橚自小就備受朱元璋的期望與重視,被封為周王,擁有重兵把持開封。可就在這時,朱橚突然行為失常,做出一系列荒唐事迹,令朱元璋大為光火。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朱元璋最看重的兒子突然間行為如此反常?更令人費解的是,盡管在朝為人所不齒,但朱橚卻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位被朱元璋和朱棣都深深忌憚的王爺,到底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讓我們一探究竟。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朱橚受朱元璋器重,前程似錦

朱橚自幼便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他不僅學識淵博,武功也是出類拔萃。朱元璋對這個嫡長子寄予厚望,視之為明朝未來的棟梁之才。洪武三年,朱橚才九歲,朱元璋便已封他為吳王,鎮守杭州。雖然年紀尚小,但朱元璋對他的期許可見一斑。

到了洪武十一年,朱橚年方二十有餘,已是大好年紀。此時朱元璋本想讓朱橚繼續鎮守杭州,但有大臣上疏,認為杭州乃國家财富重地,若由藩王把持,必将造成重大損失。朱元璋雖有不舍,但也隻得将朱橚改封為周王,鎮守開封。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對朱元璋而言,開封地位非同小可。他建國之初雖定都南京,但一直懷揣遷都開封的打算。将朱橚安插于此,正是對其寄予厚望。而為了進一步鞏固朱橚在開封的權勢,朱元璋更是與馮勝結親,将其女兒許配給朱橚為妻,與開國六公之一的常遇春也由此結下姻親關系。

就這樣,朱橚一躍成為明朝最有權勢的藩王之一。他手下不僅有三衛重兵,就連兵力也高達數萬之衆。可以說,朱元璋是把最好的資源都給了朱橚,希望他能在開封一展宏圖。

朱橚初至開封,表現确實不錯。他循規蹈矩,勤勉盡責,深得朱元璋歡心。每逢朱元璋有所吩咐,他都全力以赴、勿勿疏忽。比如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聞有異象之說,便令朱橚加強防範,朱橚自是遵從無違。

就這樣,朱橚在開封當了八年之久的周王。期間他表現穩健,未有過錯,令朱元璋對他更是倍加器重。可就在這時,朱橚的行為卻突然生了變化,做出了一連串荒唐之事,令朱元璋大為震怒。

朱橚行為失常,遭朱元璋流放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洪武二十二年,朱橚突然做出一連串令人費解的舉動,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那一年八月,朱橚擅自離開封地開封,帶着妻妾前往鳳陽。鳳陽乃朱元璋的老家,在明朝地位極高,被尊為"中都"。朱橚之是以前往鳳陽,或許隻是出于一種鄉愁懷舊之心。

然而,朱橚的這一行為已經觸犯了明朝的禁令。根據明朝法律,藩王不得擅自離開封地,必須先行奏請。朱橚這一私自行動,無疑是對朱元璋權威的公然挑釁。更為嚴重的是,朱橚在鳳陽期間,還與其嶽父馮勝會面。

馮勝乃開國六公之一,手握重兵,素來為朱元璋所忌憚。朱橚作為馮勝的女婿,與之私下會面,朱元璋自然會生疑,懷疑兩人勾結謀反。果不其然,很快就有人将此事告知朱元璋,朱元璋大怒,當即将朱橚流放至雲南。

朱元璋之是以如此嚴厲懲治朱橚,主要是出于對藩王與重臣勾結的忌憚。曆代皇帝無不對此防範有加,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況且朱橚與馮勝不僅是姻親關系,兩人的關系更是親密無間,朱元璋自然會生疑心。

于是,朱元璋下令将朱橚流放雲南,交由平西侯沐英看管。朱橚的長子朱有炖則被指令掌管王府事務。朱元璋對朱橚的處置如此嚴厲,可見他對此事的重視程度。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朱橚被流放雲南後,并未就此服輸。相反,他在雲南見識到當地百姓的疾苦,這極大觸動了他的心靈,也為他日後投身醫藥事業埋下了伏筆。雲南作為西南邊陲,自古就是貧瘠之地,當地居民生活艱苦,疾病缺乏治療。朱橚目睹這一切,萌生了救世之心。

在雲南度過近兩年流放生涯後,朱橚獲準回京。朱元璋對他進行了數月的思想教育,這才放他回到開封。然而,朱橚一回到開封,便再次做出一系列荒唐之事,徹底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據史料記載,朱橚曾射殺一名王府校尉,任由手下衛士走私貨物,還霸占了一名已有婚約的女子為妻。可以說,朱橚的行為已經完全偏離了一名王爺應有的操守,令朱元璋大為光火。

然而,細究朱橚行為失常的根源,卻發現他隻是在默默追求一個崇高的理想。朱橚之是以會突然變成一名荒唐王爺,其實是因為他癡迷于醫藥研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拯救蒼生。

朱橚癡迷醫藥研究,創造不朽功績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朱橚雖然在朝為人所不齒,但他的一生卻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切,都源于他對醫藥研究的執着追求。

洪武二十八年,朱橚被流放雲南後,親眼目睹了當地百姓的疾苦。雲南作為邊陲之地,生活環境惡劣,醫療條件落後,疾病缺乏治療,令朱橚觸景傷懷。在雲南度過兩年多流放生涯後,朱橚獲準回到開封。

一回到開封,朱橚便全心投入醫藥研究。他召集了劉醇、滕碩、李恒、瞿佑等名醫,并聘請畫工、工匠等技術人員,開始對中草藥的鑽研。為了培植優質草藥,朱橚斥巨資修建了一座植物園,裡面種植了各種珍貴藥材。他親自下地勞作,嘗試各種配方,對中草藥的療效了如指掌。

朱橚的行為令朱元璋大為光火,多次派人申斥,但朱橚置之不理,全身心投入研究。在朱元璋去世前夕,朱橚已寫就了《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等著作,為後世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擔心朱橚實力太大,遂将其削藩流放雲南。朱橚并未就此放棄,反而借此機會四處查訪,尋找新的中草藥品種。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後,第一時間接回了朱橚,并恢複其王爵。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永樂二年,朱棣召見朱橚,欲将其封地改為洛陽。朱橚婉拒了,理由是自己正在研究醫學,開封的植物園不易遷移。朱棣見狀,不但沒有強迫,反而賞賜朱橚大量财物,支援其研究。

永樂四年,朱橚的代表作《救荒本草》問世。這部巨著不同于其他醫學著作,它是一部植物學專著,詳細記錄了各種中草藥的種植方法、用途,以及消除毒性的辦法,填補了科學空白。

《救荒本草》的出版,标志着朱橚的醫學研究達到了頂峰。盡管當時這部著作并未引起太多重視,但後世對它的評價卻是無與倫比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大量引用了《救荒本草》的内容,可見其價值。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到了清代,《救荒本草》的影響力更是遍及亞洲、美洲和歐洲。俄國醫學家貝勒對其中百餘種植物進行辨識,認為它的成就早于西方至少七十年。美國科學家施溫高則評價它是"中世紀最卓越的本草書"。

英國學者李約瑟更是直言:"朱橚等人的工作是中國人在人道主義方面的一個很大貢獻,朱橚既是一個偉大的開拓者,也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從明朝一個被視為荒唐王爺的朱橚,到後世被捧為"科學巨人"、"人道主義者",朱橚用自己的一生,诠釋了執着追求的力量。他的醫學研究成就,不但拯救了無數生命,更為世界科學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朱橚遺世獨立,醫藥著作流傳萬世

朱橚晚年隐居鄉間,潛心著述,不再理會朝政。他的一生雖在朝為人所不齒,但他對醫藥學的貢獻卻永垂不朽。

永樂十年,朱棣下旨将朱橚的封地改為洛陽。然而朱橚卻婉言謝絕,理由是自己正專心研究醫藥學,開封的植物園不易遷移。朱棣見狀,不但沒有勉強,反而賞賜朱橚大量财物,支援其研究。

永樂十六年,朱橚的代表作《救荒本草》問世。這部巨著共分十二卷,記錄了數百種植物的種植方法、用途及除毒辦法,堪稱東方植物學的奠基之作。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救荒本草》一書出版後,并未引起太多重視。然而随着時間推移,這部巨著的價值逐漸被人們認識。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大量引用了《救荒本草》的内容。

到了清代,《救荒本草》的影響力更是遍及亞洲、美洲和歐洲。俄國醫學家貝勒對其中百餘種植物進行辨識,認為它的成就早于西方至少七十年。美國科學家施溫高則評價它是"中世紀最卓越的本草書"。

英國學者李約瑟對《救荒本草》的評價最為中肯。他直言:"朱橚等人的工作是中國人在人道主義方面的一個很大貢獻,朱橚既是一個偉大的開拓者,也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可以說,《救荒本草》這部巨著,不僅填補了中國植物學的空白,更為世界醫學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它的出版,标志着朱橚醫學研究達到了頂峰。

永樂二十年,朱橚年過六旬,已是垂垂老矣。他在這一年正式卸任周王爵位,隐居在開封鄉間。從此再也不問朝政,隻潛心著述,将多年醫藥研究的心得記錄下來。

永樂二十四年,朱橚完成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本草衍義》。這部著作共十卷,記錄了數百種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長環境等,可視為《救荒本草》的姊妹篇。

永樂二十八年,朱橚在開封去世,享年六十八歲。他一生潛心醫藥研究,為拯救蒼生奉獻了畢生精力。盡管在朝為人所不齒,但他的醫學貢獻卻永垂青史。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朱橚的醫學著作在明代并未引起太多重視,但到了清代則備受推崇。乾隆皇帝下令将《救荒本草》等著作彩繪成冊,并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

進入近現代,朱橚的醫學貢獻更是獲得國際認可。195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救荒本草》列為"世界珍貴古籍名錄"。

1997年,朱橚還被美國植物學會授予"傑出植物學家獎"。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卻對世界貢獻巨大

從一個被視為荒唐王爺的朱橚,到後世被捧為"科學巨人"、"人道主義者",朱橚用自己的一生,诠釋了執着追求的力量。他的醫學研究成就,不但拯救了無數生命,更為世界科學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繼續閱讀